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

江西省井岡山市廈坪鎮基層黨員干部在井岡紅旗雕塑下宣誓,重溫入黨誓詞
井岡山上的茨坪鎮,一場秋雨過后,那些曾經在88年前的危急時刻庇護革命的低矮房舍耀出點點光彩。一如執政黨對于這塊革命圣地的期待:凈化數萬領導干部的心靈。
在黨務系統的話語體系中,這種期待的實現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黨性教育。它由三個方面支撐——理想信念、道德品質、黨性黨風黨紀。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稱之為,補足精神之“鈣”的過程。
時間回溯至2004年,中共中央決定基于上海、井岡山、延安三地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分別建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它們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共同構成國家級干部教育培訓體系。
這三所干部學院,是中央著眼于完成大規模培訓干部、大規模提高干部素質的戰略任務而作出的重大決策。
“中國共產黨從來都非常重視干部教育。”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梅黎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自1924年以來,中共干部隊伍曾先后遭遇數量和質量的困難,前者集中于革命黨的艱難發軔期,后者則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之時。
“那時干部數量有了,但是與形勢和任務相比,素質還不夠。”梅黎明說,“而現在少數領導干部暴露出的已經不是知識和能力的問題,甚至主要是價值觀即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問題。”
創新性的教育培訓機構和模式應時而生——提供打通歷史現場與當代中國的時空隧道,使干部們見賢思齊、重拾初心,繼續完成先行者造福中國的愿景。
茨坪、大井、小井、黃洋界,這些地點在黨史軍史中被奉為“圣地中的圣地”。今天它們需要感染和激勵的,是中國共產黨今日的骨干和未來的領導者。
山風掠過深秋的谷地,撫摸后來者的每一寸衣角,似乎在極力探尋他們與前人的相同與相異。
重返歷史現場
在井岡山學院,“廳局級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專題培訓班”,2015年秋第100期開學后,已有超過7300名廳局級干部親身體驗了80多年前火種初萌、篳路藍縷的艱困與堅韌。
廳局級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專題培訓班,過去十年間曾先后有多個名稱,同樣在不斷嘗試與變化中的還有規模、培訓周期等,直到5年前模式相對固定下來。2015年9月入學的第100期學員約100人,培訓為時兩周。
廳局長們均自行前往井岡山,即使是省部級班的學員也不得帶秘書。最近的井岡山機場距學院80多公里,通常只有一名工作人員帶著一部考斯特接上一批學員。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位于距井岡山市新城區半個多小時車程的茨坪鎮西北角。沿著學院門前的紅軍路,一邊是一些培訓機構和賓館,以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另一邊是名為“天街”的商業區和一座小公園。
茨坪在中國革命史中的坐標,是1927年10月下旬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之一。
茨坪東南一片土黃色建筑,是上世紀60年代復建的湘贛邊界前敵委員會、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部等舊址,每一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個有小小魚塘的院子里,毛澤東曾寫過《井岡山的斗爭》。
100多位廳局級干部分成4個班,舉著紅旗進入授課現場。在見到講解員之前,會有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教師先作點評,選擇一個角度一段史實,闡述其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這就是這所學院著名的現場教學。
這天的講解內容是彭德懷的胸襟。
“過去黨性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灌輸感比較強,單調而呆板。”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主任譚旭孫教授說,改進教學方法是黨性教育的關鍵。
以茨坪為中心,方圓數公里之內分布著十余處在中共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歷史遺址,而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現場教學點網絡,除了井岡山核心區域,還輻射江西、湖南、福建、湖北等地,共約110余處。
“現場教學點開始是一點一主題,逐漸發展到一點多主題。”學院教學科研部黨史教研中心主任陳勝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比如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紀念近5萬名紅軍烈士,對軍隊學員可以講其中的黃埔畢業生,對高校班可以講其中的知識分子和留學生,因為這里的烈士背景豐富。”
這種對歷史遺址內涵的豐富,是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立院以來的第一要務。“在學院初創期,主要是圍繞毛澤東做文章。”陳勝華說。
比如,黃洋界是“激情的毛澤東”;誕生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的八角樓,是“理性的毛澤東”;曾是朱毛舊居的大井,是“學習的毛澤東”。
所有這些勾畫,都與現實的教育需求相契合。如十八大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因民眾支援配合而以弱勝強的黃洋界保衛戰就被凸顯出來。
價值傳承需要儀式感
在作為紅色旅游勝地的井岡山,每一處現場教學點,學員們常常與游客共處。

2014年5月13日,井岡山市人武部干部職工與當地群眾一同勞動
“講解內容不同,就是教育和旅游的最大區別。”陳勝華說。
他舉出黃洋界保衛戰的例子,“1928年8月30日,紅軍以不足一營的兵力打退了國民黨4個正規團的進攻。這樣說是正確的,但又是不準確的。”
他告訴本刊記者,作為黨性教育,一定要有一句話: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配合下,而且還需要有“對根源的深入分析”。
對于黨史內涵的不斷挖掘,最終開發為一個課程:中國共產黨與群眾的關系,如何爭取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一定要有這種思想性。”陳勝華說。
除了對歷史遺址主題的深刻挖掘,井岡山紅色資源的核心仍是歷史遺址本身。如僅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小井烈士墓,埋葬著100多位在1928年被集中殺害的紅軍傷病員。建于1969年的紀念碑和墓地樸素得甚至有些斑駁,毛澤東所題的“死難烈士萬歲”也遠不如全國各地的類似題詞那樣光彩灼灼。
學員們伴著《思念曲》,依次將小小的白紙花插在薄草覆蓋的墳頭。這儀式雖然簡樸,但仍令人震撼。而那悄然捶打人心的曲子,是從授課老師隨身攜帶的小擴音器里傳出來的。
“儀式有多重功能,管理、教育等等,這非常重要。”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柯華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但科學通常是冷冰冰的,而人的心靈是豐富、復雜的。比如敬畏,過去傳統文化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現在一個干部怎么建立敬畏?這個鏈條缺失了我們該怎么辦?”
