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一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交作業為案例,探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合理引導學生的方式方法。提出了突破學生心理預設的方法,把握學生心理,從而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關鍵詞】德育;心理預設
戰術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教學過程中,亦是如此。如果能突破學生心理防線,走進學生內心,傾聽學生聲音,那必然會事半功倍。
一、午夜鈴聲
夜深了,一切都顯得十分寧靜。
夜的降臨,意味著一天的結束,而今天是一個學期的結束。打開學生寫給我的信:老師,謝謝您每次都能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無論多晚,而且每次都是“秒回”……
啊,那也是一個夜晚。夜深了,一切都顯得十分寧靜。
“嘖……”一聲震動如流星般劃破了這種寧靜,同時也震動了我的心。是誰那么晚還發微信呢?那么晚發微信,難道是有什么十分緊急的事嗎?流星拖著它長長的尾巴可以讓人們許愿,而這條微信卻是為了讓我來做“流星”,為了實現她的愿望。
打開手機,看到的是Y同學發的微信。微信的內容是:老師,我剛剛看完演唱會,從北京回來。作業來不及做。你能不能告訴我哪些必須要做的,我先做了,其他的我慢慢補給你,我一定會保證質量的。
這真是一條讓我哭笑不得的微信。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作業是可以討價還價的。作為學生,學習不應該是她的本職工作嗎?作業不就是學習的一部分嗎?深夜,沒有做完作業不應該好好地做完,然后第二天交上來嗎?她居然在這個時間點,來跟我討價還價。我想很多老師此時都會有同感吧。是的,這真是一條讓我哭笑不得的微信。
二、冷靜分析
先來介紹一下這位學生的整體情況吧。學習方面,她成績雖然談不上出類拔萃,但平時學習習慣并不差,背誦、訂正等常規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然而,這名學生上課回答問題并不積極。人際交往方面,在剛進入班級的時候,她不善言辭,需經過長時間的接觸磨合才能融入新集體,才能有幾個關系比較融洽的好朋友。但是在公開場合發表觀點,依然存在障礙:害羞,怕出錯。總之,她是一個有點內向,但是卻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學生。
這確實是一條讓我哭笑不得的微信,但是,這次“笑”占了多數。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也許我們就是要用它來尋找光明吧。剖開這條微信的表面文字信息,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言外之意吧。這條微信的表面信息確實是一名未完成作業的學生,希望減免作業。作為學生,她卻是有不當之處。但從另一方面思考,她是否有可取之處呢?
首先,我們從她可采取的幾種策略中分析該生的處事態度。比如,她也完全可以第二天不交作業,或者讓家長寫一份說明以此來拖延交作業的時間。當然還有其他可選項。然而她沒有這樣做。她沒有采取回避的態度,而是正面面對。她以微信的方式,直接告訴了我不做作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似乎已經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找老師說明原因,減免作業。在錯誤面前,她沒有規避問題,直接面對問題,這在處事態度上顯得較為積極。
其次,這名學生在自我管理上也不是一無是處。沒有處理好娛樂和學業的關系,導致無法準時交作業,確實有錯在先。但是,她在補救的時候,準確地把握了主要和次要的問題。把緊急的作業先做,不那么緊急的作業后補。作為老師,我就是要幫助她判斷哪些是主要,哪些是次要的。事實上,有些作業晚交并不影響,只要在作業分析前交給老師批閱完成,也未嘗不可。她在亡羊補牢的過程中,準確地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該生也較為正確地處理了質量和數量的關系。Y同學大可把作業匆匆做完,第二天準時的把作業交給我。但是,可想而知,這樣的作業質量一定不如人意,錯誤百出。該生最后一句話“一定會保證作業質量”表示她極力想完成一份高質量的作業,而不是草草了之。這說明她清楚地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得好比做好了更重要,質量比僅僅完成更重要,做完作業,更要做一份好作業。
最后,也是讓我欣喜的一點,這次她在主動和老師進行交流。一般而言,學生不敢在深夜發消息給老師,而且內容還是關于不交作業的。她非但這么做了,而且把來龍去脈將清楚了。她以一種師生平等的狀態,在和我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甚至于,不是探討,而是已經想到了解決辦法,在得到一位“朋友”的認可。我想,這是許多學生都難以做到的。老師對學生并不應該是一種上級對下級的關系,不是以命令的口吻指定學生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更多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傾聽,傾聽學生需要什么。它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陪伴關系,陪伴學生共同成長。
三、理論依據
事實上,人們潛意識里往往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既定的預設,在心理學上,我們稱其為“心理預期”。心理預期一旦形成就會對人的行為能力和思維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礙。類似事件,一般學生的心理預期是什么呢?老師們似乎會進入一個“標準化程序”:先批評一頓,質問其不做作業的原因,強調不做作業的后果。接著可能才對學生說作業的事,或者直接跟學生說,作業是必須一定要做完的。當然無論是哪種處理方法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但所達到的效果卻有可能大相徑庭。更有甚者會先批評,然后翻舊賬,不斷強調她這個錯誤的嚴重性,這樣就容易犯“超限效應”這個錯誤,導致學生的反感。我想判斷一件教育案例成功與否的標準應該是是否有助于該學生的成長。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學會做人。而在學生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老師要做的則是去引導,去等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待這個質變的過程。黑格爾曾經說過:錯誤本身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要環節。人,孰能無過?錯而能改,善莫大焉。在這件事上,我采用了反心理預期的方法,打破了她既定的思維模式——將被老師批評,指責,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給她想要答案。在這件事上,既然Y同學已經能夠解決問題,發現了問題錯誤的本質,她已經完成了“思考”這個最艱難的過程,而我作為老師首先要做的是肯定這個過程,但當然同時也要明確地指出學生其不當之處,提醒她下次不應再犯,從而強化她對這件事的反思記憶,避免以后發生同類事件。盧梭曾經說過: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這類反心理預期的成功案例,教育史上比比皆是。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來說,他曾經就有這樣一件“四顆糖”的故事,其中的心理學基礎也是反心理預期。皮亞杰曾經指出人從兒童開始就有“自我中心”意識。在這種意識的潛移默化下,人們往往十分認同自己的行為,而反駁他人行為。心理學上說到“人類本之中最殷切的需求事渴望被肯定”威譜.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
因此,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巧用反心理預期的方式,有時往往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尾聲
事已至此,我為什么還需去批評這名學生呢?咎責?反思?在這刻都成了無力的語言。讀罷短信,速速但簡短地回了句:可以。作文后天交。第二天,我又和Y同學進行了一次長談,客觀地和該生分析了情況。事后,Y同學確實準時高質量地完成了作業,她滿意,我也滿意。
學期末,又是一次午夜鈴聲……
又是Y同學。
“老師,每次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的秒回讓我倍感溫馨,給了支持的力量……”Y同學信中如是說。
我想,教育的美就在如此吧,很多時候教育不是教條,只是短短的幾個字,而已。
夜深了。一切都顯得那么安靜。今夜,坦然入睡。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學說[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2]溫志旺.給后進生的“四顆糖”[J].中國民族教育.2009(1)
[3]蔣文貴.由“四顆糖”的故事想到的[J].學校管理.2011(2)
作者簡介:
許佳家,上海人,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