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舊制度主義:政治科學中制度研究的諸傳統*

2015-11-16 11:08:24羅德斯馬雪松張賢明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科學制度分析

[英]R.A.W.羅德斯 著 馬雪松 譯 張賢明 校

(吉林大學,長春 130012)

在過去十年里,被當作政治科學新的研究范式的“新制度主義”(new institutionalism)廣受贊譽。Robert Goodin與Hans Klingemann就曾聲稱政治科學主要建立在理性選擇分析與新制度主義的基礎上,而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套研究路徑、一個研究議程以及一種美國政治科學的特色。①本文主要著眼于政治制度研究,而不具體限定其時間和地點,以較為廣泛的視角考察政治制度研究如下四種傳統:現代主義/經驗主義的傳統,正式的/法律的傳統,觀念論的傳統,以及社會主義的傳統。這種分析方式致力于展示在英美世界的政治制度研究中,存在若干種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傳統,同時舉例說明其他國家也存在多樣化的政治制度傳統。

本文向那種理所當然地認為“新制度主義”興起后取代了“舊制度主義”(old institutionalism)的假設提出質疑。舊制度主義實際上并不僅僅限于正式的/法律的分析,而是涵括了下文將要考察的全部四種傳統。所有這些傳統依然健在,正式的/法律的分析也未故去,這可以看作是政治制度研究的一個明確的出發點。政治科學對制度研究與眾不同的貢獻在于,它對正式制度以及嵌入其中的觀念的歷史演化進行分析。關注這類主題的美國現代主義/經驗主義政治學者雖然宣稱重新發現了“新制度主義”,并為其賦予復雜而精致的形式,但它只不過是制度研究的一個出發點而已。本文集中關注英國與美國的政治科學傳統,論述中也會簡要舉出澳大利亞、法國及穆斯林世界中的政治制度研究作為例證。下面將要敘述的四種傳統,在順序設定上大致對應新制度主義的四個流派——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歷史制度主義、建構論制度主義、網絡制度主義;它們目前在代表“前沿進展”方面正風光無限,但這些處于優勢地位的英美研究傳統或許不該忘乎所以。

一、政治制度研究中的傳統

可以把傳統看作人從社會化進程中接受的一組理解力(understandings)。如果信念與實踐能夠構成一個傳統,那么它們之間必定存在某種關聯:相關信念與實踐應世代傳遞下去,傳統體現了適當的概念聯系,所以代代相傳的信念與實踐在最低限度上應保持一致性。

這種強調傳統的建構性質的看法,使我們必須對一些把傳統等同于固定實質,并認為變體產生于實質的實在論(essentialists)觀點保持警惕。例如,W.H.Greenleaf將英國政治傳統描述為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辯證關系,但他對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范疇分類卻罔顧史實。②就本文所闡釋的傳統而論,居于這一概念核心位置的,是運用理性對自身受偶然因素影響的繼承物予以改造的能動者。因此,傳統構成了歷史敘事的起點。這種關于傳統的觀點不同于政治科學,后者不是將傳統同習慣性和無爭議的行為方式聯系起來,就是將其同前現代社會根深蒂固的民俗傳說聯系起來。

下表區分了政治制度研究中四種各不相同的傳統:正式的/法律的傳統,觀念論的傳統,現代主義/經驗主義的傳統,以及社會主義的傳統。當然,這些傳統只是用來作為某種范例,并無意于做到面面俱到。(見文后表)

二、我們身在何處:現代主義/經驗主義傳統

在不少人眼中,政治制度研究就是“新制度主義”所講述的故事,新制度主義被當作對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的反作用。Kathleen Thelen與Sven Steinmo因此認為,歷史制度主義與理性選擇理論都是對行為主義的反作用,就像行為主義是對舊制度主義的反作用。③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其中每種都源自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學科,政治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分別饋贈了歷史制度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這些流派的標簽迅速變化,其支持者也齟齬不斷。對熱衷于新制度主義爭論的人們來說,許多學者已清晰勾勒出各流派的研究路徑、關鍵貢獻和各自差異,這里沒有必要再進一步做出概述。

新制度主義不同研究路徑之間存在重要差異,例如在運用歸納法與演繹法上就表現出顯著分歧。然而,這些差異同它們在現代主義/經驗主義認識論方面的共同基礎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因此,諸如立法機關、憲法和行政部門一類的制度被看作分散的元件,可對其進行比較、度量及分門別類。④英國現代主義的經驗主義與構成美國主流政治科學的實證主義有諸多相通之處,它們都信奉比較、度量、法條式概括與中立性證據。

