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督促程序從引入我國民事訴訟法以來,就一直不被法院與當事人重視,而新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對普通訴訟案件的庭前分流程序,尤其是普通訴訟程序向督促程序的分流,為督促程序注入了新鮮力量。通過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及督促程序一章規定的研究分析,就普通訴訟程序向督促程序轉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缺陷與不足進行總結,并對此提出相關完善建議。
關鍵詞:訴訟程序;督促程序;程序轉換
在我國民事訴訟的進程中,督促程序與普通訴訟程序相比,可以說是一種較新的訴訟程序,它在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中才被引入規定。然而督促程序引進我國國內后,限于立法與實踐經驗的雙重缺乏,以及社會誠信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其一直難以融入我國司法體制達致順暢狀態,與立法之初的制度預設及域外相關制度的活躍狀況形成鮮明對照,督促程序儼然淪落為“夕陽程序”,漸露“低適用率低、高異議率”的疲態。[1]但2013年新《民事訴訟法》的實施給督促程序帶來了些許生機,增加了關于案件分流中的督促程序分流、對支付令異議的審查、督促程序轉為普通訴訟程序等內容。
一、新民訴下的督促程序概述
新《民事訴訟法》在原本督促程序的規定上,增加了幾項重要的內容,第一項是民訴法的第133條第一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受理的案件,分別情形,予以處理:(一)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定條件的,可以轉入督促程序;第二項是第217條第一款增加法院要對支付令異議進行審查;第三項是第217條第二款,若支付令失效的,則轉入訴訟程序,但申請支付令的一方當事人不同意提起訴訟的除外。從上述看,新民訴對督促程序的修改雖說只有三處地方,但是創制了新的機制即督促程序與普通訴訟程序可以相互來回轉化,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各地法院對督促程序的重視并增加適用次數。
民訴第133條關于督促程序的規定并沒有放進督促程序那一章,而是放在了第一審普通程序一章的審理前的準備一節,也就是說,在進入第一審前,法官可以對受理的案件進行分流處理,符合督促程序的可以轉入督促程序。這種從普通程序向督促程序的分流轉換可以說是創新之舉,對于法官來說,債權債務關系明確的案件可以直接分流進督促程序,提高辦案效率,節約了司法資源;對于當事人來說,省去了訴訟審判程序,加快了進程,使得債權更早得到實現。但是,像任何新誕生的制度一樣,即使其有較大的積極作用,但難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會招致質疑,也正是存在這些不足,才讓我們能夠有探討的余地,普通訴訟程序向督促程序的轉換也是如此,其當然也存在潛在的缺陷。
二、普通程序轉督促程序中的不足
1.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一款的規定是:“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定條件的,可以轉入督促程序”。如果單單看這一條文,會發現條文是沒有主語的,所以要連接條文前的“人民法院對受理的案件,分別情形,予以處理”來分析。從法條的內容看,將普通程序轉為督促程序的實施主體是人民法院,而排除了當事人申請轉換程序的機會,也就是說審前的這種分流程序是法院依職權作出的。
若依上述理論,法院依職權作出的普通程序轉換督促程序的行為將會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的一般理論,民事訴訟法設定的目的與任務就是為了實現程序正義,保護當事人的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條也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保護就是將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和程序利益作為民事訴訟保護的一項目的。當事人最初向法院提起的是普通訴訟,說明其為了獲取訴訟的權益保障以及訴訟效果而愿意承擔訴訟時間成本及風險,這是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結果,并無不妥,應該受到尊重。[2]而如今法院依職權把當事人的普通訴訟程序轉換為督促程序,強行改變了當事人的訴訟意圖,這勢必損害了當事人的訴訟權益,也有違民訴法對當事人訴訟權利保護的規定。
2.法律條文表達有歧義
關于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一款的規定中的“當事人沒有爭議”這一短語,筆者認為存在歧義。首先,“當事人沒有爭議”可以理解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經濟糾紛沒有爭議,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簡單明確,此時就要對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進行初步審查。其次,“當事人沒有爭議”還可以理解為當事人對程序轉換沒有異議,法院要把普通程序轉入督促程序必須向當事人予以釋明并征得其同意,即應當把尊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理念“融入”本條的解釋適用之中,因為當事人最初選擇的是提起普通訴訟,即使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并出于為當事人節省費用和時間精力等“便民”的考慮而希望轉換程序,也應該事先向原告做出說明,如果原告堅持自己的選擇,一般而言即使是便民措施也不應強加于人。[3]
上述論證可以看出,對于第133條中“當事人沒有爭議”的意義確認有兩個不同的方向,這種分歧會給法官的實務帶來一定的麻煩,但是從另一層面看,它同時也給法官帶來了更大的權力,為了達到辦案指標,盲目追求高效率,法官可以以自己的理解在沒有經過當事人的同意情況下隨意轉換程序,從而會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3.程序轉換前法官的初步審查問題
法官在把案件從普通程序分流至督促程序前,一定會對案件進行初步的審查了解,不然也不可能作出案件分流的決定,所以,分流前的案件審查以何種標準進行,是一個前置性的問題。民事訴訟法第216條規定了法院對當事人督促程序申請的審查處理結果,“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經審查債權人提供的事實、證據,對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合法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申請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駁回”。從第216條的內容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在受理當事人的督促程序申請之后,要對當事人提供的事實、證據進行審查,這種審查直接查明的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是對案件實質性核心問題的審查。既然上述在督促程序的審查是一種實質審查,那么,普通案件在分流轉換督促程序前的審查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性質的審查?如果,分流前的案件審查是一種形式審查,即不涉及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是否明確合法等問題,而是把實質審查放在分流之后的督促程序中,很有可能會出現在分流后的審查中,查明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并非明確合法的情形,若真如此,該案件的后續程序該如何進行下去,是重新轉換為普通程序還是告知當事人重新起訴?再者,如果分流前的審查是一種實質審查,或許又會造成審查過程繁瑣冗長,反而沒有起到案件分流設定的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案件分流前的審查是一種形式審查還是實質審查之前,法官對案件的把握至關重要,在追求高效的同時,切勿失去公平正義的價值準則。
