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敏
西部地區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分析——以貴州省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吳 敏
【摘要】教師職業倦怠嚴重影響高職師資隊伍的發展,本文通過對貴州黔南職院教師職業倦怠現狀的分析,探索消除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以提高西部高職教師工作的能動性。
【關鍵詞】西部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消除策略
貴州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欠發達的省份,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高職教育發展十分緩慢。本課題組旨在借鑒國內外對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特點、對策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貴州黔南職院教師職業倦怠現狀的分析,探索消除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策略。
(1)能力恐慌。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必須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黔南職院是由四所中專學校組建而成,面對崗位調整產生的新的專業能力要求,大部分教師表現出知識的恐慌和技能的恐慌。約30%的教師調整到全新專業,對新知識的學習存在極大的壓力;僅有30%的雙師型教師,70%的教師缺乏崗位實踐經歷,面對高職教學中的技能要求感到無力。
(2)責任心缺失。由于工作環境差,待遇低,社會地位不高,教師心理產生挫折感,對職業熱情大大降低。教師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方面的要求,使得教師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完成科研、專業建設等工作,壓力增大,造成教師嚴重的心里壓抑。學校內部缺乏激勵機制式的管理方法,將教師束縛在規則的框架內,教師價值觀念改變,個人成就感降低,自信心和創新能力流失。對前途感到無望,喪失工作激情和責任。
(3)情感衰竭。學院10年教齡以上的教師有150多人,占70%多,長期重復機械的工作漸漸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加之知識獲取的途徑多樣化,厭學現象嚴重;獨生子女個性突出,對老師缺乏敬畏,難以管理。從而,教師在工作中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趣,對教學敷衍了事,對學生缺乏耐心和關愛。
(4)職業轉移。由于對所從事職業的厭倦和對單位的不滿,部分教師逐漸產生退縮心理,消極怠工,推卸責任,另覓職業。20%左右的教師調離,40%左右熱衷于第二職業的發展。
(1)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師資隊伍中40歲以上占72%,碩士以上學歷占23%,正高職稱占5%,存在著年齡老化、學歷偏低和職稱偏低等現象。調離的教師中,30%是青年教師,60%是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骨干教師,結構不合理現象更為嚴重。教師長期處在焦慮、失眠、多疑等情緒中,不同程度誘發心理、生理疾病,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40歲以上教師90%患有不同程度的職業病和慢性病。此外,職業倦怠的的傳染對新進教師產生的不良影響,嚴重制約教師隊伍的發展。
(2)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導致教學水平難以提升。職業倦怠導致教師觀察力、決策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引發職業意識淡漠,責任心缺失,工作投入減少、課堂準備不充分、創造性低、對學生缺乏耐心,教學質量下降。
(3)對學生的消極影響。教師在急躁、疲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對學生的關注必然減少,學生管理變得松散,對學生變得冷漠和疏遠,將職業倦怠感傳遞給學生,傳遞給學生家庭,傳遞給學生未來的工作環境,最終成為社會的“通病”。
(4)對學校發展的影響。師資流失和職業倦怠引發責任心缺失和教學質量下降,導致行政效率的降低,管理難度增大,制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辦學成效不高。各種負面情緒和言論的傳播,導致社會對學校認可度降低,難以樹立良好的形象。學校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1)政府方面。加大投入,加強高職院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師工作環境;加快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師評價體系,切實地提高教師的待遇和地位,將“尊師重教”落到實處,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從根本上克服倦怠心理。
(2)學校內部管理。建立有效的交流平臺,促進領導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信息的傳遞,增強了解和信任,提升認知水平和業務水平。加強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強人性化管理,充分發揮民主,提高他們的個人成就感和責任感。實施教師健康行動計劃,創建良好的生理心理環境,減輕壓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使教師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之余,能得到放松;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減緩和消除教師職業倦怠。
(3)自我調節。加強學習,提升能力,強大自我,重樹信心,通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工作成就感。提高自我認識,增強自我調控能力,要認清自我價值,掌握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勇于面對現狀,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控制。主動調整、科學解壓,積極參加各類活動,緩解工作壓力,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參考文獻:
[1]劉曉麗.高校教師工作倦怠量表的編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2]李江霞.國外教師職業倦怠理論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營銷,2003(1).
(作者單位:貴州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