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摘 要】大力發展教育, 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內涵,又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必備條件。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中學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增加政府投入,不斷優化農村中學教育的發展環境, 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農村中學師資隊伍是一項根本的戰略任務。
【關鍵詞】農村中學教育;管理問題;重中之重
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 標志著中國已經開始向全面小康的目標邁進。大力發展教育, 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 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 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涵;而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又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必備條件。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農村基礎教育又是基礎教育的難點。農村中學是我國教育大軍中的一支龐大的部隊, 中學教育又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承前啟后的重要環節。增加政府投入,不斷優化農村中學的發展環境, 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一項根本的戰略任務。
一、當務之急是增加教育的投入
改革開放30多年來, 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譜寫了教育史上光輝的篇章, 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城鄉教育差距拉大, 東西部地區教育差距拉大, 貴州的農村更是如此。在貴州,農村中小學教育環境亟待改善,農村骨干教師流失, 教育教學質量低下, 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改善、 優化教育環境,包括硬環境、 軟環境和內環境。硬環境是指教育的物質環境。目前的現狀如何呢? 近年召開的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有代表疾呼:目前,省里忙建大學,市里忙建高中, 義務教育有淡化的危險[ 1]。農村中小學, 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中小學舉步維艱。教學用房不足,危房大量存在, 教學設備無法達標, 公用經費嚴重短缺,一些學校甚至連買粉筆、 掃帚的錢都困難。至于拖欠教師工資, 更是習以為常了。據報載, 某縣級市, 有個別鄉鎮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 2]。很難設想,一個學校如果校長忙于拜碼頭, 教師忙于討學錢, 連基本的生活費都無法保證,它的教學和管理能夠搞上去嗎?優化教育環境, 增加經費投入, 特別是增加對農村中小學的投入,關鍵是各級領導要徹底轉變觀念, 真正樹立起教育是全局性、 先導性、 奠基性的公益事業的理念, 真正懂得辦教育是利在當代, 功在千秋的偉業工程,真正舍得花錢辦教育。眾所周知, 二戰結束后, 日本百孔千瘡, 但舉國上下, 勒緊褲帶辦教育, 1947 年便在全國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 才贏來了今天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而在我們國家,在剛剛開始步入小康, 老百姓剛剛過上幾年好日子,目前城市還有數以千萬計工人下崗失業,農村尚有近億人口未徹底脫貧的情況下,有一些時而號稱人民公仆、 時而又自封父母官的人, 上行下效,省城花數以百億計,市里以十億計,縣城以億計在那里修大道, 建廣場,辟花園, 遷政府大院,蓋辦公大樓,打造形象工程, 這和花區區5 萬元去援建一所農村希望小學,實在反差太大! 不知希望何在?此外,在教育內部也有個調整投資結構比例的問題,少一點錦上添花,多一點雪中送炭, 真正把基礎教育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實現重心下移,做到經費投入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農村中小學傾斜,向資金薄弱學校傾斜。維護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則,盡快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制,還廣大農村孩子一個不僅能上學,而且能上好學的權利。只有當他們真正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和技能,他們才有可能在家鄉或城鎮就業、 創業,這才正是解決三農問題,保證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根本途徑之一。
二、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貴州,廣大農村中小學, 尤其是初級中學,辦學具有義務性和基礎性, 對于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目前, 尚有相當一部分農村中學, 教育教學質量不高, 輟學率居高不下。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育環境, 更要更新教育觀念,廓清辦學思路,深化教學改革, 在改革中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要牢固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 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辦學理念。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的, 學校是為學生服務的,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育人, 為了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要讓學生學會做人, 學會求知,學會生存, 學會競爭,學會創新,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張揚個性,發揮特長;要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堅持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學有所成; 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那種簡單地把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準和教師學生水平的唯一尺度的作法是片面的,基礎教育階段尤其不能這樣。