為新制度主義貼上這類標簽的用意并非對其采取批評態度,而是打算將其置于更為廣闊的傳統中。Robert Adcock等研究者考察了新制度主義多樣化的根源,認為新制度主義各流派共同抗拒行為主義的看法只是成規定見,甚至懷疑各流派共享研究議程或融合交匯的前景。⑤新制度主義由多種流派組成,建立在不同的甚至很可能不兼容的智識傳統之上,它們僅在政治制度研究方面,以及致力于現代主義/經驗主義方面能夠統合起來。新制度主義似乎是一個分享性的標簽,但各流派不可通約的各異傳統中的分歧性根源,表明它們幾乎全無共同之處。人們在這個問題上向前走得愈遠,會發現新制度主義各流派的分歧也愈明顯。

初看上去,英國政治科學趨向歷史制度主義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但英國政治學者矢口否認新制度主義有任何新穎之處。畢竟在英國,無論行為革命或理性選擇理論都未能把制度研究蕩除殆盡。而且新制度主義作為一系列觀念和傳統的大雜燴,極易遭受內部不同傳統此起彼伏的攻擊。因此,英國政治學者大可把新制度主義在美國的興起,解釋為英國現代主義的經驗主義(modernist empiricism)是有效的,并以懷疑的態度對待普遍性理論和美國政治科學的科學主義特征。在此意義上,George Marshall認為不需要“更宏富或更艱深的概念化理論”,因為“在細致描述、分類和比較上,我們已得到大部分自己所需要的理論”,而且“闡釋性問題無非是以足夠詳細的實際材料,描述整個系統的相關片段”。⑥制度的案例研究可以被裝扮成煥發生機的制度主義,英國政治學者也聲稱它們穿著最新款式的華麗服裝,但靠近看卻一成不變。Brian Barry指出新制度主義并沒有共識性的智識議程與共享性的方法論工具,還缺乏融會各學科的綜合機制。⑦新制度主義更像一種托詞,無論守舊的輝格黨人還是現代主義/經驗主義者,都能在行為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抱負的激勵下用它從事長期以來的各類工作。

同樣的論點也適用于澳大利亞的政治科學。Don Aitkin指出澳大利亞政治科學不僅深受英國傳統影響,還受到大學里處于支配地位的法律、歷史和哲學的塑造。⑧正式的/法律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都是生機勃勃的,甚至占據優勢地位。很難看出新制度主義對該國政治科學的影響,而理性選擇理論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三、我們從何而來:正式的及法律的分析

政治制度研究對政治科學的學科身份確立來說至關重要。Harry Eckstein曾指出,“如果政治學者聲稱他們能提出只屬于自身學科的研究主題,該主題毫無疑問是正式的和法律的政治結構”。⑨Greenleaf主張憲法、憲制史與制度研究構成了政治科學的“傳統”研究路徑。⑩Eckstein更是將其研究路徑簡明扼要地界定為“關注正式政府組織的公法研究”。?

正式的/法律的研究路徑以兩種方式看待規則。首先,法律規則與程序被視為基本自變量,民主政體的運行與結果被視為因變量。例如,Maurice Duverger批評基于比例代表制的選舉規則導致碎片化的政黨體系,從而損害代議民主的根基。?Herman Finer作為老資格的制度研究者,將憲法界定為“根本政治制度體系”,而不是狹義上的憲法文件與附帶性法律裁定。?換言之,正式的/法律的研究路徑不僅涵蓋成文憲法文件的研究,還延伸至與之相關的信念、實踐或“習俗”的研究中。憲法與習俗的分野就如同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的差別那樣,被人們以多種方式反復發現。其次,規則類似處方,也就是說人們會在特定規則下做出行為。例如,地方政府主動限制自身的支出和稅率,正是由于知曉中央政府會通過法律手段為其設定財政上限甚至直接掌控地方政府財權。

Eckstein作為正式的/法律的研究的批評者,認為這一研究路徑的先驅者“對其所有假設幾乎完全緘默不言”。但他承認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傾向于把它稱為“國家科學”,并認為“不應與‘政治科學’混為一談”。?這同本文論點恰好形成對比,國家科學并非迥異于政治科學,前者正居于后者的核心地帶。

