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昭
【摘 要】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求的變化,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反思已有的理論研究,并沒有完全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處;反思過去的課堂教學,重讀寫輕聽說,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顯得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方法。基于上述思考,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口語交際的訓練,試圖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法,提高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做適應社會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口語交際;閱讀教學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互動過程,是在具體的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是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的具體實踐,是展示學生交際能力、文明程度、語言素養的平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個目標體現了現代社會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新要求。當前,我們正面臨著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場革命正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慣。人們的社交活動日益頻繁,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聽、不會說、不會口語交際的人,在這樣的社會里,怎么能夠生存下去。新課標適應這個變化,把聽和說整合為一個整體,使聽和說的目的性更強,并落實到口語交際上。
在小學低年段學生身上如何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到學習的大環境中呢?教學中,我不斷探索實踐,以閱讀教學為突破口,以閱讀教材為依托,根據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的特點,研究 “課堂口語實踐——情境體驗、互動交流、反饋點評”和“課后運用語言”這一“內外并進,立足課堂”的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整合課程資源,找話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因為,貼近生活的話題,可以激起學生傾聽和表達的欲望,同時,選擇生活中的話題,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立足生活,著眼實際,把教材的教學要求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重新整合、變通,找準找好學生樂于參與有話可說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會從學生身邊的細節入手,引導學生從天氣、同學的穿著、同學的變化、最近班上的新鮮事談起。又如,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在他們身上有許多可以發掘的教學資源。他們與城里孩子相比,見識少,閱讀量少,與別人溝通聯系的機會也少,但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大自然,如鄉村芬芳的泥土氣息、溫馴的雞鴨牛羊、美麗的花草樹木。他們可以到山林捕捉昆蟲,到小溪里捕魚撈蝦,到村外捉迷藏,可以無拘無束的享受大自然賦予的一切,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呀。教學中,我就請孩子們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孩子們眉飛色舞的表現,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這一舉動,既找到了交流的話題,更增強了同學們口語交際的信心,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二、基于教材,立足課堂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和拓展知識的范例,也是學生學習說話的依據,更是提高口語交際的憑借。教師要很好地利用教材這一源泉,為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服務。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更關注將學生的朗讀與口語交際融為一體,共同提高。
心理學研究表明:朗讀和背誦有利于感受語言所描繪的情境,有利于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有利于規范語言、培養語感,更有利于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說、寫的能力。教學中,先要求學生讀通文本,了解大意,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說出來。由于學生年齡小,語言組織能力弱,所以,哪怕只能流暢地說一句,我也會鼓勵他。接著,提出更高的要求,大聲朗讀,再背會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最后,引導學生說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或人,你能用課文中的詞語或句子進行描述嗎。因為學生已經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了,在練說過程中會不經意的用到文中的語言。既鞏固了課文內容,又鍛煉了說話能力。
三、創設情境,教給方法
平時開展口語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思維發展的特點,訓練內容由易到難,訓練目標由低到高,逐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因此,課堂上,教師的指導不是側重于教學生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過渡,用這些技巧來限制學生,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要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構建一個輕松的表達氛圍。教育家葉圣陶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和諧、民主的氛圍則是大膽進行口語交際的前提。只有讓學生輕松自然步入教學指向的交際情境中,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發展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達到口語交際訓練的要求。
在教學《爺爺和小樹》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那棵小樹,在寒風中站立,穿著厚厚的衣服,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話題一拋出。學生紛紛發言,用自己稚嫩的語言表達出了對老人的愛與感恩。說的技巧不是重點,關鍵是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愿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口語交際不在是紙上談兵。
四、延伸課外,學會交際
課堂教學不可能把口語交際變成簡單的公式或提綱,只是展現其一些特點。學校活動只是提供訓練機會,而更多是他們離開學校后可能面對社會的語言和環境之間關系的。把口語交際延伸到課外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它具有長效性。短短的40分鐘只為學生交際提供一個平臺,生活才是交際的大舞臺。因此,鼓勵學生與家長、朋友、社會上的人進行互動,進行交際,在生活中與人交往。根據不同的場合的需要,恰當機敏地進行口語交際,如禮貌用語、日常用語、日常會話、打電話、問路、購物等,讓孩子在實踐中去領會自己的語言是否得體,使用的語言是否與交談的情景相協調,是否可以為大多數人接受,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對誰說,怎樣說。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片段,評價人物的言行有沒有不妥之處。當惟妙惟肖的生活場景再現時,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馬上能說出缺陷,并根據自己的認識進行更正,提出看法。此時,你覺得眼前不再是一些小不點,而是一個個見解獨到的小大人了。
五、評價激勵,增強信心
教師對于學生的口頭表達要及時評講,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對其進步應給予表揚鼓勵,對其口語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要善于引導,熱情幫助。特別是對待內向、害羞的學生更應該鼓勵其開口。即便有的學生說的確實不好,也要通過縱的比較發現他的進步并給予鼓勵,增強他們自信心。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其表現欲。內向的同學有時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不好意思說。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態度尤其需要熱情、中肯,要幫助他們掃除心理障礙,切不可有語言的打擊、表情上冷漠的現象,以防扼殺學生的表現欲。對口語表達水平層次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做到循序漸進,因勢利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之必需,作為小學教師一定要從高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低年段起步,充分抓住機會,注意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口語交際訓練,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讓我們努力優化口語交際教學,探索口語交際教學的高效之路。我們相信,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樣,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們起步就能到達目的地,只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課程教學教研中,就一定能探尋到適宜于口語交際教學的更好的教法和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