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評聘要回歸本真
近日,《中國教育報》就“教師職稱評定”進行了問卷調查,近3萬名教師參與。結果顯示,54%的教師認為職稱評定非常不合理,建議取消;37%的教師認為大部分層面需改進與完善。專家認為,職稱評價體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對年輕教師發展不利。受職稱評定制度影響,評職稱需要滿足發表論文、考職稱外語和計算機等附加條件,導致很多人為此耗費了太多的精力,而沒有把精力放在主業上面。應該取消職稱的評定,改為用人單位聘任,讓職稱與待遇脫鉤。至于與職稱直接掛鉤的待遇問題,應由用人單位根據工作人員的業績和表現來確定。
——范軍(據《南方教育時報》)
學區劃分應給民眾“看得見的公正”
家門口400米就有一所小學,孩子卻要“舍近求遠”,可能要跑到2公里外另一所小學去上學。南京顧先生以學區劃分不透明為由,起訴當地教育局,最終被法院駁回。《人民日報》近日刊發報道質問就近入學難,為何家門口學校上不了?學區劃分牽動的利益廣泛,無論怎么劃分,怎么分配,都恐怕難以讓所有人滿意。這就要求教育部門改變學區劃分的封閉決策,讓公眾參與進來。須知,在學區的劃分上,專業和民意基礎都不可或缺,設立一個透明的、可操作的標準,讓利益相關群體可以通過聽證會等方式伸張自己的權益,這樣的學區劃分結果,自然能凝聚最大社會共識,它對每個人可能未必公平,但卻可以給所有人一個看得見的公正。
——韓涵(據《新京報》)
“勞累過度”的悲劇不能重演
43歲的涼城一小校長李格平,因突發腦溢血而溘然長逝。從此,中國教師英年早逝的名錄里,又多了悲愴的一筆。教師用自己的堅守點亮了講臺,用自身的行動奉獻自我,著實令人動容。的確,在社會看來,教師是燃燒的蠟燭、是辛勤的園丁,似乎天然就該有著一種殉道精神。其實,過度宣傳教師帶病上課,是對學生、教師的雙重不負責。因為,只有教師愛護自己的身體,才能教會學生尊重生命。在揮手送別“李格平們”之后,如果要給他們最好的紀念,就請先從關愛、理解、體諒身邊的每一名教師開始吧,因為他們是我們最可敬的人。
——黃浩(據《中國教師報》)
“狀元游街”見功利教育丑陋
日前,某省高考文理科“狀元”和理科“榜眼”頭戴狀元帽、身著狀元服飾騎馬游景區,引發社會熱議。“狀元游街”起興于古代科舉制,伴隨著社會變遷,“狀元游街”也在不斷演繹新版本。現代“狀元游街”表演的背后盡顯追逐經濟利益的浮躁心態,此風當剎。稚嫩仍然寫在臉上的“狀元”們,頭頂“盛名”光環,“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同時,不妨保持清醒,人生道路方長,高考的成功是起點不是終點。
——劉慶(據《新華日報》)
百家觀點
個性化教學符合時代需要
上海嘉定中光高級中學一學生開起微店,每月能賺上萬元。為創業賺錢,他屢屢曠課,多次勸說無效后,有的老師提出學校應該讓其退學。經過討論,學校并沒有讓該學生退學,而是為其量身定制一張課程表,由他來選擇自己希望獲得的知識。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校為學生量身定制課程的做法,體現了因材施教、以生為本的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慕課走課等新生事物風生水起的大背景下,這種寬容、開放、創新的理念有遠見,難能可貴。肯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個性化課程的嘗試,值得鼓勵。
——何勇海(據《福建日報》)
(見習編輯 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