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中國一款移動互聯網電話應用主頁面
早在1995年,以色列發明了全球第一款互聯網語音傳輸軟件,網絡電話的雛形由此誕生。近年來,隨著網絡用戶從PC轉向智能終端,網絡電話紛紛以APP形式成為手機應用,更好地實現了通話功能。
在中國,隨著國內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的日益高效和完善及移動4G的普及,移動網絡逐漸全面覆蓋和升級,為網絡電話的發展創造了空間和條件。
來自透明度市場研究(TMR)的一份2015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網絡電話市場兩年前總值約為709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367.6億美元。報告指出,亞太地區有望成為未來網絡電話增長最快的市場。
2015年10月15日,新浪微博以1億美元的“現金+資源”領投了網絡電話提供商深圳有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有信),將其變為自己的控股公司。
有信CEO劉子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有信將成為新浪微博客戶端上的最新端口,此后微博用戶之間的溝通方式將不止于私信、評論,借助網絡電話實現即時撥叫將成為可能。
此舉被業內視為新浪微博與運營商爭奪千億元通信市場。
緊接著10月底,微信電話本對外發布了Android4.2、iOS2.2版本,由雙人語音通話功能升級為支持多人視頻通話。
網絡電話的藍海被頻頻攪動。
然而,另一邊,這個前景巨大的市場卻又面臨著政策紅線的束縛。
“網絡電話在中國,仍然游走在政策與法規的真空地帶。到底是適度松綁,還是嚴格限制,主管部門尚未有明確表態。”通信專家項立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巨頭廝殺
2014年“雙十一”晚間,正當大量互聯網用戶沉浸在全民抄底價的網購狂歡時,經官網最新版本升級之后,微信電話本的發布徹底取代了此前的“QQ通訊錄”。
微信電話本采用主流的網絡電話技術,借助無線網絡直撥的方式,在微信好友間實現免費通話。

2015年10月15日, 新浪微博以1億美元“現金+ 資源”領投網絡電話提供商有信發布會現場
憑借著微信在即時通訊軟件領域的超高人氣,微信電話本在上線首日便收獲了超過2200萬次下載量。然而,高調開場并未促成持續的影響力,微信電話本始終受限于對無線網絡的依賴,以及撥叫范圍的局限性。
意料之外的是,僅時隔半年,騰訊便對外發布了另一款網絡電話軟件。2015年5月,騰訊QQ來電(Lightalk)宣布上線,軟件主打無網絡、無流量的回撥方式,用戶借此可撥打任意手機號碼,用戶范圍由此瞬間擴大。
阿里巴巴也緊追不舍。2014年12月,微信電話本發布后不久,阿里巴巴專為中小企業和團隊,打造了名叫“釘釘”的商務溝通協同平臺,其主打業務同樣是基于網絡電話的應用。根據官方介紹,釘釘可實現上百人的同時通話。
幾乎在同時,奇虎360便緊跟阿里巴巴發布了“360 免費電話”,代替其號碼識別與管理應用“360通訊錄”。
然而,僅發布10天,奇虎360便對外宣布:這一服務受到了諸多壓力而暫時告停。360內部人士曾對媒體表示,前期宣傳太高調,加之跟傳統運營商合作關系的協調不力,或是被叫停的最大誘因。
實際上,另一互聯網巨頭網易的布局更早。2013年8月,網易便和中國電信達成了合作共識,成立合資子公司,推出即時通訊軟件“易信”。
這是繼中國聯通與騰訊的微信建立合作之后,又一家傳統運營商選擇與互聯網公司就OTT業務(Over The Top,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達成合作共識。
實際上,傳統運營商已經意識到語音服務不能再成為其支柱項目。
北京林格縱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茂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和網絡電話運營商一樣,傳統運營商看重的也是數據通道,未來在中國,建立在數據通道基礎之上的產品和服務都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免費大旗能扛多久
實際上,十年前,網絡電話已經開始流行于網絡。當時廣為流行的模式是:先以一定時長的免費通話為噱頭,吸引受眾使用,而后依靠部分嘗到甜頭的互聯網用戶主動付費來盈利。