正式的/法律的研究路徑是比較的、歷史的與歸納的。Herman Finer將自己的制度分析定位于國家理論之中,國家的根本特征為強制權力的合法壟斷。他在考察各類主要的政治制度時,“不僅根據其法律形式,還根據其演化過程中的運行狀況”。政治制度作為“某種手段”,體現了“(國家中)個體與相關要素的權力關系”。他的分析涵括國家組織的諸多要素,其中包括民主、權力分立、憲法、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以及聯邦制。最后,他致力于“現代政治機械的主要部分,即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議會制度、內閣制度、國家元首制度、公務員制度與司法制度”。?他的研究路徑并不狹隘和正式,而是基于國家理論來探究制度演化和制度運行。在Herman Finer復雜而精致的分析面前,對制度研究路徑的批評顯然失之公允。

正式的/法律的分析同樣是歷史的。它運用歷史學者的研究技巧考察特定的事件、時代、人群與制度。歷史被譽為“偉大的智慧導師”,能夠“擴展視野并完善視角”,“可以發現當前的根深埋在過去之中......歷史是過去的政治,政治是當前的歷史”。由于政治制度“類似珊瑚礁”,“其樹立未經有意識的設計”,成長則是“緩慢的積淀過程”,因此歷史分析路徑必不可少。?

正式的/法律的分析還是歸納的。制度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訴諸制度的具體性,存在的真實性,以及行動性的特征和權力實施”,通過觀察反復發生的制度對象來舉一反三,“讓真相自己開口”。?

在英國和美國,正式的/法律的分析依然存在于被大量引述的教科書、手冊和百科全書中。Samuel Finer關于統治史的三卷本巨作,不僅把他對歷史的敏銳感知同現代主義/經驗主義對跨越時間、空間和規律的比較結合起來,還進而使它們同中立性證據結合起來。Samuel Finer不僅是“重申舊制度主義的最后一位王牌人物”,還對“英國政治科學內部一個新的歷史制度主義路徑所具潛力”做出有力肯定。?考慮到其中不存在任何新制度理論(new institutional theory)的變體,因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仍是舊制度主義式的,而且還是經過折衷的一個不錯的現代主義/經驗主義研究范例。

正式的/法律的分析在歐洲大陸是一個主導性的研究傳統。它曾經是德國獨樹一幟的主導性研究傳統,但自1945年起受到嚴重挑戰。類似的挑戰已在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取得節節勝利。這里只舉出法國政治科學的例子——它和英國及美國政治科學時而背道而馳,時而并駕齊驅。法國政治科學有著強烈的憲制主義傳統,在其描述性、規范性和律法主義色彩上,這一傳統可以歸入“舊制度主義”的行列。它專注制度正式的/法律的方面,而不重視判例法,這是國家科學的另一種范例。例如,Jacques Chevallier認為“十九世紀法國自由主義國家確立了強調保護民權并限制公權的法律及律師的優勢地位”。這些法學家壟斷該領域近一個世紀,至今仍發揮重要影響。因而盡管遭到諸多挑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法國政治科學仍見證了“法律教條”的“復活”,國家的結構和作用再度受到矚目。?

四、作為競爭性傳統的觀念論

在英國政治科學中,觀念論傳統(idealist tradition)包含那些主張社會制度及政治制度無法脫離傳統本身或人們有關傳統的理論(或觀念)而存在的思想家。當前最重要的英國觀念論者非Michael Oakeshott莫屬,本文打算把他的觀念運用于政治制度研究之中。

針對行為主義忽視意義、語境和歷史的缺陷,承襲觀念論衣缽的研究者向其發起挑戰。Oakeshott主張政治教育需要對“政治傳統及具體行為方式”進行“真正的歷史研究”。政治科學的任務是“理解某個傳統”,即“參與其交談”、“傳承其遺產”和“勘察其意蘊”。在他看來,一個傳統就是一股“由同情心匯成的洋流”,任何政治活動都如同“在漫無天際且深不可測的巨洋之上的遠航”,“通過奮發進取而平穩地揚波海面”。這是一種保守主義的觀念論,傳統被視為忠誠感的來源。[21]