在具體教學工作中, 對于基礎教育改革后的部頒各類課程,必須組織學生學懂、學好, 使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這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同時,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 根據本校的教學資源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 生動活潑地組織起自己的校本課程。比如,給愛好文學的開文學課程, 給愛好計算機的開計算機課程,給對環境、 人口有興趣的開環境、 人口課程,給對養殖業有興趣的開養殖課程,對音、體、美有興趣的也可分類施教,等等。這類校本課程, 不以培養家為目標, (這也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能完成的)而是培養興趣, 啟迪思維,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而已; 這類課程, 堅持能者為師,愛者為生, 師生互動, 不僅有理論性,更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類課程,課堂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可以是在學校, 也可以是在工廠、在養殖場、在商店、在法院,根據教學內容而定。這樣, 學生學起來,感到有趣, 家長也會感到有用, 那種認為現在的中學生文不文, 武不武, 種田不如老子, 養豬不如嫂子的論調定會大大減少, 居高不下的輟學率也可下降許多。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 既要講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體現時代精神;又要繼承民族文化, 弘揚傳統美德,比如誠信, 孝道, 見義勇為, 扶危濟困,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等等都是值得廣大青少年發揚光大的。在方法上,要力戒報告式的空洞說教和學院式的照本宣科,不妨多一些啟發式、訪談式、討論式, 通過一事一議,就事論事,使學生懂得怎樣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對學生的管理方式也應該改革。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 長知識階段, 求知欲旺, 好奇心強, 應該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的、 開放的、生動的、多元的學習環境之中, 讓學生見世面, 長知識,經風雨, 受鍛煉。時下,一些學校對學生實行半軍事化性質的封閉式管理,這種作法是值得商榷的。凡事宜疏不宜堵,記得八十年代一位中央領導同志曾經說過, 對青年學生,要少一點不準不準, 多一點準準準。封閉式管理, 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也無助于學生視野的開闊,是有悖于教育規律的。
三、加強資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心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教改的問題, 主要是教員問題。一位有名的大學校長也曾說過, 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其實, 中學也如此。即使一所農村中學, 如果沒有幾個比較拔尖的名師, 沒有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教學教研能力強、愿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教師言傳身教,沒有求美、求實、求新、求活、求博的教風熏陶,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便是一句空話。這就要求學校的領導者有戰略的眼光、求賢的渴望、博大的胸襟、公仆的情懷、開明的品格、親民的作風,不失時機、不遺余力、不惜血本地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學校建設的重中之重。要廣納賢才。目前, 農村中學教師數量基本不缺, 但真正高素質、高水平的骨干教師不多。作為學校領導者,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不拘一格,廣開門路,求賢納士,努力造就一種人才濟濟、群賢畢至的局面。要堅持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努力營造寬松的政治環境和學術環境,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個聚精會神干事業的空間,使真正的優秀教師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
如今的社會發展很快, 要引導教師更新觀念,從傳統的應試教育的陳舊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接受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教師知識更新同樣重要, 要舍得花錢送教師去培養、深造,更要鼓勵教師崗位成才。學校要旗幟鮮明地鼓勵教師成名、成家, 成為一代名師。大批名師涌現之日, 便是學校興旺發達之時。而名師的培養需要時日,需要一個過程,不可一蹴而就。要選準苗子,從青年教師抓起。到高校選人,要看重那些德才兼備,綜合素質高、 有潛能、悟性強的人;要壓擔子,把他們放到教學教改的前沿去闖去試去鍛煉, 鼓勵他們勇于實踐、 勤于學習、善于總結,在實踐中提高;要關心他們,關心他們的成長進步,師德師能的提升; 關心他們的生活,使其少為房子、票子、 妻子操心;要愛護他們, 防止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人一旦小有名氣, 便有人槍打出頭鳥,此時領導要挺身而出,甘當護花使者。培養名師,不可揠苗助長,若稍有成績,初露端倪,便肆意拔高,制造轟動效應, 只會曇花一現; 不可求全責備,名師不是完人,更非圣人,孰能無過? 不可集寵幸于一身,人一旦出名, 什么代表、委員的頭銜、市模、省模的稱號、校長、局長的官帽便紛至沓來,其實,這種作法大可不必。要鼓勵創新,鼓勵競爭。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教育創新、 知識創新是教育發展不竭的源泉。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要鼓勵和引導廣大教師積極投身于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鼓勵各種改革方案的大膽探索, 大膽試驗。要敢冒風險, 允許失敗。因循守舊, 求穩怕亂,不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還要鼓勵廣大教師公平公正地競爭, 通過競爭, 激勵先進, 鞭策后進, 使學校的教研、 教改呈現出百花齊放、 萬馬奔騰的局面, 從而實現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要以德治校、 民主辦學。堅持校務公開, 廣開言路,做到民主辦學。不搞一言堂,不搞家長制, 不要以德治校、 民主辦學。堅持校務公開, 廣開言路,做到民主辦學。不搞一言堂,不搞家長制, 不作包工頭式的領導。人為本,和為貴。多一點人情味,少一點火藥味;多一點激勵, 少一點指責; 多一點協商渠道,少一點空洞說教; 表揚用廣播,批評用電話;多一點親和力,就多幾分凝聚力、 向心力,少幾分離心力。人心齊, 泰山移;人氣旺, 學校興,這就是辦學的規律。
參考文獻:
[1] 儲啟生等.教育,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N] . 中國教育報, 2003-3-11(1) .
[2] 田燕.漣源教師工資何時能發放[N] .湖南日報, 2003-04-28(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