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陽
摘 要: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三農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完善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農民權益保障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本文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分析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現狀,土地流轉中侵害農民權益的情形及原因。然后就未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保障的完善提出意見。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農民權益;損害;保障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損害農民權益的情形及原因分析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農民權益損害問題分析
1.農村集體組織干預過多,農民自主性欠缺
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國家鼓勵并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自由流轉,鄉村兩級組織只能為其提供信息,中介服務,而不能直操直辦。但是,近年來不時曝出因村委會非法干預導致農民權益受損的事件,不由得引人深省:為什么這類事件頻頻發生?是法律規定還是政府工作上哪些環節出了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從客觀上說,法律對于農民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地位欠缺保護。從主觀上說,農民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主體的認識不夠,缺乏自主性。
2.流轉模式僵化,新型流轉模式應當被鼓勵
在實踐中,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主要是轉包,轉讓,出租。其他的流轉方式的因各地差異略有不同,但全國范圍內來看,還是處于比較次要的地位。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對此鼓勵的力度加大了,但是發展較快的只是個別的省市,在全國范圍內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推廣,廣大農民還有很多沒有享受到新土地流轉經營模式帶來的福利。
(二)宅基地使用權流轉中農民權益損害問題分析
據《物權法》第153條規定,對于城市居民,農村村民的宅基地及其住宅是不能買的,否則,過不了戶,辦不了證。國家對于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也是加以嚴格限制的。現實生活中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無法進行自由的合法流轉,但私下交易的現象卻屢禁不止,因此引發的糾紛屢屢發生,侵害了農民合法權益的案件并不少見。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因為我國有關此權利流轉的法律規制不健全,國家只是一味的限制在基地使用權的流轉,并沒有通過建立高效實用的流轉法規來保障農民的權益。另外,對于村委會干部的監督也需要加強,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申報審批程序應當更加正規化,透明化。
(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中農民權益損害問題分析
國家鼓勵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存在著一些問題損害到農民的權益。主要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無序,管理體制不健全;隱形市場活躍,違法用地屢禁不止,耕地保護受影響;收益分配不均等。城市化進程中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存在自發無序,進而導致了以上問題的出現。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大多處于自發和無序狀態,一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規劃只規劃國有土地,對于流轉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尚未納入城市建設整體規劃中;二是由于利益驅動,區域內土地的開發整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都由各行政區各自決策,缺少全國統一的規劃。
(四)征收中農民權益損害問題分析
1.征收補償標準不科學,損害農民經濟權利
土地征收實際上是土地所有權的轉移,既然是所有權的轉移,那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的價格就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應當由法定土地價格評估機構來評估。但是當下的土地征收制度,并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農民土地被征收后得到的補償往往低于市場價格。
2.征收程序不完善,農民知情權受損
現行的土地征收程序建立了“兩公告一登記”和聽證程序,建立了用途管制制度。但是公共利益認定程序缺失,被征地人知情權、參與權保護的不足,征地后期監管缺失。在農村土地征收實際操作中征而未用、多征少用以及補償費被克扣、挪用甚至貪污的現象嚴重。
二、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農民權益保障進路探索
(一)土地確權
土地確權,是從源頭上保障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的必要措施,我提以下建議:首先,必須堅持土地確權的基本原則不動搖。只有明確基本原則,土地確權工作才能順著正確的方向做下去。其次,依法依規工作有序。正如文章所說:應該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調查、審核,切實做到權屬合法、界址清楚、面積準確,登記資料記載和證書填寫無誤,發證及時。[1]最后,我們國家在實際土地確權工作中應當以科學的測算方法,因地制宜,合理的計算土地面積。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土地確權工作的同時,相關數據庫應當被建立和完善。在科學數據的支撐下,我們國家才能更好的進行土地改革,農民權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民主監督
通過前文分析提兩點建議:第一,全部財務公開。將村委會的每一筆財務收入公之于眾,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是減少腐敗的有力途徑。第二,提高村委會成員素質。村委會的成員應當被要求具有時代目光,經濟頭腦,創新思維,廉潔作風。在村干部選舉中,我們應加強民主監督,防止“買官”現象的發生。政府應當加強素質培訓,鼓勵有知識大學生加入村委會,為村委會注入新鮮的血液。
(三)市場建設
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市場,首先要制定統一的市場規則。有文章指出:農村土地流轉組織和服務機構尚未建立,服務體系不完善,還不能為土地流轉提供有效的引導、指導和服務,這樣致使農村土地流轉尚處于一種自發、無序狀態。[2]建立包括咨詢、代理、仲裁、地價評估等市場中介機構及其相關的制度,并做好農地信托、農地抵押、農地證券、保險等工作,降低土地流轉的成本和風險,建立土地流轉有形市場。[3]最后,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信息網絡建設,促進農村土地市場信息的及時,準確,迅捷。
(四)法律完善
首先,針對征收補償標準問題,我建議我們國家盡快出臺或修改相關法律,提高征收補償標準,按照市場價格進行農村土地征收。其次,針對宅基地使用權,正如文章所說:有關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方面的規定并不完善且脫離現實,比如,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對于流轉對象的規定過于嚴格;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規則存在缺陷,缺乏不動產物權公示制度,登記手續不完善等。[4]再次,針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應當確立專門規范此權利流轉的法律法規。鼓勵和規范新型的土地流轉經營模式是土地改革的工作重點,出臺專門法律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總之,我們應當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保障的法律系統,完善各種法律制度,更加細致全面的保障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于建嶸,石鳳友.《關于當前我國農村土地確權的幾個重要問題》東南學術,2012年第4期.第6頁.
[2]任彬彬.《淺析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特征與對策探討》企業技術開發,2011年12月第30卷第23期.第165頁.
[3]鄂艷娟,楊潤清.《基于土地流轉視角的農民土地權益問題研究》地方經濟.2011年8月刊.第195頁.
[4]孫淑云,吳海玲.《論我國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的完善》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月第15卷第1期.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