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啟躍


8月20日,2015年全國纖維質量監督工作會議在天津召開。中國纖維檢驗局局長張克才、副局長徐水波,及全國纖檢系統的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共60多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天津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相關領導出席會議并致辭。
會議傳達了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聽取纖維檢驗工作匯報時所作的重要指示。會上,張克才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纖維質量的監督工作是纖檢機構的根本性職責任務,是纖檢機構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各地纖檢機構應當扭轉過去“重公檢,輕監督”的傳統思想,主動承擔起纖維質量的監督工作,這樣才能避免“為官不為”的情況發生,只有“有為”才能“有位”。
過去一年,纖維質量監督彰顯四個特點
去年以來,全系統奮發努力,攻堅克難,不斷開創纖維質量監督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概括起來有四個特點:
一是突出大局意識。棉花方面,全系統站在服務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大局的高度,準確把握新常態下對監督工作的新要求,全力以赴開展棉花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加大巡回檢查頻次,保持打擊“轉圈棉”高壓態勢,與公證檢驗工作形成合力,為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保駕護航,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汪洋副總理在批示中對纖檢工作非??隙ā7敲薹矫妫到y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大局,全面加強非棉纖維監督檢查工作力度,通過實地巡查、重點抽查、抽樣檢驗等方式,監督收購加工方履行質量義務,及時向地方政府通報情況,較好地維護了非棉纖維生產加工和交易流通秩序。
二是突出重點意識。認真分析目前棉花質量的重點問題,全系統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棉花混等混級、異性纖維兩個專項整治行動,經過持續整治,加工企業摻混加工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異性纖維問題有所改觀;重點開展GB 1103棉花國家標準實施監督檢查,從棉花收購、加工、銷售多環節督促企業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抓住了重點。
三是突出制度意識。樹立“制度建設永遠在路上”的理念,重點在纖維質量監督檢查工作職責界定、流程控制、工作質量考核評定以及推進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規章制度進行了相應修訂和完善,進一步豐富了纖維質量監督工作長效機制,形成了開展監督檢查工作的大條例和小辦法,監督工作按規定辦事。
四是突出創新意識。為落實支樹平局長提出的“把紡織、服裝類產品質量監管和中纖局承擔的六種天然纖維、絮用纖維制品的監管有機整合,形成‘全鏈條監管格局”的工作要求,我們在校服質量監管工作上先行先試,研究創新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模式,經過積極協調,日前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校服質量監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已經明確了專業纖檢機構在校服質量監督工作中的職責定位,為拓寬纖檢系統的工作覆蓋領域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正本清源,明確監督職能是纖檢機構生存發展的基石
如何主動適應改革,在新常態下充分發揮我們的作用,首先要明確好機構的定位,切實履行好法規規章賦予我們的監督管理職能,是重中之重。張克才指出:纖檢工作的展開,不能只只把精力放在公檢上而弱化監督工作本末倒置,強枝弱干。
張克才回顧歷史,強調纖維質量監督是《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賦予纖檢機構的一項法定職能。正是基于監督這條主線,專業纖檢機構才得以生存和發展,所以說監督工作是專業纖檢機構的主要職責。
纖維質量監督是專業纖檢機構諸多職能中最清晰的行政管理職能,是判定機構所屬性質最強有力的證明,只有牢牢守住這一根本職能,專業纖檢機構的存在才能做到理據充分,沒有這個職能,我們的機構將不存在。
纖維質量監督區別于其他部門監督職能最大的特點,體現在我們能對纖維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進行質量的監控。國家有明確政策規定,纖維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完全屬于纖檢機構,有一套自成體系的工作程序和規章制度,這項職能是我們在多年的工作摸索中總結經驗逐步形成的,具備極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完全符合纖維這一特殊農產品的監管特性。保證監督工作的正常履行,才能保住我們纖檢機構的定位,才能保住我們纖檢機構的結構,才能保住我們纖檢機構的特色。
纖維質量監督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張克才還指出,在新的歷史形勢下,纖維質量監督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是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是與纖檢機構發展方向息息相關的一項改革。目前一批包括棉花主產區、其他纖維主產區的機構已經改革到位,還有一些機構的改革正在進行之中。在改革進程中,各地纖檢機構仍然要努力保持機構的存在不因改革而肢解,尤其是主要纖維產區的機構仍能正確、完整地履行監督這一法定職能,同時努力保證財政經費渠道的暢通。