對Nevil Johnson而言,政治制度“表達了關于政治權威的觀念,以連續性方式解決公民與政府關系中出現的議題”。制度同樣是規范性的,“起到價值溝通與傳遞的作用”,所以政治制度必然含有規范性要素。“政治科學”的任務是運用“歷史方法”研究制度,在此過程中“確認特別而具體的內容,而不是形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般化和規律性的命題”。歷史是“經驗的源泉”,哲學則是“對其做出批判評價的手段”。Johnson對英國憲制的分析,基于“非凡而幾乎未經中斷的契合傳統的政治習慣”。他對“習慣性憲制”的“偏向”所作論述頗受關注。習慣性憲制“對千變萬化的環境和挑戰的適應,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記錄”。Johnson擔憂“對傳統的敬意正搖搖欲墜”,思考當代變革是否“超越了習慣與實踐的可承受范圍”,習慣性因素對憲制的支撐力量或許早就被“無可挽回地侵蝕了”。[22]

與嵌入性的觀念及實踐有關的制度概念,不僅在Johnson的分析中居于核心地位,還坐落在伊斯蘭政治制度研究的心臟地帶。[23]正如Homa Omid指出的,國家存在的唯一理由雖然是“保衛并適用神所述之法”,但對國家角色的看法往往形成兩種對立的模式。[24]沙特觀念模式意味著人民無法享有選舉權,領導者經由一致同意而產生并根據教義實施統治。伊朗觀念模式意味著人民遵守伊斯蘭律令,如無明文禁止即為允許,因此可以存在選舉、國會以及立法機關,但法律必須接受憲法委員會審查。這兩種模式無疑都強調觀念在政治制度研究中的首要作用。

五、作為競爭性傳統的社會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與經濟決定論傳統至今仍保持活力。下面將分別簡要介紹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包括受到“語言學轉向”影響的西方后馬克思主義 (post-Marxist)理論,以及偏愛社會動力機制的西方非馬克思主義(non-Marxist)理論。

1.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政治制度研究者特別關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家分析,這類文獻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Bob Jessop是其中一位領軍人物,他質疑所有以結構與能動性(agency)二分法為根基的國家理論。他認為結構與能動性僅具有分析意義上的區別,兩者無法脫離對方而存在,真正需要關注的,實際上是結構和行動(action)以及行動和結構之間的關系。“結構在分析意義上被視為其形式、內容和運作中的策略,行動也在分析意義上被視為結構性的,或多或少受環境影響并處于結構化進程中”。這一分析路徑不僅審視“既有結構如何使某些行動者及其身份、策略、行動相對他者而言獲得特權”,還探討“行動者如何通過‘策略——背景分析’來詮釋這種差異化特權”。換言之,個體若想實現特定目標或達致某個結果,就要對其環境做出策略評估。然而,這樣的環境并非中立的,而是在極大程度上基于策略選擇,從而使某些策略同其它策略相比獲得更多優勢。個體在行動中不斷學習并調整策略,環境也隨著這些行動而不斷變化,因此個體不得不適應不同環境。不難發現,制度或功能不再適于界定國家,后者只是策略選擇的落腳點,或者說是“結構與策略的辯證法”。[25]

根據Colin Hay的評述,Jessop的杰出成就遠遠超過“任何一位堅持人為的結構與能動性二元論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者”。[26]本文不打算對此提出異議,也無意提出批判意見。需要意識到Jessop的貢獻廣受歐陸學界關注,美國和英國的主流政治科學卻對此置若罔聞。

2.西方后馬克思主義

Ernesto Laclau作為后馬克思主義學者中的標志性人物,其思想源自葛蘭西傳統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深受后結構主義政治哲學影響,但與主流政治科學聯系甚微。Laclau話語理論的發展沒有同主流政治科學發生交集,從未對后者專門提出批評,只是將政治科學視為社會科學中的現代主義和自然主義,并予以一般化的批評。

話語理論對“塑造特定社會行動者共同體的實踐與意義”進行分析。它假定“全部對象與行動都有其意義”,“這些意義是歷史中專門的規則體系的產物”。話語分析是對語言或非語言素材的分析,這類素材包括“使主體得以體驗由對象、文字和實踐所構成世界的文本”。“從話語視角來看,社會分析及政治分析的整個目標在于審慎地描述、理解、詮釋、評價所要考察的建構性對象”。因此,“話語理論主張在每個特定語境中對概念和邏輯予以清晰闡述和適時完善,反對把理論機械地應用于經驗對象,或只是一味地檢驗理論而忽略經驗實在”。[27]這一研究路徑的核心實際上是一種對語言的類比。正如理解詞義需要結合其語境一樣,當理解作為信念沉淀物的政治制度時也需要結合特定話語。

