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苑苑
摘 要:伴隨時代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文明進程加速。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過程中,建立了相應的法律體系,通過不斷完善自身結構,實現輔助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管理的工作。法律對于人們行為具有教育指導和約束的作用。法律自身同樣需要自治性和自我約束能力,法律的自治性甚至于法律體系內外部體制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遷,物權法的自治性逐漸消融,成為能夠與債法相連接的法律體系,但是有獨立客觀的存在。因此,本文就針對物權法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從中研究和探討物權法自治性觀念的變遷過程。
關鍵詞:物權法;自治性觀念;變遷
前言
在民法的體系外,物權法與債法有基本理念上的區別。我國的基礎民法模型來源于德國的民法基礎,德國的法律明確、嚴謹的區分了物權法與債法的相關內容,并且涉及到論述相關法則的獨立性。物權法的法規不受債法干涉,這也是德國民法的基礎性特點。伴隨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物權法與債法的共同點,足以說明兩者同樣涉及到人們的財產關系問題,對于維持市場平衡交易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目的在于分析當下已經逐漸改變的物權法與債法的區分范疇,討論兩者內涵是否能夠相互滲透融合。
一、基于債法條件下物權法的自治
1.關于內在體制的設想
物權法是相對于物的歸屬和流轉為概念意義而進行詳細規定的,物的流轉會在事物交接過程中發生債的關系。所以相對來說,物權法既是對人為主體進行圍繞的,也是對物為主體進行圍繞的。而債法是在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上進行相關調整。針對物權法的自治性來說,是從德國民法體系的基礎概念由來,在一定的規則中發生獨立性的、延伸性的對有形態物體的相關界定。物權法的自治是在債法的原則上進行抽象所有權概念的表述,對物權的具體行為和對物權的獨立保護都做到了具體的請求。總的來說,其要求物權法和債法之間要存在多元化的信息關聯和相應的規則更新,使得物權與債權之間的絕對間隔區域被一一擊破,讓物權法的自治建立在債法的獨立性之上,所以使得物權法作為私法體系的獨立組成部分,發揮著對物體獨立性的保護[1]。
2.關于外在體制的構建
保留物權法內在體制的關鍵性價值,就是維護自治性在物權法中的存在。外在的體制構建主要就是為了實現內在的體制設想,通過建立完善的維持系統,保證物權法的具體內容被限制在一定的規則之中。規則涉及到的內容是對所有有形物質的監管,以及對抽象的相關物權法概念進行深度的剖析和維持。
脫離債法的相關規定,在外在體制的構建過程中,需要能夠維持物權法的自治性,通過適當的干預影響物權法與債法的構成區分。維護自治性的主要目的是說明法律種類在外體制構建中存在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干預的獨特性質,物權法的主要構建也源于此觀念。
二、物權法自治性觀念的發展
1.市場交易中涉及到自治性
由于物權法的自治性觀念起源于德國的相關法律,所以早期德國法學家在不斷研究和理順物權法與債法的關系,希望從中找到清晰的條理性為市場交易所使用。研究和分析的具體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不斷拓展,使學者充分的認識到物權法與債法的基礎關聯已經逐漸消逝,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物權法的自治性存在社會影響因素。
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法律條文控制的范圍要求越來越嚴格。人們對法律規則內的市場交易有重要需求,首先是抽象的處理所有權關系。抽象處理后的所有權關系,適用于社會體系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需求。與此同時,物權法的自治性也必然獨立存在,而不得模糊區分界限,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性,也是物權法維持市場交易制度的根本方式。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獨立存在后的自治性逐漸成為隱形因素,而物權法與債法的相互作用卻不斷增長。債法的內容已經不斷的深入到市場的交易之中,與物權法綜合作用的過程中,與自治性的相關觀念發生了質上的差異。導致這種局面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于法律執行的技能性,還有就是由于市場不斷發展、沖擊促使而成[2]。
2.實踐中自治性發展的問題
在市場交易和實踐操作過程中,物權法的自治性遇到了新的問題。原本自治性關注的市場交易關鍵是市場交易的形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進步,原本的規范則體現出片面性和形式化。市場活動中存在的有形物質實體化,交易涉及到的自由度,都是造成自治性轉移消融的問題,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影響了自治性的實際操作和沿用。
自治性的首要問題,就是區分物權法和債法的具體范疇。由于債券與物權逐漸并攏,導致法規中存在的權利被約束,或者是權利被拓展情況。另外一個方面,由于債法的具體內容實施,導致物權法承受人在不同的環節操作中受到兩種法律的共同管理和約束,促使債務的關系與所有權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上的職權內容都與自治性的主觀觀點向違背,導致許多自治的需求被割舍。這就是雖然保留了物權法的單獨作用力,卻又不得不融合債法管理的客觀性。所以促使自治性逐漸消融,但卻影響深遠[3]。
三、結論
綜上所述,物權法的伴隨時間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但是在時代變更的過程中,物權法自治性的觀念并沒有完全的變遷。雖然在物權法與債法的機構上表現出自治性的消融,但是具體的自治性觀念還是具有客觀獨立存在必然性的。物權法自治性對于完善法律體系內外在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通過深入了解抽象的債法和物權法內容,進而發現多元化的法律相互作用關系,在時代的變遷中影響法律條文和規則的更替。雖然自治性的觀念隨著法律的發展和進步被逐漸淘汰,但是其中的深意值得被保留,是為法律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關鍵性理念。
參考文獻:
[1]陳鋒.從“祖業觀”到“物權觀”:土地觀念的演變與沖突——基于廣東省Y村地權之爭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4,06:25-36+94-95.
[2]李向平.“社團”與“法人”的雙重建構——當代中國宗教政策與管理制度改革路線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1-24.
[3]王海軍.論現代民法在“從契約到身份”運動中的困境與突破——以民法的終極價值為視角[J].政法學刊,2010,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