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仁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幸福感理應越來越強烈,因為能享受到的優質資源越來越多。
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兩者之間經常此消彼長。
城市在發展,人們幸福感卻可能降低了。城市病蜂擁而至——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上學難、就醫難等,已經嚴重困擾城市居民的生活。
城市發展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是城市兩個并行不悖的發展宗旨和目標。城市具備一定的經濟功能,人們才有幸福可言,而喪失了經濟功能的城市,幸福只能紙上談兵。然而過于追求城市的經濟功能,忽視了城市的社會文化等生活功能,人們的幸福感就會受到傷害。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可喜的是,在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活動持續開展的9年歷程中,我們發現,城市管理者已經意識到經濟發展和居民幸福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對居民幸福感的關注度日益上升,其視角已從單純追求城市的經濟功能轉向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受度。
2015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15個年頭,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集中展示中國城市在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成就與經驗,《瞭望東方周刊》聯合中國市長協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繼續主辦了“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活動”,力圖集中展示一批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有突出貢獻的幸福城市,并推廣城市在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成就和經驗,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現實的參考樣本。
與以往的調查方式相比,2015年的幸福城市調查更強調大數據的運用。
近年來,大數據如浪潮般席卷全球,并深度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從戰略層面認識大數據,在城市治理領域融入大數據思維和技術。2015年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提高政府運用大數據的能力,推動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大數據資源和技術服務。而第三方向政府提供的大數據資源和技術服務,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潮流。
本次調查,是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4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百強城市中的前20名城市,進行大數據采集,并通過10項大指標、51項小指標的數據分析,以期更客觀地反映城市居民對于所居住城市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