4.轉入督促程序后的債務人異議
民事訴訟法第216條規定,“債務人應當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內清償債務,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債務人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提出異議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從上述條文可以看出,督促程序中債務人有異議的權利,而法院對異議的處理辦法在民事訴訟法第217條中規定,“人民法院收到債務人提出的書面異議后,經審查,異議成立的,應當裁定終結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支付令失效的,轉入訴訟程序,但申請支付令的一方當事人不同意提起訴訟的除外。”總結這兩條規定,就是說當債務人的異議成立,督促程序將會轉入訴訟程序,除非債權人不同意提起訴訟。
如果上述的債務人異議適用在普通訴訟程序轉換的督促程序中,可能會導致以下兩點問題:第一,債務人的異議成立,案件是否又要回到訴訟程序中,倘若這樣來回轉換豈不是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第二,從訴訟程序轉換到督促程序有一項前提即“當事人沒有爭議”,之前提到對這一規定存在歧義,若以“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經濟糾紛沒有爭議”來解釋這一規定,既然債務人在分流前對案件糾紛已經沒有爭議,那么債務人后來又在督促程序中提出異議是不是妨礙司法程序的舉措呢?是否應該限制債務人在督促程序中的異議權利?
三、關于普通程序轉督促程序的完善建議
就本文第二大部分提出的關于普通程序轉督促程序中的不足,雖然其中幾點可以由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作出結論,但是鑒于我國目前的司法審判隊伍水平良莠不齊,一些法官不能很好的把握督促程序,所以還是應該由法律或者司法解釋作出相應的明文規定。筆者也就上述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第一,法官在將案件從普通程序轉入督促程序時,要盡到充分說明的職責。因為把案件從普通程序轉入督促程序會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造成一定的侵害,所以法官在適用這一規則時,應該對當事人作出充分的說明,告知其有拒絕法院轉入督促程序的權利,以及案件轉入后其權利與義務。總之,法官的要盡到自己的職責,使得法院和兩方當事人之間能達成合意,既能保障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效益,也能給予當事人更加完整的信息以供其程序選擇時進行參考。[4]
第二,就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一款中有意思歧義的“當事人沒有爭議”的規定,筆者認為,在沒有法律對其作出限制說明之前,從保護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與訴訟權利出發,對“當事人沒有爭議”的認定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共同入手:首先,要明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沒有其他債務糾紛,具體表現為:①債權人對債務人不負對待給付債務,僅單方享有債權,且這種債權已到履行期,債務人沒有履行;②債權人對債務人負有債務,但債務履行的條件未成就,或者履行債務的期限未到,在法律上無立即履行的必要性;③債權人對債務人除享有本債權以外,不負其他任何債務,也未因其他債權債務關系而與債務人發生糾紛。[5]其次,當事人對于程序的轉換沒有異議,法官把案件從普通訴訟程序轉為督促程序是行使其自由裁量權的表現,但是這種權利的行使可能會損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所以為了避免事后出現矛盾,必須要征得當事人的同意再轉換程序。
第三,關于案件分流前的法官審查問題。督促程序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快捷簡便,這不僅體現在它的審限相比普通程序要短得多,更重要的是支付令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表現出強制性,只要債務人在收到支付令后的15天內不提出書面異議或者既不提異議又不履行債務的,支付令就有了強制性,而若依照訴訟程序判決書的送達很有可能會引起第二審的發生,可以看出,支付令是整個督促程序的核心。而就訴訟程序分流前的審查,筆者認為應該是一種實質性的審查,即查明的程度應該是“當事人沒有爭議——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沒有其他債務糾紛”,這種查明事實的程度,剛好能夠達到上文論述的關于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一款中的“當事人沒有爭議”的規定。實質性審查結束,對于符合督促程序的案件在征得雙方當事人對轉換程序的同意后轉入督促程序,且無須再進行審查直接發出支付令。這樣可以保障當事人權益的同時最大程度加快案件的進程,達到轉換督促程序的目的。
第四,就轉入督促程序后債務人的異議權,筆者認為應該對此加以限制。從前文可知,案件從普通程序轉入督促程序的前提之一就是征得當事人的同意,這里的當事人應該是雙方當事人,因為在分流前法官對案件進行的審查必定要召集雙方當事人,若最終案件轉入督促程序債務人也應該是知悉并且同意的。所以在轉入督促程序后,債務人還對支付令提出異議顯然是濫用權利的表現,應該要對異議權進行限制。至于限制的范圍,筆者認為可以把異議權的提出時間限制在支付令送達之前或送達之時,這樣法院就可以及時對異議進行審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保障當事人權益的同時提高司法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王福華.督促程序的屬性、類型與程序保障[J].當代法學,2014(3):129.
[2][4]錢俊羽.論督促程序與訴訟程序相互轉換的合理性——兼論新民訴法第一百三十三條與二百一十七條[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4):7.
[3]王亞新.新民事訴訟法關于庭前準備之若干程序規定的解釋適用[J].當代法學,2013(6):13.
[5]董少謀.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94.
作者簡介:
王忠銘(1992~),男,陜西西安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