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加之語法本身的特點和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初中學生對語法學習感到枯燥、乏味、難學、對語法知識是只聞其名、不知其實,甚至有一部分學生一無所知。就這一點兒言,語法知識已被現實的語文教學淡化了,甚至放棄了。
“淡化語法教學”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方針之一,教師和學生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產生了錯覺:老師說,現在不考,我就不教;學生說,語法學得好,語文成績也就未必能提高。殊不知正是師生的這種心理使語文教學處于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對于語法教學,《語文課程標準》還有一處表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這個表述向我們傳達一了個明確的信息:必要的語法知識還是應該學習的,語法教學作為中學語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是有其重要意義的。
首先,語法知識能幫助學生讀懂文句。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讓學生讀懂文句。有些文章中有一些較長的句子,如:“古人類學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現代猿猴與人類的親緣關系、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人類發展過程中體質特征的變化和規律等有關人類起源和發展問題的一個分支學科。”這個句子較長,成分較多。如果學生不了解短語和句子成分的有關知識,就很難領會其主要意思。顯然,這個句子的主干是:人類學是一個分支學科。主語中心語前的“古”是對主語起限制作用的定語,“是”是謂語,“研究化石猿猴和現代猿猴與人類的親緣關系、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人類發展過程中體質特征的變化和規律等有關人類起源和發展問題的”是限制賓語中心語的定語。這樣一分析,學生對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會一目了然。
關于文言言語閱讀,我們只需看幾個例子就可以明白語法知識的重要性。例如,“之”字的用法之一是“放在主謂之間,沒有實在意義”,“而”字的用法之一是“表修飾關系”等。翻譯句子是這幾年中考一直沿用的命題類型,而且分值有增無減。學生在翻譯時若辨不清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分不清什么是主語、謂語、定語等,其翻譯的質量會有多高呢?
其次,語法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修改病句。比如語病吧,這幾年的中考都一直在考。我們知道,很多句子的語病都是出在結構和成分搭配上,我們通常把句子的主干一壓縮,毛病就看出來了。但這些年就我所接觸過的學生來看,很多人連句子的基本成分有哪些都不清楚,又怎能看出那些極為模糊的成分問題呢?曾在一份中考試卷中出了一道給上聯對下聯的題,此前我們也給學生做過類似的練習。很多學生對的下聯怎么看都不恰當。要說對偶這種修辭,應該是他們再也熟悉不過的了,可問題偏偏就出在了詞性上。只因分不清上聯中詞語的詞性和短語的構成方式,所以下聯對出來也就不規范。
最后,中學生學習語法,可以使中學生了解自己母語的一些基本常識,認識母語的最基本結構規律,可以達到提高他們語文素養的目的。中學生懂得漢語語法的基本常識,了解詞和短語的分類,知道句子的組成規律、規則等,學習運用語法知識去正確運用漢語,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地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但作為一個中學生,運用語法知識指導母語的運用應該是一種最基本的素質,是一種最基本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現行的初中語法教學淡化的是語法概念,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強化語法應用教學和語法能力的培養。
作者簡介:
婁再宏(1976.6~),男,籍貫貴州銅仁,工作單位:石阡縣五德鎮初級中學,職務: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