如果說Laclau從后結構主義那里得到的啟發已經削弱了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很多主題,那么他論述的作為話語的制度也是經過解構的。

3.西方非馬克思主義者:費邊社的社會動力機制

費邊社思潮(Fabian thought)堅持這樣的信條:“對那些能夠被主要政黨領袖加以利用的社會議題進行無私地調查”。他們“運用科學方法或‘系統化常識’,致力于公有制等議題,但往往打著產業國有化與市政企業擴張這樣的幌子”。[28]該信條的支持者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Webb夫婦,戰后以William Robson與John Stewart為代表的倡議者,以及作為當前英國新工黨思想庫的Demos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在具有強烈而分化的社會主義傳統方面,英國政治科學同美國政治科學大相徑庭。

Robson作為“堪與Webb夫婦比肩的費邊主義者”,也是英國公共行政學的創立者之一。[29]他在英國政府與公共行政研究中采取正式的/法律的制度主義路徑,分析政府組織的歷史、結構、功能、權力與關系。以現代眼光觀之,Robson的作品似乎過于好辯,其中被當作不證自明的真理和命題如今備受挑戰,但他代表了把制度描述與改良主義摻雜在一起的典型英國風格。

本文目的不是臧否該研究路徑,而僅是指出費邊社思潮中的社會及行政動力機制傳統依然健在,并為英國新工黨政府提供咨詢。這一總結也適用于西方社會主義傳統中的其他流派。西方社會主義傳統歷史悠久,且經久不衰、富于變化,無論它致力于分析國家,還是將制度解構為話語或倡導網絡治理改革,都與制度研究相伴相隨。

六、結論

有兩個問題值得思索:自始至終把注意力聚焦在正式制度上是否正確?政治制度研究將去往何方?

1.制度研究是否自始至終全然正確?

本文的關切點是確認并描述諸多極具特殊性的政治制度研究傳統。但在這一點上,既不打算窮舉這些多樣化的研究傳統,也不打算品評各研究傳統的優點,而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拔高其中任何一個研究視角的效力,并有意識地更多探討那些受到忽視的研究傳統。在此過程中如果涉及某種評判,那就是人們不應對這些傳統視而不見。對很多讀者來說,正式的/法律的傳統似乎早已不合時宜,然而當放眼遍布于發展中國家、東歐國家以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憲法制定活動時,人們不得不承認這一傳統氣息尚存。

如果人們的視野超越英美傳統的制度主義,并至少涵蓋某些多樣化的制度研究傳統,便會注意到它們之間實際上存在一種彼此相通的觀念內核。這就是,政治科學對制度研究的突出貢獻在于:描述成文憲法文獻以及與其相聯系的信念與實踐,運用歷史與哲學研究途徑來考察政治制度的歷史演化。這樣的憲法文本與其蘊含的習俗構成了政府的傳統,并塑造公民、政治家、行政官員與政治學者的實踐。即便是英美傳統的制度主義,該認識方式和研究途徑也為其提供了分析基石。

當然,現代主義/經驗主義為制度研究增添了兩種重要成分:基于現代主義/經驗主義研究工具的假設檢驗、演繹法、原子化分析、分類法與度量法,以及被貼上“新制度主義”標簽的當代社會理論與政治理論。在行為主義和新制度主義的贊成者眼中,采取正式的/法律的研究途徑看似得計卻實非上策,因為該途徑實際上是一種非理論性的分析路徑。行為主義發現正式的/法律的政治制度研究存在缺陷,后者的“超事實主義”(hyperfactualism)特點使其“對事實本身懷有虔敬之心”,不僅導致政治學者“欠缺理論素養”,還忽略了“使這些事實獲得意義的總體框架”。[30]新制度主義則認為“舊制度主義”是“非理論性的”,并將這視為理所當然的命題。