當然,現場教學的氛圍構筑遠非易事。
“我們發現,現場教學的效果從15分鐘后開始遞減,因為注意力轉移了。”柯華說,大學里的教授即便口音很重,在45分鐘的課堂上仍有足夠的時間挽回,讓學生慢慢調整、接受。
“但現場不行,就像相聲或小品,3分鐘過去了包袱還沒出來、沒抓住人,肯定就完了。”他說。
現場教學的極致,就是體驗式教學——在著名的朱毛紅軍挑糧小道上,學員身穿紅軍制服,用兩個多小時走完長3.1公里、垂直落差600米的山路。
作為這門課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陳勝華介紹說,對挑糧小道的設計還包括:每三五百米設一個休整點,行程過大半后會有一個帶棚子的較大的休整點;學員會得到一根竹棍作為拐杖;年紀略大的學員會被明確告知量力而行。
環節設計與內涵挖掘不斷改善,終于使朱毛紅軍挑糧小道成為全國性的干部教育品牌。
“開始有學員質疑穿紅軍服,覺得是不是太娛樂化。但是黨性教育必須營造出情境和氛圍,價值的傳承需要載體。”柯華說,“必須設計一套規范的、有儀式感的東西作為載體,需要傳承的東西才不會變成空的。”
共產黨人的人性
另一個曾被質疑的歷史情節,是在小井紅軍醫院里關于醫院黨總支書記、后來曾任中組部副部長的曾志的案例教學。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曾志,三次結婚,前兩位伴侶均殉難于革命。她曾將3個小孩忍痛送人。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這是一個革命者犧牲一切的經典故事。但課程剛出現時,有學員提出,“革命戰爭年代這是可以理解的,現在還這樣講,是不是有人會說共產黨人沒有人性?”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辦公室副主任肖小明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她為什么這么做”,“后來我們找到了依據”。
曾志本人在回憶錄中曾如此表述:每一次把小孩送給別人,就是從自己身上挖走一塊肉。
“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依戀。而且她臨終時把幾個孩子找到床前說,戰爭時代環境惡劣,每天都是生死一線,如果你們一直跟著我不可能活到今天,因為我連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肖小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過去講完送小孩這個過程之后,沒有解釋,學員就不好理解。”他說。
關鍵是要樸實、合乎人情
2012年起,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推出了新的品牌課程:訪談式教學。把過去革命后代的座談,改造為類似“藝術人生”的主持人——嘉賓對話。
目前參與這一課程的4位受訪者,是袁文才、王佐、曾志和甘祖昌的后人。作為主持人的教師語調舒緩。
“主持人可以把嘉賓所講的瑣事概括、總結,也可以把細節放大,駕馭現場,引導學員聚焦主題。”肖小明解釋說。
選擇袁、王后人,因為這是黨史中“敏感”而又繞不開的一段。“提到井岡山就不能不提到袁、王,這回應了學員的需求。”他告訴本刊記者。
還有一些關鍵因素:嘉賓是否能持續參與授課,表達能力如何。
最終,作為干部教育的特色內容,追溯袁、王往事,需要回答更為宏大的問題。
“要讓學員看到,黨的早期錯誤代價是沉重的。”肖小明說。
在訪談式教學現場,有學員向袁、王后人提問:這么多革命將領從井岡山走出去,和他們的后代相比你們的境遇有很大差距,覺得合理嗎?
身為普通干部、中學教師的袁、王后人回答:與數萬長眠在井岡山、沒有留下姓名后代的烈士相比,自己有幾十個人的大家庭是知足、幸運的。
“備課時對學員的問題都做了準備,想到會有挑戰式的提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問題超出我們的備課范疇。”肖小明說,關鍵在于嘉賓的回答“要樸實,要合乎人情,都是真情實感”。
無論宣講經驗還是直面錯誤,“我們首先要讓學員明白井岡山的歷史是什么,歷史里的每個人為什么這么做,中國革命為什么會從井岡山走向勝利;第二就是讓學員感動;第三是讓學員銘記于心。”肖小明說。
這些“回到出發點”的咀嚼,對于理想、信念的再加固,還仍在嘗試通過細節的精致化而不斷強化。
今天,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正迎來越來越多的新拜訪者——很多地方都希望在本地打造依托紅色資源的干部教育培訓機構。
在有關袁、王歷史的電視片頭中,肖小明他們引用了魯迅那段著名的話:“歷史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
“從來沒有一門科學像歷史學那樣,幾乎凝聚了人類所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其中飽含著興盛與衰亡,成功與失敗,勝利與挫折,經驗與教訓。”片頭的解說,更像是培訓者們對于井岡山式干部教育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