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鎮
【摘 要】情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它具有激智、調節、動力、感染和移情功能,因而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有效的數學教學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深度參與,而參與的程度卻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
【關鍵詞】感染;情感 賞識教育;以情觸知;以情優教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對其概念、理論、方法等,并不是無動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種不同的態度,會有各種復雜的內心體驗。如果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會感到滿意、愉快和歡樂;學習失敗時,則會感到痛苦、恐懼和憎恨;遇到新奇的問題、結論和方法時,會產生驚訝和欣慰。雖然這種情感不直接參與數學的認知活動,但對數學學習起著推動、增加、堅持、調節等作用。因此,重視情感教育不僅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而且對其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是有益的。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和學習,從四方面來談談情感在實施有效教學中的作用。
一、以情激情,知情交融
贊科夫認為,合理、積極、健康的情感能使人的思維、理解、記憶等智力活躍。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激情飽滿,通過自己積極的情緒去引導,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使學生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從而優化學習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決不能冷漠地、“客觀主義”地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應該以飽滿的情緒、充沛的精力、生動的語言、真摯的熱情進行教學。老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一笑一顰都會感染學生,使學生情感愉悅,精神振奮。特別是上課時,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總能打消學生的緊張,教師對學生關注的一眼神、信任的一點頭、愛護的一摸、關切的詢問都是“師愛”流露。教師學生雙方都處于積極情感狀態時候、便會產生感情上的“合流”,課堂上將會是一種和諧、自然、寬松的氣氛。教師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學生,真摯的感情對待學生,那么學生也會向教師敞開心靈的大門,愿和教師心心相印。
二、以賞激情,培養自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要學會不斷肯定學生的表現,不吝嗇對學生的贊美和表揚,否則不利于學生情感的培養和知識的接受。
有人說老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所以我們老師不要吝嗇我們的賞識和贊美,賞識和贊美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欲,喜歡得到賞識和贊美是人的天性,和批評責備相比,賞識和贊美是一種聰明的,巧妙的積極肯定別人的方式,透過恰當的賞識和贊美,能帶給孩子們無比信任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教學中要我們給學生們營造一種輕松、活潑,自由地學的以人為本的學習空間和氛圍,因此老師要善于抓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每一次交流中的閃亮點,運用賞識性的用語使學生的心靈在賞識教育中得到舒展,培育出強大的自信心。
三、以趣激情,知情并進
興趣是個體進行智能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妙趣橫生的教學內容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激發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情感。讓學生創造成功,享受成功,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取積極的情緒體驗。
興趣是人們的一種特殊意志傾向,在心態上表現為具體自覺探索未知事物的動勢,以及由于所發現而產生的驚異,并處于好奇而進一步產生“欲窮其林”的渴望。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欲望直接形成求知的第一動力。而初中生想象力豐富,表現欲強,要抓住學生在此年齡階段的心理特質,充分利用學生自身潛在的求知內驅力。如在某些涉及生產方面的問題,可以嘗試著讓學生換位思考,設想自己是企業的負責人,如何策劃才能獲得最大利潤,或者這是應試的題目,該如何解決?問題的轉換讓原本枯燥的數學問題變成了現實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每位學生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強烈需求,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積極地加入教學活動中來,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自然學習的效率也就事半功倍。
用激發興趣來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同時也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其真正做到,以趣激情,知情并進。
四、以愛激情,尊重差異
沒有發展不了的學生,只有尚待發展的學生。對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都要充分的加以保護和利用,支持、關注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要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去捕捉他們發出的積極信號,進行正確的引導、鼓勵,為他們創設體驗成功的機會,培養他們對數學的積極情感,促進不同的對象在原有水平上有不同層次的發展。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喜歡數學,教師就必須營造寬松、明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教學中去,以自己的積極情緒去激勵、感染學生,以自己的行為去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自己的朝氣蓬勃去鼓舞學生的士氣,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打造有效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5
[2]魚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黃智華.領會例題設置目的,實施有效教學[J].數學通訊,201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