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燕
【摘 要】杜甫的詩歌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別偏愛于“暮夜”這一主題。本文將通過對其詩歌《閣夜》的賞析,揭開黑夜的層層外衣,把握詩人在暮夜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窺探其內心世界,感受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偉大的人格魅力,從而提升學生對經典的尊重和恭敬。
【關鍵詞】杜甫;暮夜;閣夜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其實,無論是歐陽修“淚眼”“亂紅”中的“有我”,還是陶潛“東籬”“南山”中的“無我”,詩人的創作,往往會在意象營造的意境當中塑造一個“自我”。當這個“我”置身于鮮亮光彩的背景中,其自畫像也越發清晰鮮明。“詩畫同源”,在繪畫中,儒家學說中就有“繪事后素”的典故。意思是先有素底,后布眾色,絢后于素。歐陽修置身于“亂紅飛舞”的春天,陶潛置身于“菊布東籬”的秋天,無論詩作中有沒有出現“我”,其人物形象也躍然眼前。
可是,有這么一位詩人,他喜歡在昏暗的世界中塑造孤獨的“我”的身影,這就是杜甫。值得慶幸的是,昏暗的世界并沒有模糊詩人的形象,反而讓他更加遺世獨立、光芒萬丈。宋末方回在其律詩選本《瀛奎律髓》的“暮夜類”,共選了61首,而杜甫占13首。當代學者莫礪鋒曾在《穿透夜幕的詩思》中指出:清代楊倫《杜詩鏡銓》統計,杜詩題目中標明夜”、“暮”、“夕”、“晚”之類字眼的“暮夜類”作品共有57首,題目中未體現但內容確實屬于“暮夜類”的作品有32首,而單單是篇中有部分句子涉及“暮夜”的作品則不計其數。[1]
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何杜甫喜歡劍走偏鋒,在幽暗的暮夜為自己作自畫像呢?而這幅自畫像究竟有何魅力讓人一睹就再也無法忘懷?穿透千年的夜幕,我們還能用新時代的畫筆重新勾勒出他的形象嗎?帶著這一系列疑問,讓我們走進《閣夜》,嘗試一次與詩魂穿越時空的對話。
《閣夜》選自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它不是杜甫最膾炙人口的詩篇,但耕耘在教學一線的語文老師能夠很快鎖定這篇詩歌的重要地位。作為中學生學習的最后一篇杜詩,它可以說是一個句號,至此學生對杜甫的了解應該是全面而深刻的,但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省略號,它開啟了學生對杜詩更多作品進行獨立鑒賞的大門。
《閣夜》即西閣之夜。作者在夔州較為安穩地度過了兩年,進入一個詩歌創作的高峰期,但是身心的折磨無時無刻不在重復。當他在夜幕中登上夔州西閣,寫下了這首催人淚下、引發無窮之思的名篇。對敏感的詩人來說,黑夜不是萬籟俱寂、死氣沉沉的,它是個有形象會呼吸的生命體。或許可以把它比喻成一顆洋蔥,只有把它的外衣層層剝落,我們才能看到那顆包裹在黑夜中讓人鼻酸流淚的心。“繁華落盡見真淳”,觸摸暮夜的形,深入詩圣的心,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層層黑衣。
一、觀夜中景,觸摸面孔
學會賞析詩人精心描繪的景物,這是我們揭開的第一層外衣。
首聯帶引讀者走進了一個晝短夜長的寒冬,而詩人卻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淪落。雖然詩歌中沒有明確描繪出這個“我”的身影,但一個“催”字,道出了“我”對“人生苦短、時不我待”的感慨和無奈。“霽”本指雨過天晴,可霜雪還沒來得及消散,太陽還沒來得及露出光彩,夜幕就降臨了,希望還沒來得及出現就被失望掃蕩一空。另外,杜甫還在頸聯中重點描繪了“三峽星河影動搖”的壯美。讀到此句詩,我們能夠很快聯想到此前學過的杜詩《登岳陽樓》,其中“乾坤日夜浮”不正與“影動搖”有異曲同工之處嗎?乾坤的浮動不僅是詩人漂泊一生的寫照,更是社會動蕩的縮影。那么,三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波動搖,我們可以看到的就不僅是夜景的壯美,更是世事的變遷、國運的衰微。所以,對夜景的刻畫,不僅是要展現這凄清夜色,更是要描繪出茫茫夜幕中朝夕不眠的詩人。
