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神利益實際就是以精神需要作為對象一種權利,是社會對自然人的評價和反映,是對人以正面的肯定,以尊重、名譽、信譽等回饋人。一般體現在自然人人格尊嚴受到他人的尊重,其理想、信念得以實現,消除精神或心理上負擔,彰顯良好的思想道德的,人權獲得充分的保護等。本文即是對我國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探究
關鍵詞:精神利益;賠償;完善
一、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含義
我國在理論上對精神損害的定義兩種學說。其中廣義說將精神損害定義為自然人在精神利益上遭受損失和其精神上存在痛苦。精神利益遭受損失是指自然人和法人的人身權利遭受侵害。精神存在痛苦主要指由于自然人的人格權遭受侵害而使其心理、生理上存在痛苦,以致與自然人相關的精神利益活動存在嚴重不便,或使人產生悲傷、憤怒、恐懼、絕望等不良情緒。而狹義說將精神損害定義為自然人因其人格權遭受侵害從而導致其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損害。也就是說自然人受上述的不良情緒的困擾是因為其人格權利遭受了侵害。以上不良的情緒,在學者們稱之為人精神上的痛苦。這兩個學說的主張不同在于:精神利益的損害是否一定導致精神損害和法人能不能成為精神損害的主體。狹義認為,法人不存在精神上的痛苦,沒有精神損害問題;但廣義說認為法人是人組成的并融入了人的感情,雖然遭受侵害后法人沒有精神痛苦,但其背后是人在感知,所以法人能成為精神損害的主體。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法人是不能成為精神損害的主體的,因此,我國精神損害的涵義使用狹義的學說。由此可知,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就是自然人遭受精神痛苦可以獲得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利。
二、我國民事精神損害賠償法律制度
我國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發展是從空白理論到理論研究形成與發展再到立法實踐和司法運用的過程。該制度作為一種民事司法救濟制度,該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護當自然人合法的精神利益遭受到他人侵害時可以有權要求侵害人進行精神撫慰金賠償。
在新中國建國初期,我國在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中是空白,學界認為人的精神情感不可以用賠償金額來撫慰不承認存在精神利益的損害;一直到1982年我國根本大法《憲法》中有關公民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的明確保護規定,才為我國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正式提供了基礎。目前,我國這一制度之內的,因此我國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一般是包含在人身損害賠償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有關人身權損害賠償的情形中:在自然人的人格權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侵害死者的人格權以至于給死者近親屬造成精神痛苦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侵害監護身份權造成監護人精神損害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侵害自然人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造成該物品永久性滅失或毀損從而使自然人精神痛苦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侵害自然人財產權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和侵害婚姻配偶關系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
三、對我國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一)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
在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標準上,根據我國實際可以確立以下三個原則。第一,撫慰、補償原則。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一種撫慰性質的賠償手段,在制定損害賠償標準時立法者應充分考慮受害人對于財產上賠償能不能起到撫慰精神創傷、補償精神損失的作用。第二,賠償數額明確適當原則。立法者在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金具體標準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大的現狀,結合侵害人所在地區經濟水平的實際情況,確立明確適當的精神損害賠償原則,各地區根據經濟的發展情況明確標準在同一地區內標準一致,由此一來各地區人們對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心中有個明確具體的標準,這樣明確適當的精神損害賠償原則能結合我國各地區實際更好的體現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撫慰受害人的功能。第三,確定法官適度裁量原則。法官在審理精神損害賠償糾紛的案件時其在法律規定的一定范圍內有自由裁量權,這樣法官應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結合雙方當事人的心理、考慮當地社會文化等因素,對受害人遭受精神損害的程度作出正確客觀的司法評定。法官可以有權在法律規定一定范圍內結合其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根據社會利益和事實情勢變化充分發揮裁量權,使法院的裁判結果與社會實際和案情事實相符合,以便維護社會公平公正更好地保護人們的精神利益。
我國明確精神損害賠償金還要綜合考慮受害人的遭受損害的程度、狀況、持續期間,即指傷殘部位、傷害后果等相關的因素。比如自然人的手指功能的遭受他人的侵害,對于一般勞動者今后的影響可能是其工作能力不如以前,但對一個鋼琴家來說,可能使其從此結束的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樣的損害對于不同的自然人有不同的影響。根據受害人的具體情況,如身份、性別、職業、職位、年齡、受害前后生活狀況、財產狀況的變化。在賠償數額上應該有明確但有區別的賠償標準。與此同時,畢竟精神損害賠償是民事行為,可以法律可以允許當事人協商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有利于社會和諧和節約司法資源。
(二)完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制度
在侵害人承擔民事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方式上,我國今后應采用財產方式和非財產方式兩者并重的責任制度,隨著經濟的長足發展,人們的物質消費水平的提高,之前首先適用非財產方式的賠償責任已經落后于當今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在人們追求物質豐富的今天已經不能充分實現撫慰受害人的功能。依據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及居民生活水平,采用財產方式和非財產方式兩者并重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制度,不僅可以對人的精神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而且能在經濟物質上撫慰受害人精神痛苦,使其更好的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物質補償。發達國在民事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方式上,大多數實行以財產賠償為主和非財產方式為輔的責任制度,有些國家甚至實行以財產賠償為主加重非財產方式的責任制度,我國的立法應當借鑒國外立法體例中的可取之處,將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魯曉明.論純粹精神損害賠償[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鄭光實.論精神損害賠償制度[D].沈陽:沈陽師范學院,2011.
作者簡介:
尚晴(1990.06~),女,山東濟寧人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