從現代主義/經驗主義的角度來看,上述批評意見更像是為正式的/法律的分析途徑奏響的喪鐘。基于這一視角,正式的/法律的分析途徑的贊成者沒有講清楚他們的因果性理論,但人們會質疑該評價標準是否真的中肯。如果一個人并不信服當代社會科學的各項優點,那么他便不會殷切渴求那種因果性理論,反而會求助于正式的/法律的制度主義的歷史與哲學分析。例如,Greenleaf對政治研究采取一種“篤定而老派”的觀點,全神貫注于歷史、制度以及觀念同制度的互動。[31]此外,Vernon Bogdanor也無意于因其對“政治科學”的理解向世人道歉,而是對“至高無上且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與“實證主義”抱有反感,并傾向于“真正值得堅守的英國本土政治研究途徑與有把握的智識傳統”。[32]這實際上回歸到由Albert Dicey與Walter Bagehot開創的傳統上,前者“力圖發現使英國憲制區別于成文憲法的因素”,后者“力圖理解貫穿于政治‘力量’中的政治‘形式’”。同樣,從建構論的立場來看,傳統制度研究缺少社會科學理論也不算什么問題,因為傳統制度研究重視規則所蘊含的意義,正是這些意義向行動者提供了必要理由,從而使其在實踐中做出合理詮釋。正式的/法律的分析途徑具有獨特的原理性意義,對有關正式制度演化以及嵌于其中的觀念做出分析,這也是政治科學對政治制度研究的突出貢獻。

2.制度研究去往何方?——歷史、人種志與政治制度研究

正式的/法律的制度分析途徑,還有觀念論、后馬克思主義與新制度主義不同流派,均十分關切觀念與制度的相互作用。這些研究途徑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分析正式的/法律的制度的演化以及那些嵌入制度中的觀念。人們在誦讀憲法時會把它當作嵌入制度并由信念構成的文本,通過觀察工作狀態中的政治家與公職人員來考察其習慣,因為觀察是確定觀念及其意義的主要方式。于是,在本文關于舊制度主義持久效力的論點中,不僅強調它提供了大量“事實”,還重視相關歷史分析與哲學分析。

關注意義是政治制度研究中詮釋性或建構性途徑的基本特征。因而,政治制度的詮釋性途徑向我們提出挑戰并讓我們偏離制度本身;也就是說,該研究途徑重視特定及偶發的個人信念、偏好和行動的影響,關注在其影響下制度生產、再生產及變遷的方式。當制度中的相關人員發生變動,該制度卻仍能維持平常慣例,這是由于承繼性的人事安排傳遞了相似的信念和偏好。就此而言,詮釋性理論重新思考了制度的性質,并把它當作偶發信念和偏好的沉淀物。

如果只有通過傳統中的個體信念與行動才能理解制度,那么揭示傳統的方式正是歷史分析;傳統讓其他人群的故事得以復制,這不僅重構了社會行動者的意義與故事,而且“以該人群的眼光看待世界,采納其中的優點并將其適用于政治生活”。[33]人種志研究運用多種方式收集有關信念與實踐的定性數據,涉及名目繁多且各異的技術,但其核心則是參與式觀察,用以復原其他人群中蘊含的意義因素。

對主流研究來說,“詮釋性轉向”(interpretive turn)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挑戰。聲稱制度研究已邁入后現代的政治科學門檻,不僅為時尚早,而且極不明智。后現代主義認為人們已從福特主義(Fordism)時代——以大量生產消費品和大規模科層化結構的商業組織為特征——轉入更為靈活的專業化與定制化生產的時代。由此引申來看,后現代的政治科學很可能有著福特主義的特征,在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的偽裝下,被量身定制為沿襲國內政治傳統的政治科學。在這種具有資源優勢和收益機會的氛圍中,舊制度主義會繼續興旺下去,從福特主義的核心地帶出發不斷開辟疆土。

可以斷定舊制度主義仍屹立不倒,它對文本和習俗的關注連同歷史分析與哲學分析,也使其重要性不斷增加。考慮到對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日益增多的批評意見,我們期待聽到關于行動者與制度的新故事。正如前面對“詮釋性轉向”提出的質疑,可以斷言這一轉向只是流沙上的建筑,因為人們對制度的看法實際上處于相互競爭且無法通約的諸傳統中,并以各異的方式建構出來。后現代世界中不缺乏來自不同群落的政治學者,但關鍵在于他們能否做到彼此交談并互通有無。

Robert Bates等人作為理性選擇理論的重要倡議者,同樣論證了政治人類學的合理性,試圖綜合理性選擇與詮釋性理論:“一方面是詮釋主義(interpretivism)的后實證主義認識論與后自然主義本體論(post-naturalist ontology),另一方面是理性選擇理論的實證主義認識論與自然主義本體論,兩者很難達成諒解”。[34]實際上,詮釋性理論并沒有被理性選擇理論的主流所吸納,不妨認為Bates等人“在服務某種詮釋性理論的宗旨下,有效地利用理性選擇研究技法與分析策略”。[35]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工作標志著不同研究傳統之間的取長補短。

