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陳融雪

2011年4月29日,井岡山黨員干部培訓中心學員在井岡山黃洋界展廳參觀
創立10年之后,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目前的“一號工程”是被稱為“三個一千萬字”的龐大史料收集計劃:一千萬字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料匯集與研究”;一千萬字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主要革命根據地史料集成與研究”;一千萬字的《紅色中華報》的整理出版。
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全院教職人員——包括常務副院長梅黎明都在寒暑假外出調研,搜尋史料,采集口述史。目前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圖書館收存已經收集到約2600個縣級行政區的縣市區志,占全國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的90%以上。
這所以黨史軍史和紅色遺跡為核心資源的干部學院,期望通過更為扎實豐富的基礎工作,構筑起更為真實、完整的歷史圖景,從而讓中國數萬名上至省部級、下至科級的干部在此加固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說,“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有一次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洗禮,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宗旨的生動教育”,他還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這些執政黨最高領導人對于革命圣地現實意義的描述,為依托紅色歷史資源的國家級干部學院增強了使命感。
而在梅黎明的思考中,“一棟房屋、一所建筑”的恢復,顯然還不足以應對多元化沖擊以及執政黨所遭遇的其他現實挑戰。這正是“三個一千萬字”的由來。
同時,讓干部們走出教室的新型教育培訓方式正在中國快速蔓延。從臨沂、大別山到蘭考、紅旗渠、大慶,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紛紛生長。
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梅黎明強調,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要起到橋梁作用——嫁接歷史與現實,且必須用長久的、不間斷的教育“觸動靈魂”。
在歷史中對自己的坐標再定位
《瞭望東方周刊》:建院10年后,你如何看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等三大干部學院培訓模式在整個干部教育培訓體系中的特殊之處?
梅黎明: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度重視干部教育工作,這種工作實際上就是要加強統一思想,用共產黨鮮活的史實去激勵干部。這就是習總書記所講的,從哪里來的問題。井岡山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原點和家園,干部們到這里來,就是要找尋自己的根。
我們不只展示一棟房子、講一段歷史、看幾本書,而是塑造一個歷史現場,把80多年前那些鮮活生命為理想拋棄一切、艱難奮斗的地方恢復出來。
我們正在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把快要被忘卻的、沉睡的歷史,一頁一頁、一個一個人地找回來,從而和現實對接,比如干部的思想問題、作風問題、紀律問題等等,最后通過鮮活的事例講給干部聽。
這樣,無論我們走了多遠還能回到初衷。
在井岡山學習,就是在歷史中對自己的坐標再定位,改造主觀世界,然后去分析、解決客觀世界存在的問題。
結束培訓后回到客觀世界、回到工作崗位,肯定不是風平浪靜的,一定會有各種問題、各種利益糾纏。對照歷史,就知道這個問題我應該怎么去做,像歷史人物一樣守好底線。一個干部這樣做,100個干部,成千上萬的干部都這樣做,可以帶動多少人?
《瞭望東方周刊》:像井岡山這樣被稱為“革命圣地”的地方,其歷史研究及史料積累還不足以支撐目前的教育培訓嗎?
梅黎明:我們要用史料來聯系、解決現在的實際問題,即問題導向——針對目前干部的一些問題來組織歷史資料。這也是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存在的重要意義。
比如黨員干部中不守紀律、不講規矩的問題比較突出,需要找出黨史上講規矩、講紀律的故事。紅軍在進入井岡山時,有人拿了老鄉地里一個紅薯,毛澤東就提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這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前身。有了這個,紅軍才能在井岡山立足。這就是守紀律、講規矩的作用。
我們就是要通過這些史實使干部找到相信黨的依據,包括實踐依據和歷史依據。它就是一種時代的訴說,必須不斷挖掘和補充。
尤其是面對一些人對共產黨的污名化,史料搜集工作就更顯重要。瞿秋白唱著《國際歌》赴刑場,有人懷疑是假的,但我們就在征集來的當時國民黨的報刊資料里看到了有關這個細節的報道。
目前世情、國情、黨情在不斷發生深刻變化,但是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如果不了解歷史,就難以理解共產黨的傳統與信仰。我們也可以看到,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黨史國史工作。
傳統文化和黨的歷史一定可以打通
《瞭望東方周刊》:一次10天、20天的教育培訓,到底會對干部有多大影響?也曾發生過一些干部一邊接受教育、一邊腐敗的情況。
梅黎明:對于“兩面人”的問題,我們的老師也很困惑。有些人培訓時很誠懇,回去臺上一套、背后一套。我認為這不僅是素質和修養的問題,而是骨子里存在的根本性問題。這要靠我們黨的紀律和組織不斷給他戴緊箍咒、擰螺絲,出現問題就要及時調整、糾正。
其實,讓一個人激動一陣子也不是壞事。我們希望觸動靈魂,但教育不能太功利,畢竟對一個干部的教育是長期的。
現在連80后都當縣委書記了,由于社會多元化的影響以及工作、學習的壓力,這些年輕干部接觸黨的歷史要比過去的干部少。
教育培訓一定要是長期的,也應該是剛性的、強制性的,是不可以寬容的,不能可有可無。

井岡山黨員干部培訓中心學員在中共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參觀
《瞭望東方周刊》:你如何看干部教育培訓的趨勢?
梅黎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符合中國實際的思想和理論,它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基因在。所以我們不能回避、離開中國的傳統文化,單獨講共產主義。
應該說,共產黨人的行為或品行,是黨章、黨規所規定的,但骨子里也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基因。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和黨的歷史文化打通,也一定可以打通。
比如黨章規定,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它就是我們民族一種忠貞文化的體現。
另一方面,我們之所以要做這么多細節的工作,就是要恢復歷史的真實性。那個時代共產黨人生活的細節是怎么樣的?那時當共產黨也過著一種真實的生活,要看書,要生孩子,要寄錢給家里。
現在要向我們的干部講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那個時候共產黨人也有情有義,但是他們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處,在欲望和責任之間選擇了責任。我們要把這些人性的東西,以及超越人性的東西,都講給現在的干部聽。
教育培訓和紅色旅游有明確邊界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很多地方也在模仿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挖掘本地的紅色資源建設干部教育培訓基地,這是否會對中井院這類國家級干部培訓機構構成挑戰?
梅黎明:井岡山及其周邊的紅色資源是我們的核心要素,但是要做到教育培訓就要有一套很完整的教學體系,它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要始終按照開門開放辦學要求,根據不同班次、不同培訓種類、不同的教育培訓形式去設計,要有一套相對穩定的教育培訓模式。
我去過幾所地方干部學院,它們才辦了兩三年,都做得很好,比較完善。但是我想,它們要產生更大的發散作用、影響整個社會,還要做一些工作,要有一個過程。
除了針對干部黨員,黨史、黨性教育還要更好地走向社會,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模式。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也有一些聲音質疑這種立足紅色資源的教育培訓方式和紅色旅游很相似,二者之間有明確的邊界嗎?
梅黎明:培訓是一種正規的教學,有模式、有規定、有要求、有辦學宗旨,不是去觀光。建立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時候就確定了一些原則,比如講解員要相對規范,他們每年都要搞兩三次培訓。講解員要講真實的井岡山歷史,不能隨意講黨史。我以為紅色教育培訓和紅色旅游可以有相通之處,但也要有邊界,今天還要不斷完善一些制度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