大部分網絡電話APP并沒有騰訊、阿里巴巴這樣量級的強大后盾,它們不得不沿用免費模式開拓市場,爭取發展空間。
2012年,有信率先在手機客戶端上推行更為實在的“免費”模式:只要打開軟件“簽到”,便可在當日獲得10分鐘的免費通話時長。以此類推,用戶若能在當月內“滿勤”,再加上其他獎勵辦法,單月可獲最多400分鐘的免費通話時長。這對許多用戶來說已經夠用。
劉子正告訴本刊記者,免費目前依然是多數網絡電話運營商黏住客戶的主要方法。但他也認為,單純地借助“燒錢”來實現階段性的免費紅利,并非長遠之計。
“免費之后,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盈利模式,同時削減支付給傳統運營商的高額線路成本,才是各家網絡電話公司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劉子正說,網絡電話需要支付給傳統運營商巨額費用,以購買其地面線路促成網絡電話的回撥功能,這依然占據其運營成本的很大比重。
據了解,目前網絡電話主要依靠廣告、活動推廣等業務賺錢,然而,這遠遠不夠。
自2014年起,多款網絡電話軟件紛紛摩拳擦掌,依靠跨行業、跨領域的廣泛合作,嘗試著如有償語音服務、垂直O2O業務等多種合作方式。
O2O服務提供商一直有自身難以解決的痛點——對用戶來說,他們的服務過于同質化。對于絕大多數O2O服務商來說,借助內嵌在網絡電話軟件中的專屬按鈕,形成以“高頻切入低頻、綜合兼容垂直”的前端入口,實際上或將是自身發展的大勢所趨。
因此,包括有信在內等多家網絡電話公司,都選擇聯合O20全面布局,在客戶端添加了更多O2O服務功能,如招聘、租車、同城交易、外賣送餐等。
剛剛成為錘子手機內置網絡電話合作商的觸寶科技CEO王佳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網絡電話聯合O2O服務提供商,在軟件內設置O2O入口,既向用戶引入各種類型的服務供應方,同時又幫助商家實現精準導流,從而在用戶與商家之間搭建起最直接的互動場景。
“將高頻次使用的網絡電話放置在最前端,在其身后銜接多個綜合垂直的O2O服務商,用戶便無需下載多個APP,省掉了重復登錄驗證的繁瑣步驟,還將賬戶、支付、訂單和通話場景瞬間打通。”王佳梁解釋說。
除此之外,有信還將嘗試在客戶端內搭建一對一專業語音服務平臺,用于各種專業咨詢,如醫療咨詢、法律咨詢、情感咨詢等,用戶可撥打網絡電話而直接獲取專業人士的語音服務。
“作為這種共享經濟的平臺構建者,我們將獲得相應的平臺服務收入。”劉子正設想道。
政策瓶頸何時突破
除了來自運營商的阻力,網絡電話的發展還面臨政策瓶頸。
電信專家闞凱力曾對媒體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管理條例》第七條和第九條的規定,經營網絡電話業務需要取得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而該許可證只有幾家電信運營商具有,民營公司幾乎都不具備這一資格。
吳茂林告訴本刊記者,根據所采用的通訊技術來看,目前國內多數網絡電話可以說是即時通訊軟件和IP電話的混合體。可以說,只有走數據通道的業務才是其主業,若涉及經由移動客戶端直接撥打手機號碼的業務,還是需要牌照的。
現實的確如此,從2G時代走來,直到4G發牌,有關網絡電話的牌照之爭,一直持續至今。網絡電話在行業內所處的地位,也因此而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尤其是近年來,由于頻頻與各類詐騙案件扯上關系,工信部等主管部門也表示將關注這一領域,網絡電話運營商更加小心翼翼。
對此,項立剛認為,這條懸在網絡電話頭頂的紅線是抬高還是降低,依然是未知數,會直接影響整個行業未來在中國的發展。
然而,網絡電話行業仍對前景懷有希望。
目前,國產智能手機廠商正在向網絡電話敞開懷抱。王佳梁告訴本刊記者,目前至少有5家智能手機廠商已與觸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將于新品手機中內嵌其APP。
在中國,網絡電話發展至今,在經歷早期自發的無序發展、中期免費政策的病毒式擴張之后,目前已逐步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依附于互聯網而全面開展OTT業務。
劉子正說,未來完全依靠互聯網的OTT業務,終將成為網絡電話整個行業的主流發展趨勢,脫離傳統運營商或已成定局。至于政策瓶頸何時突破,他表示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