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瓊
【摘 要】生物是一門與人類的生產生活聯系較緊密的學科,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初中階段是整個生物學科體系的基礎階段,對培養生物科技人才起重要作用。以往的生物教學不盡如人意,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物素養,培養學生生物技能,是廣大生物教師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這也是我們進行初中生物教學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效率提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生物教學逐漸向素質教育方向轉變。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一定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角色的轉變,同時利用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等特點,充分發掘生物學的趣味性,并且適當地增加一些內容,豐富課堂教學,以此來提高生物教學效率。
一、轉變教育觀念,端正學習態度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包括生物學科教學在內的每個豆芽學科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升學考試,更重要的是為將來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基礎,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例如在學習“人的由來”時,學生不僅知道了人的由來,知道了胚胎的發育過程,更明白了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與分娩的痛苦,從而增強了感恩之情,對宏揚“尊老愛幼”的中華民族精神有著重要意義。學習了“人的性別遺傳”后,就很好的了解了生男生女決定于男性,這對于“重男輕女”思想傳統觀念無凝是最有力的抨擊。學習了這方面的知識后,不僅可以增強自身對男女平等的認識,還可以廣為宣傳,對促進家庭和睦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此,它與醫學、現代農業、林業、牧業上和漁業等方面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年都有一些天災,像干旱、水災、火山爆發、地震等。通過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的強化生物學科的重要性,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二、拓展課外生物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要想進一步提高生物課堂的課堂效率,教師就需要在完成了教學目標的同時,在課堂之外布置一些學生力所能及并且感興趣的課外動手操作的作業,這將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課外活動作為學生的一個作業,可以補充完善課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完人教版的初中生物的第三單元的“生物圈里的綠色植物”以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制作植物標本來作為課外活動,這個活動需要學生花時間和精力去戶外采集標本、查找資料和制作標本等幾個關鍵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學到很多生物知識,進一步培養了動手能力和觀察制作能力。
1.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課堂效率要實施問題情境教學
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問題情境創設能夠有效地引發初中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進而產生對知識進行認知的需求,使初中生能夠產生學習生物的心理傾向,激發初中學生學習的動機,問題情境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學過程中是一種最簡單更加是最常用的方式方法,問題情境教學主要講問題作為載體,使得學生能夠在釋問過程中以及生問過程中產生實施自主學習的動機和動力,進而在初中生物課堂教育教學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必須要圍繞整個教育教學目標開展,以便能夠促進學生實施定向性學習,要求初中生物教師實施教育教學必須要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價值,并且要具有一定思維性的跨度,在創設問題情景以后必須要給初中學生提供充足和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創設一個生活情境,促進初中學生實施目標指引性學習,只有身為生物學習人員的初中學生才能夠正確并且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形成,并且在初中學生得到自身所期望的學習成果的時候,初中學生的學習才能夠是成功的學習。
2.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多媒體改變了傳統教學黑板加教材的單調教學模式,以音頻、視頻、圖像與文字等手段來傳遞信息量,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為學生創設一個形象直觀而又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實現由靜態到動態,由無形到有形,由微觀到宏觀,由抽象到形象,由枯燥到生動的轉化,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實現了質的飛躍。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媒體教學將抽象難懂的知識形象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利于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減輕了教師的板書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利于教學效果的全面提高。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教學方法、內容、手段等進行不斷的反思。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是整個初中生物新課程改革的關鍵,也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作為生物教師,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勇于突破、勤于探索,不斷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程開明.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2-1.
[2]陳鵬.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課堂效率探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2:3.
[3]馬先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