二、聞夜之語,聆聽呼吸
夜色沉沉,群動皆息,而暮夜的呼吸卻越發清晰。聆聽暮夜的呼吸,感受黑夜的脈搏,這是我們揭開的第二層外衣。
黑夜里有悲壯的五更鼓角,有千家的野外哭聲,還有數處漁樵的歌聲。鼓角聲起,戰事頻發,最悲慘的莫過于普通百姓。值得注意的是,這鼓角是在五更時響起。五更是指凌晨的3到5點,可謂一天當中最凄冷的時刻。《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劉蘭芝殉情后,有一對自名為鴛鴦的雙飛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另外,西漢王昭君創作了一首的《五更哀怨曲》,明朝流傳一首《五更斷魂曲》,而陜西迷胡音樂箏曲《老五更》又叫做《凄涼曲》。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更”本來就是一個凄涼悲慘的時刻,而詩人在這個時間點還能清楚地聽到鼓角聲,輾轉難眠的他究竟因何失眠呢?有戰爭就會有流離失所,就會有家破人亡,野外千家的哭聲成為暮夜的主旋律,何其悲慘!可詩人還聽到了數處漁樵的歌聲。有學者說這是樂景襯哀情,歌聲之少,哭聲之多,對比之下更顯時代之殤。也有學者說這是詩人一種美好愿景的表達,漁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指隱逸的士人,無論時代多么混亂,總有那么一方凈土給人以希望。總之,此時的杜甫脫離了“小我”,成就了心懷天下的“大我”。
三、悟夜下思,對話詩心
杜甫之所以被稱為“詩圣”,關鍵在于他總是以圣人的姿態關懷蒼生、以圣人的方式思考黍離。所以,由暮夜中的所見所聞引發的所思所感,是我們揭開的第三層外衣。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尾聯作者宕開一筆,拋開眼前的所見所聞,任思緒馳騁,上天入地、俯仰古今。無論是神機妙算諸葛亮還是亂臣賊子公孫述,都被“浪淘盡”,終究是“一抔黃土掩風流”。人事變遷,音書斷絕,徒留下寂寞和無聊。透過夜幕,我們認識到了詩人因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苦惱,感受到了他因山河破碎、哀鴻遍野的悲哀,更與他對宇宙永恒、人生無常的無奈情感產生了共鳴。在夜幕中,我們也許不能明確地把握詩人的“形”,但是能清楚地窺探到他的“心”。這是一顆悲時傷亂、憂國憂民的心!
四、評夜里人,重塑詩魂
黑夜渺小了你我,卻拓寬了天地;黑夜催老了時光,卻孕育了新生;黑夜模糊了視線,卻點亮了情思。沉沉夜幕中,杜甫盡管給后代留下的是一個模糊的身影,卻讓我們感同身受到了他的全部情思。如果要用新時代的畫筆來重塑他的畫像,愁眉苦臉、銀發滿頭、身軀佝僂以及那高高在上俯視天下蒼生的姿態最能詮釋出他的精髓。新時代流行“惡搞”,曾經在網絡中掀起了一陣“杜甫很忙”的風潮。面對各種對課本中杜甫插畫的肆意涂鴉,開放一代認為這是藝術再創作,無需小題大做;持重一代認為這是對經典的褻瀆,應該抨擊遏制。杜甫生活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的詩作、他那孤獨又傲立的老者形象卻深深地烙印在歷史畫卷之中。面對經典,我們怎能讓這種尊重與恭敬散落一地呢?
《閣夜》作為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的杜甫的最后一篇作品,筆者真的希望它不是一個句號。作為唐詩中的一座高峰,杜甫的思想內涵和人格魅力有時讓人覺得遙不可及。可如果大家能靜下心來,嘗試一次與詩魂的對話,對經典的理解與感悟便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莫礪鋒.穿透夜幕的詩思.文學遺產2009年;2009年 3(期):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