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華
武漢市武鋼三中以“培養基礎扎實、個性優良、特長突出、素質全面,具有發展潛質和創新品質的二十一世紀新人”為目標,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通過學科競賽活動和體藝科技人文活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一主兩翼”的辦學特色,推動學校優質多樣化發展。
探索課程設置的多樣化
通過多年努力,學校已初步形成由學科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兩個板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構成的課程體系。近年來,我們在全面完成國家課程計劃、高質量地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加快了校本課程的建設步伐。在完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學科培優選修課和器樂、聲樂、舞蹈等學科技能選修課的同時,合理調配師資、場地、設備、課時等,新開設了《交流·演講·論辯》《解讀與欣賞》《英語閱讀與表達》《社會與生活》等選修課,努力改革課程結構,拓寬課程內容,增加課程的選擇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課程保證。
探索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全力打造高效課堂,推動常規教學優質高效。高質量備課。建立“兩結合”備課制度。學校建立起了以個人鉆研備課為主、備課組集體討論備課為輔的備課制度,把每周三下午定為備課組的集體備課時間,努力把教師個人的獨創性與備課組教師的集體智慧結合起來,推進“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落實“五有”備課要求。學校對教師備課提出了“五有”要求,即:腦中有標(《課程標準》)、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學生)、手中有法(教法學法)、心中有數(教學效果)。教師既要高屋建瓴,了解學科知識體系的特點、重點和內部聯系,又要見微知著,掌握每一個知識點在整個學科體系當中的地位、與其他知識點的聯系和學生學習這一知識點的意義,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高容量課堂。強化課堂教學“三維”目標。學校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按照 “三維”課程目標要求,努力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更幫助學生掌握探求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發現、創造、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加速教學方式的兩個轉變。學校大力推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和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摒棄“一言堂”和“滿堂灌”,運用啟發式、研討式、對話式等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課堂成為師生生命律動、共同成長的學堂,成為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發掘學生智力潛能的樂園。
高效能訓練。在作業訓練上,學校提出了“精選精組精編訓練資料,精批精改精評作業試卷”的六個精字的訓練要求,引導教師在訓練過程中,努力探索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所需要的訓練量,努力做到科學訓練、高效訓練,避免重復訓練、低效甚至無效訓練,提高了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輕負高效的課堂教學管理目標奠定了基礎。及時反饋。反饋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遵循學生的心智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學校提出了“課內訓練當堂反饋;課外訓練盡快反饋”的要求。通過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強化識記、激發興趣、鞏固知識、培養技能,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辦好理科實驗班,探索理科拔尖人才培養規律。湖北省理科實驗班(武鋼三中),是根據湖北省教委【1994】033號文件的精神創辦的全省第一個理科實驗班。近年來,我們在潛心探索中進一步優化了省理科實驗班的管理,努力實踐“為國家培養面向21世紀自然科學方面的拔尖人才;探索具有自然科學學科特長學生的培養規律,為國家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培養、選拔選手;推動我省中學教育改革;探索形成學校特色”的辦班意圖,堅持“因材施教,自主發展;優化個性,培養特長;注重素質,全面提高”的原則,努力培養學生的“理想情操、意志品質、思維素質、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課程設置上,除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全部課時外,還以選修的方式強化了外語、計算機等學科的課程,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師資上,加強了奧賽教練員隊伍的培養建設,已初步建立起以青年教師為主、學科齊全、形成梯隊的教練員隊伍。在教學方式上,根據不同年級,已形成“班級授課、小組輔導、個別輔導、學生自學、互助學習”等多種方式,一大批具有理科特長的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智力潛能得到了開發,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
探索活動課程的多樣化
潛心推進“有效德育”,探索德育課程多樣化。我們悉心探索“3321”“有效德育”模式,即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結合”,校級、年級、班級“三級聯動”,優化“課堂滲透”“活動引領”兩大平臺,指向“德育內化”一個目標,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不斷加強德育課程建設,加強德育常規管理,使學生德育工作呈現新的面貌。
在德育課程中,學校結合90后高中生的實際,努力探索在德育工作中“把外在的他律轉化為內在的心靈準則”的規律和方法,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校務管理實踐周、晨會系列演講、科技藝術節等十二大常規活動課程中,緊緊扣住從“他律”到“自律”的“德育內化”這個關鍵,從“情感激發”“需要驅動”“‘認同點把握”“教育的量與接受的度相一致”“外因刺激與內因激勵相結合”等方面展開研究和探索,使德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
加強學生體驗課程,探索活動課程優質化。搭建學生活動課程平臺。為了開闊視野,培養能力,提供讓學生與專家、學者等社會名流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學校開辦了“長江科技論壇”和“星漢文化沙龍”,邀請楊叔子、齊民友等數十位教授來校講學。形式多樣的活動課程,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開辟了新的途徑。
開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為了幫助學生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校加強了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課程的建設,并與武鋼博物館、武鋼養老院、青山區新溝橋街紅光社區、新洲區陽邏街金山村等合作建立學生社會活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增進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實踐能力。
探索辦學模式的多樣化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領袖氣質、團隊精神、創新意識的二十一世紀世界公民,是武鋼三中的不懈追求。學校努力探索“本部+國際部”的辦學模式,在不斷提高本部和國際部整體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加快學校開放辦學的步伐,大力加強與國外高校和高中的聯系,建立伙伴關系。
武鋼三中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獎學金交流計劃實施學校,以此為契機,學校與新加坡萊佛士書院(高中)和新加坡女子高中建立起了學生交換、教師交流等合作關系;與新西蘭高級中學合作,在武鋼三中國際部引進了新西蘭高級中學的英語(口語、聽力)、數學、科學、經濟等課程;與美國加州奇科高中、密歇根州湖景高中合作,學習借鑒對方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等。
以國際部作為合作平臺,武鋼三中學習國外先進辦學理念,引進國外高中課程,聘請專職外教,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領袖氣質、團隊精神、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探索與國外高中和高校合作辦學,采取預科班或“2+1”模式,拓寬了學生的升學渠道,形成了對外開放、機制靈活的辦學模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個性化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市武鋼三中)
(責任編輯 林云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