互通有無和取長補短應當成為未來的方向,但政治科學的專業化極有可能為多樣性設置障礙。追求“差異”(vive la difference)雖情有可原,但必須適可而止。

表 政治制度研究的不同傳統

注釋:

①Robert E.Goodin,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②⑩[31]W.H.Greenleaf,The British Political Tradition.London:Methuen,1983,pp.15-20,pp.7-9,p.286.

③Sven Steinmo,et al.,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p.3-5.

④James Bryce,Modern Democracies.London:Macmillan,1929,p.13.

⑤Robert Adcock,et al.,Modern Political Science:Anglo-American Exchanges since 188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⑥⑦?[32]Jack Hayward,et al.,The British Study of Polit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284-285,pp.450-455,p.35,pp.175-178.

⑧Don Aitkin,Survey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Science.Sydney:Allen and Unwin,1985,pp.4-6.

作為佛教重要概念的佛性,總體上講,是指一切眾生都有的覺悟之性,是生命的內在本性。如分而論之,“佛”指覺,覺悟了的人就是佛。可見,和其它“神論”宗教不同,佛不是萬能的神,他只是個覺悟的人,是用其所覺之理教導他人的“導師”。“性”的意思在“佛性”范疇上涵蓋廣泛,據《央掘羅摩經》記載,有真實、常、恒、不變易、寂靜、不壞、不破、無病、無垢等含義。綜合“佛”和“性”的表述,可知,佛性的存在是真實的,它是人的生命本體,構成了生命的根本并決定著生命的方向和意義。佛性的與生俱來、不為外因而改變的性質,是人們成就終極解脫的根本原因和依據,正是有了先天存在“覺”的本性,人們才可能由凡入圣。

⑨Harry Eckstein and D.E.Apter,Comparative Politics:A Reader.London:Free Press of Glencoe,1963,pp.10-11.

??Harry Eckstein,On the science of the state.Daedalus,vol.108,no.4(1979),p.2,p.1.

?Maurice Duverger,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8(1980),pp.165-187.

??Herman Fin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rn Government.London:Methuen,1932,p.181,p.949.

?Edward M.Sait,Political Institutions:A Preface.New York:Appleton-Century,1938,p.49,p.16.

?Martin Landau,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Studi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Sussex:Harvester Press,1979,p.133.

?Jacques Chevallier,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atist Fr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6,no.1 (1996),p.67,p.73.

[21]Nevil Johnson,The Limits of Political Science.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p.131,p.112.

[22]Nevil Johnson,Reshaping the British Constitution:Essay in PoliticalInterpretatio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4.

[23]Muhammad A.Al-Buraey,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An Islamic Perspective.New York:Kegan Paul International,1985.

[24]Homa Omid,Islam and the Post-revolutionary State in I-ran.Basingstoke:Macmillan,1994,p.4.

[25]Bob Jessop,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reviews,revisions,rejections,redirection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11,no.2(2001),pp.149-73.

[26]Andrew Gamble,et al.,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London:Macmillan,1999,p.170.

[27]David Howarth,Discourse.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p.5,p.8,p.10.

[28]Stanley Pierson,British Socialists:The Journey from Fantasy to Politic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p.314,p.335.

[29]C.E.Hill,A Bibliography of the Writings of W.A.Robson.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86,p.12.

[30]David 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Alfred A.Knopf,1971,p.75,p.77,p.79.

[33]Richard F.Fenno,Watching Politicians:Essays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Berkeley: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0,p.2.

[34]Robert H.Bates,et al.,Analytic Narrativ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35]Colin Hay,The statu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vol.82,no.1 (2004),p.58.

猜你喜歡
科學制度分析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電力系統不平衡分析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發展趨勢分析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科學
科學拔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精品浪潮Av|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日韩专区欧美|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男女精品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尤物国产在线|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欧美网站| 91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看看一级毛片|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欧美成人免费|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麻豆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97在线公开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成人在线欧美|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91九色最新地址| 男女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色婷婷丁香|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18p| 日韩第九页| 亚洲视频a| 高清不卡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