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金瑞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逮捕的條件作了嚴格的規定,逮捕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即:第一,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第二,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第三,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有逮捕必要的。筆者現就如何掌握和使用這三個條件,談點個人粗淺看法:
一、審查逮捕一定要嚴掌握兩個基本
所謂兩個基本,即基本事實清楚、基本證據確鑿。兩個基本是證實犯罪質的標準和量的標準的統一,是貫徹好“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的體現。
所謂基本事實:就是指認定犯罪嫌疑人構成犯罪起決定作用的案件事實。一個案件主要犯罪事實是否清楚是判定犯罪嫌疑人夠不夠捕的基礎。辦案中,我們要嚴格審查把關,堅持做到“七必審”,即:①是否有犯罪事實發生;②是否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系犯罪嫌疑人實施的;③證明犯罪事實系犯罪嫌疑人實施的證據是否查證屬實;④是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⑤是否有逮捕必要;⑥犯罪嫌疑人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有無責任能力;⑦定性是否準確,是否屬于意外事件,有無正當防衛等情形。
所謂基本證據:就是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基本犯罪事實的主要認定根據。案件證據審查中,我們要緊緊抓住證據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合法性的標準,重點審查是否有虛假的證據未被揭露,是否有被棄置、被掩蓋的真實證據未提取到案,是事有斷裂了的證據鏈條未得以續接,是否有內容真實。
二、實踐中審查逮捕機制存在的缺陷
現行的審查批捕程序完全是一種檢察機關單方、封閉式的職權行為,是一種行政化的審批程序。其審批程序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1)審查模式單一化、行政化、書面化、封閉化。現有審查逮捕流程是:承辦人書面閱卷——部門負責人審核——檢察長或檢委會決定,由于內部審查的封閉化、行政化,導致定審分離、審者不定、定者不審,辦案責任難以分清。在這單一審查模式里,審查辦案人員對事實的認定、證據的采信只需書面審查偵查宗卷而無需進行言詞審查,致使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時追訴色彩嚴重而客觀中立之義務缺失。
(2)犯罪嫌疑人不能充分介入審查批捕程序。《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97條規定了審查批捕環節檢察機關有權就有關疑問的證據訊問犯罪嫌疑。但該規定只規定訊問的對象是有疑問的證據,沒有規定收集“逮捕必要性”的相關證據,顯然不客觀公正。由此檢察辦案人員在審查逮捕中大多不需提訊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沒有得到程序上的充分保障。
(3)辯護律師不能充分介入審查批捕程序。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和律師法第33條規定,在偵查階段,受委托的律師享有了解涉嫌的罪名、會見、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調查取證等權利,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但在審查批捕階段,并沒有賦予律師閱卷權、對逮捕發表意見權等介入審查批捕程序的權利。
三、認真掌握和踐行逮捕的第三個條件,慎用逮捕措施
近幾年來,最高人民檢察院積極推行“少捕、慎捕”精神,《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質量標準》、《關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理事案件的規定》,均明確規定了適用不予批準逮捕的具體條件。在辦理案件時,對有條件采取取保候審措施的,盡可能由公安機關采取取保候審措施。而對于未成年人涉罪的案件,除公安機關促成雙方達成賠償協議外,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也不應以經濟是否賠償為主要依據,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按不捕處理。
四、深化審查逮捕機制改革的設想
深化審查逮捕改革,規范審查批捕行為,就要建立健全審查逮捕權的監督制約機制,將原有的行政化審查模式轉變成為司法審查模式,形成控、辯、審三方組合的訴訟化格局。這樣,才能確保行使審查逮捕權的檢察官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信息,做到兼聽則明、居中審查。
1.檢察機關保持司法中立,使控、辯、審三方形成權力制衡
中共中央在《關于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這種“司法”性質決定了審查逮捕人員應當在偵查機關與犯罪嫌疑人之間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保證審查結果的公正性。梅利曼教授指出:“訴訟權利的不平等以及書面程序的秘密性,往往容易形成專制暴虐制度的危險”。審查逮捕人員司法中立和程序合法等制度性安排,是從靜態上保證了逮捕公正的實現,而控辯雙方參與的充分性,則是從動態上的行為出發,通過頻繁互動,達到及時查明案件真相。筆者認為,保障犯罪嫌疑人會見律師的權利,讓律師及時、有效地介入審查逮捕程序,不僅有利于改善現實中控辯力量的不對稱局面,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而且能夠通過律師的“專業化”介入,使檢察人員能夠及時掌握案情疑點,有的放矢地把握審查重點,從而有利于提高審查效率,有利于形成名副其實的居中審查模式。
2.明確審查批捕階段必須訊問犯罪嫌疑人
聯合國《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第11條規定:“任何人如未及時得到司法當局或其他當局審問的有效機會,不應予以拘留。被拘留人應有權為自己辯護或依法由律師協助辯護。”賦予犯罪嫌疑人申辯權有利于改變審查結構上的單向性,有利于形成犯罪嫌疑人與檢察機關之間的訴訟制衡關系,從而增強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護。訊問犯罪嫌疑人的目的,一是為了核實證據;二是為了聽取犯罪嫌疑人的申辯意見,并進而審查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社會危險性,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是否可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三是為了審查偵查機關在偵查過程中是否存在刑訊逼供、誘供等違法行為。為此,在相關的司法解釋中應當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審查逮捕時必須訊問犯罪嫌疑人。
3.賦予被害人參與審查逮捕程序的權利
檢察機關的不批準逮捕決定與被害人的權益保護息息相關。在被害人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一旦檢察機關認定沒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或根據現有證據不能認定構成犯罪,不僅不能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而且被害人也難以獲得民事賠償。而在無逮捕必要的案件中,作出無逮捕必要的決定也會對被害人權益產生影響。因此,在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時,應當給予被害人以充分的發達意見的程序參與權。筆者建議:一方面,賦予其知情權,包括適用逮捕措施的告知、不適用逮捕的理由說明;另一方面,賦予被害人在審查批捕階段有陳述和發表意見的權利;第三方面,賦予被害人申辯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