二是質監系統取消省級以下垂管。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質監系統取消垂管工作已經完成,在具體操作中各地有不同的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一些已經實行了幾部門合并的試點地區,作為原質監部門的直屬機構,纖檢機構現在的職能定位和經費渠道等等,都不是很清晰,地方政府對纖檢機構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最能體現監督職能的行政執法權的歸屬和行使問題在很多地區尚未明確,勢必會給纖檢機構的監督工作開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各地纖檢機構要和上級多匯報,勤溝通,力求盡快到位,不影響工作開展。機構合并不能取消和影響纖檢機構的職能。
三是棉花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改革。去年,棉花產業政策進行了革命性的調整,國家取消敞開收儲,直接削弱了儀器化公檢在棉花產業鏈條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2014棉花年度內地棉花公檢總量快速下滑,對一些機構尤其是過分依賴棉花公檢的機構產生的沖擊很大。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各纖檢機構在履行法定職能上下功夫,做文章,把監督工作做實,把監督領域拓寬,不要為爭取一時的公檢經費偏離了機構應有的正確發展方向。內地棉花主產區產棉量的減少在當前政策下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各地纖檢機構應對的辦法,就是要把監督工作做實。
四是檢驗檢測機構的整合。當前,中編辦和質檢總局聯合牽頭開展檢驗檢測機構的整合工作,部分專業纖檢機構也成為整合的對象之一,這個大的形勢對纖檢機構的職能履行和生存發展產生不小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只有履行好纖維質量監督這一法定行政職能,才能有充分的證據強調機構具備的行政管理職能,消除相關部門把纖檢機構定位為純粹的檢驗檢測機構的誤解。
新常態下做好纖維質量監督工作的四點要求
對新年度的纖維質量監督工作的展開,張克才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是監督工作要做細做實。結合當前全國正在開展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各級專業纖檢機構要把切實履行好纖維質量監督這一行政職能,作為衡量“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效果的重要標尺。各機構領導班子要有針對性地把監督工作抓實,同時要把工作做細。各級機構都要認真梳理本身承擔監督工作各項具體措施實現的步驟、程序、方法,不能做事拍腦袋,要切實明確什么時候干、誰干、怎么干、查什么,切實履行責任;要把工作任務層層分解細化,將每一項職責具體落實到機構、科室、人員,這就要求省級機構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工作程序化、規范化,切實加強對地市級機構質量監督工作的監管、督辦、考核,形成本區域齊抓共管合力。
二是監督工作要結合當地實際。中纖局雖對全國的纖維質量監督工作有一個統一的要求和規范,但各地區在貫徹落實中纖局部署的基礎上,要充分結合當地產業狀況實際,抓住重點,突出亮點。從機構設置上來看,部分地方機構相對健全但也面臨改革,很多地區還沒有設立地市一級的機構,這在客觀上都會制約監督工作有效性的發揮。尤其是沒有地市機構的省份,省級機構要找好定位,積極爭取各級質監部門的支持,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定位又突出自身特點的監管模式。
三是監督工作要主動作為。質監取消垂管以后,各地區要根據自身的運作方式和特點積極展開工作,不能有“民不舉、官不究”的消極懈怠思想。一定要堅持“有為才有位”的工作思想。監督是纖檢機構的職責,出現問題最后需要纖檢機構承擔,各地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能,主動作為,多向政府溝通和主管局領導匯報,關注政府和民政關注內容,敢于發聲,才能增強纖檢工作在地方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四是監督工作要勇于創新。從中纖局的層面來說,創新體現在去年開始已經安排了部分監管工作的專項經費,組織了專項的整治行動,今年中纖局會在監督工作方面繼續加大經費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紡織品服裝領域的監督工作,已經從校服質量監管開始試水,有了成功的經驗就可以向服裝面料乃至其他產品逐步拓展。經費的支持不是無條件的,是要用出色的工作表現和考核結果來支撐的。不能只把精力放在棉花上,更要在非棉纖維和纖維制品的監督工作上有所建樹。尤其校服質量監管是一個新領域,雖然部分地區的纖檢機構涉獵過,但還不夠全面和系統。為此,需要全國纖檢機構一起摸著石頭過河,要集思廣益,共同開辟。
會議中,中纖局監督處對下一年度的纖維質量監督工作提出六點意見:1.突出重點,繼續加強棉花質量監督工作;2.全面履職,加大非棉纖維監督檢查力度;3.加強服務,加快纖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4.鞏固職能,推動校服、紡織服裝面料產品監管工作;5.創新研究,啟動棉花國家標準修訂;6.加強考核,提高各類纖維質量監督檢查工作效果。
在與會代表分組討論后,中國纖維檢驗局副局長徐水波作了會議總結。在總結中,徐水波強調要準確把握這次會議的精神,準確把握纖維質量監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正視纖維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他要求,各地纖檢機構要以張克才局長的講話精神為指導,進一步抓好地方的纖維質量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