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盛
摘 要:近年來,除了法律明確禁止的典型流質外,實踐中還出現不少與典型流質相類似的名為買賣實為借貸的“非典型流質”,本文通過與典型流質的對比,從而解析非典型流質的表現形式及法律后果。
關鍵詞:典型流質;非典型流質;表現形式
一、典型流質與非典型流質的區分
一般來說,流質契約是指在債務履行期滿前,擔保權人與抵押人或出質人所達成的,如果債務人在債務履行期滿后不履行債務,擔保人可以取得擔保物的所有權的約定。我國的《擔保法》第六十六條、《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二百一十一條分別規定了在抵押合同與質押合同中,不得約定流質條款,這是常見的、典型的流質。
典型流質的基本特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時間上,一般認為流質契約應在訂立擔保時約定,且一般在債務償還期前。第二,在關系上,流質契約所涉及的法律關系一般是抵押關系或質押關系。第三,在客體上,流質契約的對象是擔保標的物,針對的權利是擔保標的物的所有權歸屬。第四,在后果上,依流質契約,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則由債權人直接取得擔保標的物的所有權,且無法依債務人事后的清償行為回轉擔保標的物的所有權。
隨著社會交易模式的日趨復雜,以及當事人規避手段的不斷翻新,實踐中逐步出現了一些非典型流質,以房地產為例,所謂非典型流質,是指債的雙方當事人,為確保債的及時償還,在未辦理房地產抵押下的情況下,雙方另行簽訂房屋買賣合同,約定債權人以一定價格購買債務人的房產,債務人所欠的債轉化為了房款,也就是說,當事人之間關于“房產轉讓”的約定具有買賣合同的外衣,系當事人之間的交易合同,主體關系上非嚴格法律意義上的抵押或質押關系,形式上自然不屬于典型的流質,但在簽定時間上、客體上、后果上卻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其本質上具有“流質”的核心特征,即在債務不能清償時,需要以買賣的表面形式發生產權轉移為債權人所有,這其實就屬于“非典型流質”。
二、非典型流質應當予以禁止
1.禁止流質的機理
流質契約的目的在于以擔保物的價值實現債權人的利益,但由于以擔保物直接抵償債權,沒有經過像傳統擔保權的實現那樣,要對擔保物的價值進行估計、清算或結算程序,因此有可能會出現擔保物的價值超過被擔保的債權額,從而導致債務人或提供擔保的第三人利益受到損害,所以許多國家立法普遍對流質契約明文予以禁止,主要進行了如下幾個層面的利益考量:
第一,保護債務人利益。債務人為獲得債權人的融資,往往在交易中處于被動,容易因一時急需資金而以高價值物作為較小債權擔保,并進行流質約定。
第二,保護擔保物權人以外的其他的債權人。如不經過清算而直接擔保標的物歸于擔保權人所有,在擔保標的物變現價值大于擔保權人債權額時,則會有損于其他債權人的利益的。
2.“非典型流質”會導致利益失衡
從利益關系上來說,擔保權人為獲取擔保標的物的超額價值,即超出債權額的價值。擔保人則是為了確保融資利益的獲取,這里的融資利益可以是為自己的,如債務人以自己財產擔保的情況;也可以是為他人的,如第三人為債務人擔保的情況。故而,流質的實質為:一方以提供融資利益為誘因,以意思自治為合法外衣,實現其在債務屆滿而未能獲償時獲取擔保標的物超額價值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因借貸雙方的地位不同而顯得有失公允。
這里還要指出的是,立法對于流質的禁止是著眼于流質契約導致不公平局面的可能性,并不去探討個案中這種約定是否導致實質的不公。因此是對這種締約形式與內容一概禁止,并不因個案改易,否則會發生變相承認流質契約的悖論。同樣,上述不公平情形,亦會發生于非典型流質之中。特別是在實踐中,以借貸為基礎關系的非典型流質較為普遍,以房屋等財產作為擔保的非典型流質,通常會導致債權人獲得遠遠高于銀行四倍利率的高額利息,如果承認該非典型流質的合法性,則實質上承認高利貸的合法存在,與目前我國的法律規定明顯不符。
三、非典型流質的表現形式及法律后果
1.表現形式
第一,買賣擔保型。事人在借貸合同之外,另行簽定房屋買賣合同,約定借款不能及時償還時,房產直接以一定價格出賣給債權人或其利益相關人。這里的買賣合同實際上是為擔保借款債務履行而存在,其本身并不具有獨立性,無非是以買賣的形式,實現債權人獲得房產的目的,達到流質的目的。
第二,讓與回贖型。債務人與債權人約定在債務合同之外,另行訂立一個買賣合同,以負擔的債務額作為房產的出售價,將該房產轉讓給債權人,約定在一定期限內如果債務人清償原債務則可贖回房產,如果債務人不能清償則房產歸債權人所有。關于該情況,系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為擔保債務的情況下,將擔保房產的所有權移轉給擔保權人,債務清償后,房產返還于債務人或第三人,債務不履行時,擔保權人就該房產受償,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典型流質。
第三,獲取變價型。如在提供貸款之前,就在擔保合同中約定,當還款期限屆滿而借款人不還款時,貸款人可以以一定價格將房產自行加以變賣,而變賣所得款項歸貸款人所有。這種情況下,當事人之間的約定雖然并不直接針對房產所有權移轉,但一般卻是針對房產的全部價值的移轉,且由于在進行流質約定時存在前文所述的利益關系的影響,故該種約定看似不具有流質的典型形式,卻具有流質的實質,系一種非典型流質。
2.法律后果
在非典型流質中,無論是約定變價款全部歸債權人所有,還是約定以一定價格將擔保房產出售給債權人,其實質目的是,欲規避法律對典型流質的禁止。常見的“房屋買賣擔保借款債務”的非典型流質為例,如果按規范的擔保做法,以房屋作抵押的,應當簽定抵押合同,并進行抵押登記,且不得約定“債務未能及時清償時房屋歸債權人所有”等流質內容;但是,有些債權人,特別是民間高利貸的放貸者,為了獲得超額利息,想法設法規避法律對流質的禁止規定,便通過以房屋買賣合同來擔保借款合同履行的方式,實質上達到實現流質之目的。因此可以說,非典型流質實際上是以合法的買賣合同等形式,來掩蓋規避法律禁止規定的之目的,屬于《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三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情形,相應的買賣合同等民事行為應屬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