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剛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數學課程和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補充、提高和整合,本著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生動性、實效性的目的,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改進數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本質和提高數學探究、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探究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能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的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整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近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然而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現行的小數教材教學內容明顯偏舊,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而當今世界上最鮮活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數學學科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很難及時在教材中反映出來。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應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
比如在小學數學《簡單的統計》的教學中,例1:小華統計一個路口在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并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時,事先拍下了路口交通狀況的一段錄像,把課本上的插圖變成實景,電視屏幕上有聲有圖地出現一輛輛摩托車、小汽車、大客車、載重車通過一個路口,學生處在安全的實景中,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充分體會到實地收集數據的快感,解決了課本難以解決的問題,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與當前時代的發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現在的課堂,正如鄭金洲教授所講的一樣,存在著模式化、教條化、靜態化、單一化的弊端。課堂教學狹窄、單一、沉悶、雜亂(教學視野狹窄,信息傳遞單一,師生關系沉悶,教學環境雜亂),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教師缺少對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以及個體差異的關注,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該表現出來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壓抑,由此而產生學生知識靜化、思維滯化、能力弱化的現象。
利用計算機我們可以創設遠比傳統教學更富啟發性的教學情境,能設計讓學生動手做數學的數學實驗環境,能靈活自如地進行變式教學;利用計算機能更有效地使學生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啟發學生更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探索,同時能使學生交流、小組討論與“一對一”的個別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抽象性的特點與小學生認識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一對矛盾。解答應用題的關鍵之一是“審題”,運用多媒體課件,一方面可以通過“變色”、“閃爍”等手段突出重點,刺激學生注意,尋找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體,整理摘錄相對應的條件與問題,創設按題意配制的活動場景,繪制線段圖,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審題,理解題意,啟迪思維。
例如,行程問題的教學中,明確運動的物體是一個還是兩個,運動的起點是同地還是異地,運動的方向是同向還是反向,運動出發的時刻是同時還是不同時,運動的結果是相離還是相遇等,是解答行程應用題的關鍵所在,要使學生真正理解上述這些抽象的概念,就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借助具體事物的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掌握有關知識,從而理解和掌握解答行程問題的要素。
再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學一開始,教師就從多媒體上,把色彩鮮艷的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圖形,配上清脆動聽的聲音,在畫面上從上往下一個一個地看落,這一極富吸引力的開聲,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們強烈的學習只趣。而當這些圖形堆積在一起出現時,教師就提問:“每種圖形 有幾個?共有幾個圖形?”這時,學生的觀察和思維多少有點模糊,教師就及時地通過多媒體,把每種圖形分類、演示給學生看,幫助學生完成了由模糊到具體、由直觀到抽象的思維轉化過程,發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四、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有利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認知的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地認識,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造交互式學習環境,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使學生有主動參與的可能,每個學生通過這種個性化的練習,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從而真正體現出學生認識主體的地位。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節課時,我安排了課堂練習。練習中,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通過網絡在屏幕顯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五、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也是一門藝術。只有恰如其分地運用,才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有效地發揮其輔助、解釋、鞏固、再現等功能。
首先是在與數學學科整合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其必要性、不可或缺性,避免畫蛇添足、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師在進行口算復習時,借助網絡平臺,精心制作了可以實現個別化練習的復習題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選擇想做的習題組,同時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融入富于鼓勵和挑戰性的評價,激勵學生克服困難、更上一層樓。
其次,在與數學學科整合過程中,應與傳統的教學手段和資源有效地結合,避免簡單化。目前,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中,常見教師把文本教材簡單地電子化,這種文本低層次的電子化,是很難收到教師所期待的效果。相信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摸索之后,大家已認識到這一點了,新課程實施更是需要豐富的課程資源作支持,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適當運用、巧妙組合,將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吸引力、挑戰性。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拘一格,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