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陽洋 張婷
摘 要:法律解釋有很多種方法,例如:文義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比較解釋、立法目的解釋、客觀目的解釋等。面對法律解釋的多樣性,我們應該如何做出正確的解釋是我們要探討的話題。對法律進行合理的解釋,正式我們這些法律學習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和努力鉆研的學問。學習法律并不是要把所有的條文都背會,而是能夠運用我們所學到的理論方法,以及自己對法律的理解來對法律規則進行合理的解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法律定紛止爭的作用。
關鍵詞:法律解釋;含義;立法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解釋主體根據法定權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原則,對現行的法律的含義及其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內涵外延等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活動。法律解釋方法作為法律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法律的具體適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學理論固然精辟高深,但法律條文講究精辟,概括,并不能完全概括其中,因此,我認為法律的魅力就在于法律的解釋,法律解釋之精妙也許超乎立法者的想象。所以,我想談下我對法律解釋的理解。
一、法律解釋的方法
法律解釋的方法有很多,我僅總結一下學理上常見的解釋方法:
1.文義解釋
也就是對文字的解釋,它分為:字面解釋,既不擴大也不縮小;限制解釋,解釋的內容要比字面顯示的小;擴大解釋,是指解釋的內容比字面顯示的大。
2.體系解釋
是指為了解釋一個法律內容,把法律放到整個法典,甚至放到整個法律體系中,聯系相關的法條得出含義,是為了防止斷章取義的去理解法律。
3.歷史解釋
是指從法律規定的歷史過程所得出的含義。
4.比較解釋
是指用外國的法律或外國的判例來解釋法律。
5.立法者的目的解釋
是指根據立法者的主觀意圖來解釋法律。
6.客觀目的解釋
是指不是根據立法者的主觀意圖,而是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社會生活的目的來解釋法律。
二、法律解釋方法的選擇
法律解釋法的方法多種多樣,那么我們在法律實務中,面對具體的案情,針對某一具體法律規則或者原則要如何解釋,法律解釋是不是有效,能不能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和社會中得到認可,從而具有法律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法律解釋方法的選擇。
對法律進行合理的解釋,正式我們這些法律學習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和努力鉆研的學問。學習法律并不是要把所有的條文都背會,而是能夠運用我們所學到的理論方法,以及自己對法律的理解來對法律規則進行合理的解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法律定紛止爭的作用。以下是我對法律解釋方法的選擇認識:
(1)在法律解釋順序上,通常情況下,要先進行文義解釋,在文義解釋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或者有違法律的本意時,再運用其他解釋方法。
(2)以平等原則為導向來解釋具體的法律規制。即統一法律中相同的法律概念,原則上給予相同的解釋。對于不同法律中相同的法律概念,立法目的不同,有時不得相互援引,原則上不做相同解釋,但也要看兩部法律之間的關聯性。
(3)同時注意區分對列舉性條文和例示性條文的不用解釋方法。對于前者,特別是完全列舉的情形可以進行反面解釋;對于后者,結合概括部分和舉例部分綜合進行解釋。
三、法律解釋的作用
我們強調了這么多法律解釋,那么法律解釋到底什么作用呢?我想法律解釋的功能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法律解釋學試圖利用各種解釋方法來為規則填補空缺、清除瑕疵,從而使疑難案件的判決能夠恢復到大小前提清晰明確的司法常態。另一方面,法律解釋學還要利用各種解釋方法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由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會隨規則不確定性程度的增加而呈現出擴張的趨勢,解釋方法就被當作一套程序性指令來填補因規則不確定而出現的約束力真空。
四、當前我國法律解釋的問題
我國當前法律解釋的缺陷的根本在于法律解釋歸屬不明。一直以來,我國采取的是二元化的法律解釋體制,一方面規定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為解釋法律的主體,行使法律解釋權;另一方面又規定最高司法機關及其他機關也是法律解釋的主體,同樣享有法律解釋權。這種二元化的法律解釋體系,為我國法律解釋制度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埋下了制度上的伏筆。
其實法律運行的途徑是多樣的,除了立法,法律修改,還有就是法律解釋。因此,我們應當認識到法律解釋的重要作用,投入更多的關注在法律解釋方法的學習和研究中,才能更好的發揮我國法律的整體效力和保障其良好運行。
作者簡介:
孫陽洋(1987.12~),女,漢族,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碩士,訴訟法學專業。
張婷(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