朱曉琳
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調查與分析
——以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為例
朱曉琳
2013年5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生態文明建設第六次學習中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關乎民生福祉的偉大事業。文章以調查問卷形式,從生態觀的認知、生態觀的態度、生態觀的踐行三個方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現狀,并從現狀中發現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的對策。
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培育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生態環境急速惡化的趨勢,生態問題逐漸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一項重大戰略問題??v觀工業文明幾百年的發展,其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但也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期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命題,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筆者采取發放問卷調查方式,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4級本科學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問卷編制涉及了解大學生生態環境知識、環境保護的態度和環境保護行為傾向共22道題。
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梳理與分析后,得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生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對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了解始知一二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力接班人,當代大學生應當充分了解與掌握有關生態環境文明的基本相關知識。經過對問卷的梳理和歸納,實際情況如下:

表1

圖1
(1)基本能掌握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在選擇世界環境保護日是每年的哪一天?以及您“可以正確區分紅、黃、藍三種分類垃圾箱,并正確投放垃圾嗎”?這兩個問題時,大部分大學生在認知方面還是普遍呈良好狀態。情況如下:

圖2
(2)認為生態文明行為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筆者提出的“您在教學樓或圖書館的位置上見到垃圾會撿嗎?”77.5%的大學生選擇經常撿,選擇偶爾撿的學生占18.8%,而只有3.7%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撿過。這也顯示出大部分大學生可以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
2.多數大學生對生態保護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度,但其自覺意識有待加強

表2
(1)日常環保行為方面。在選擇日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的頻率時,詳情如下:
這一現象說明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不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仍是無法避免的,學生認知程度上呈現出的偏差,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2)破壞生態行為態度方面。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大多數具備較高的環境保護意識,此現象當然是一種良好社會風氣的體現,但實際情況往往是意識高于日常行為,這也不得不引起關注。
(3)生態保護意識傾向方面。對于“您認為我們大學生在參與環保上所存在的問題是什么?”選擇有“搭便車”心理,希望別人多出力的占23%,12%的大學生選擇了有可能影響自身的利益,“是清潔工作者的事情”則占13.5%,選擇“是自身缺乏足夠的環保意識”有51.5%。上述結果表明,大學生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認識到自身對日常生態環境保護缺乏足夠意識和行為。這種負面心理已經成為阻礙大學生充分發揮其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已具備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與理念,其主流是可以肯定的。但其中不乏部分學生存在生態環境知識匱乏、環境保護意識和行為水平低下等問題,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大學生的環保行為與自身個性、男女性別等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也是導致大學生整體環保意識、態度、行為等參差不齊的原因。綜上所述,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部分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念淡薄,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表現冷漠淡然。
第二、大多數學生雖具有較高環境保護意識,但在實際情況中,時常出現與自身意識背道而馳的行為,其在表2中有所體現。
第三、大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缺失現象普遍存在。
1.社會方面
當代人文主義物理學家F·卡普拉曾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當今中國應大力推進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相協調發展的道路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樹立良好國家“榜樣”機制,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提高公民生態文明意識。提倡“以人為本”,把過去單一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轉變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個本來目的上。強化協調發展觀念,實現經濟與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統一。
2.學校方面
把生態文明意識觀的培育提升為基礎必修課程。在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各高校應重新審視定位生態文明培育課程,發揮學校這一最有效、最直接和最快捷的傳播載體作用,積極充分地調動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情。高校也可以嘗試轉變傳統的教育被動局面,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3.家庭方面
眾所周知,中國的父母把成績看作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從小對孩子的素質和思想品德等的基礎教育。加之現下部分父母自身道德素質低下和環境保護意識淡薄,而直接導致時下大多數大學生都持利己主義,對社會、生態環境等大都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因此,環境保護要從每個家庭抓起,父母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意識,培養子女綠色消費的觀念。
4.自身方面
如今大學生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從而普遍存在重書本輕實踐的觀念。大學生只是一味的通過課堂被動接收信息,往往忽略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這樣在知行上凸顯出明顯差距。作為當代大學生應積極響應各種有利用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實踐活動,在生動現實的環境中接受生態知識、生態保護、生態道德的自我教育。約束自我道德行為,從身邊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生活習慣。
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培養是一個需要經過長期系統學習、長期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大學生是建設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其素質高低將影響到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不僅是黨和國家、社會和學校、家庭和公民所要共同擔負的艱巨責任,更是當代大學生急需督促自己完成的一項終身學業??梢姡鋵嵈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加強生態文明觀教育,全面發揮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這不僅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和十八大會議精神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錦濤.十八大報告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澤應.自然與道德─道家倫理道德精粹[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程文燕]
朱曉琳(1989—),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社會科學教研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江西南昌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