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耶林認為,人們因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而通過各種手段對不法行為進行抵抗的原因不僅在于純利益的計算,更重要的是為維護自身的人格尊嚴,恢復被傷害的道德感。反思和對比我國古代“無訟”觀念和現代“訴訟爆炸”的現狀,可以探究出“為權利而斗爭”在我國是有其本土資源的。
關鍵詞:耶林;利益;正義;權利;本土資源
一、純利益層面
“無訟”觀念在我國古代傳統法律思想中一直占有支配地位,這種“天人合一”中衍生出的思想,要求人與人之間應當相互謙讓、和諧共處。作為君子,更應該重義輕利,與世無爭,遠離分毫必較的訴訟。但古代的任何學說,都注定是統治者的學說,士君子的學說,作為普通的平民百姓是很難做到“重義輕利”,視金錢如糞土的。很難想象,貧民百姓面對他人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財產的侵犯,會無動于衷。如耶林所說,“對農民來說,他耕作的土地,他飼養的牲畜,是其整個生存的基礎,農民用他的方式,即以帶有最憤怒激情的訴訟方式,對耕種了他的一些土地的鄰居,或者對不支付給他賣牛的價款的商人,軍官則揮劍,為自己的權利權力進行斗爭。”雖然中國古人并無耶林口中的西方式的權利觀念,但是人的感情和需要是有共性的,中國古代的農民也會對那些損害他們生存所必需條件的行為,進行誓死的抵抗。
二、人格層面
耶林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是有道德感的,如果喪失了道德感,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中國古人不善于通過訴訟的方式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這不是他們自己的權利觀念差,而是他們根本沒有權利觀念。西方的法律是人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用以維護其權利而制定的,法律是以權利為本位的.而我國古代法律不是用來維護權利的,而是一種政治統治工具,它以義務為本位。發揮著更重要作用的是包羅萬象的“禮”,它支配著個人行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部。發生利益沖突時,人們習慣于訴諸作為道德規范的“禮”去解決。耶林說,“在私權斗爭中,關涉的不僅僅是物的價值,不僅僅是防止金錢的損失,而且是張揚在物中的人格本身,主張個人的權利和名譽。”“當我使物變成我的之時,我就使之烙上我的人格之印;誰侵犯了它,就是侵犯了我的人格,人們對它的打擊,就是打擊置身于其中的我本身——財產只是我的人格在物上的末梢。”我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是壓抑人性的,貧苦人民的人格遭到隨意的踐踏,但儒家思想在人們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人格意識就像被壓抑的火苗,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的人格獲得全面的解放,這團火焰迅速燃懲熊熊大火。人們的人格尊嚴獲得充分的尊重和維護,侵害人格尊嚴的行為必將遭到最激烈的反抗。
三、正義理念層面
耶林把為權利而斗爭的意義從純粹利益計算,上升到維護人格尊嚴,最終升華到為權利理念(或說正義理念)的實現。我國古代雖沒有權利的概念,但是我們有萬事萬物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的行為準則,即“天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理”的國家,凡事講求名正言順。當然這里的“理”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行為準則,是萬事萬物共有的標準。而非法律價值中的正義理念。耶林將權利理念的實現,等同于正義理念的實現,這是因為西方法律中的權利是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爭取來的,將這種權利加以實現即意味著人民普遍正義觀念的實現。正如耶林所說:“人們可以直率的斷言:民眾用以來信奉和主張自己法的愛的毅力,取決于為獲得法而付出的辛勞和努力。把民眾與他們的法連在一起的牢固紐帶,不是習慣,而是犧牲,上帝對他所眷顧的民眾,不是賜予他們以法,也不是減輕他們的勞作,而是加重這種勞作。法所要求的斗爭,不是不幸,而是恩典。”而我國古代的情況則與之不同,法律不是權利的保障,更多的是一種政治統治工具,是以義務為本位的。因此,在中國,所謂正義理念的實現,是指“理”的實現。“理”,即“天道”,是一種自然秩序,人類效仿自然的規律和秩序,在人類社會領域創制了一套抽象的普遍的最高效力的行為準則。梁治平在探討我國古代“禮法”和西方自然法的區別時認為“中國古人都會同意說,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個共同的有機體中,它們相互作用和影響,且受著同樣的“道”或“理”的支配。“道”是自然的秩序,是萬事萬物在沒有任何外力干涉的自發運動或自然狀態。統治者悖天的行為將招致天譴,上天以災異示與眾人,它表明自然秩序的和諧遭到了破壞。此時,統治者便須要則天順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或清理獄訟,或大赦天下。上至統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有著這樣的“天人合一”的信仰的。做不道德的行為就會遭“天譴”,懲罰做出惡行的人被稱為“替天行道”。因此,我們中國人利益在受到故意的侵犯時,他們會挺身而出,“替天行道”,誓死捍衛自己的人格和眾生共有的“天道”。
四、結論
由于我國古代法不同于西方法的特殊性質,中國并未形成權利觀念,但是根據耶林的觀點,我國是存在“為權利而斗爭”的本土資源的。重實際利益,重人格尊嚴,重“天道”理念,這一切使得人們有著充分的動力和欲望去斗爭,去抵抗。當今中國法律不斷健全,越來越成為維護人民各種公民權利、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工具。人們也日益習慣于依據法律,通過訴訟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此時,我國的本土資源的力量得以充分發揮,近幾十年,訴訟數量飛速上升,呈現出“訴訟爆炸”的趨勢,“小額訴訟”等特殊訴訟案件的產生都標志著,我國人民有著強烈的“為權利而斗爭”的自覺意識,而這也必將推動這我國法治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李約瑟:《李約瑟文集》,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頁.
[2]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頁.
[3][美]耶林:《為權利而斗爭》,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P8,10,17,28,36.
作者簡介:
石秀文(1992~),女,漢族,安徽安慶人,本科在讀,單位:天津商業大學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