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紅
摘 要:利益平衡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分配體系相對和平共處的狀態,利益平衡也是一個提供正當性方法論的原則。在法律領域,利益平衡既是一項立法原則,也是一項司法原則。利益平衡的合理性體現在它是協調沖突性利益的基礎性原則,在知識產權領域,利益平衡原則有其獨特的意義。知識產權法是以利益平衡原則為基礎構建的法律體系,本文試圖從法理學角度出發分析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原則,以期能得出更深層面的法律含義。
關鍵詞:知識產權;利益沖突;利益平衡;法理學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國學界對于知識產權的利益平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此同時,我國知識產權司法實踐也體現了對利益平衡問題的重視。如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判決指出:專利法的立法宗旨是“既要明確受保護的專利技術方案,又要明確社會公眾可以自由利用技術進行發明創造的空間,把對專利的合理保護和對社會公眾提供足夠的法律確定性結合起來。”在西方,學者們對知識產權法的利益平衡原則早已達成共識。一方面,知識產權的權利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的擴張,另一方面公眾信息自由的范圍也在逐步擴展。這樣相互制約的現象,實際是由于利益平衡原則的作用而引起的。正是基于利益平衡原則在知識產權法中極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試圖以法理學為視角,通過利益平衡為基礎,進而剖析知識產權法價值構造中存在的利益平衡機制。
一、利益平衡原則基本內涵及其發展沿革
(一)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原則的含義
利益平衡也被稱為利益均衡,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體系下出現的相對和平共處、相對局勢的狀態。利益平衡是一項立法原則,同時也是一項司法原則。在法律層面上,利益平衡是指通過法律的權威來協調各個方面的沖突因素,使得各個相關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礎上達到合理的優化狀態。
(二)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原則的內容
1.激勵智力創造與智力成果傳播的平衡
在當代的知識產權制度中,它被建構為既保護作者和發明者的努力,同時盡可能廣泛地傳播信息。
2.激勵智力創造與公眾需求、使用的平衡
從知識產權作為一種信息和非競爭性商品的角度看,為允許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息,知識產權法在實現最佳社會效用目標中存在一個信息分配的問題。這樣也提出了在激勵信息的創造與信息的接近之間建立一個理想的平衡的問題。該問題的實質是對智力創造的激勵與公眾對智力創造的使用與需求的平衡。
3.專有權利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
知識產權法盡管屬于私法,但也有公共利益的目的。因此,在知識產權中,主要的公共利益也是應該受到鼓勵的。建立在對公共利益的維護上的對創造者和傳播者的保護將是實現知識產權中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平衡的主要機制。
(三)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原則的發展沿革
利益平衡理念最早出現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規則的一般性和剛性可能會使法官無法將該規則適用于解決這個案件,因而需要用利益平衡的方法解決這種困難。他將利益平衡原則定義為當法律因其太原則而不能解決具體問題的矯正。17世紀以來眾多的西方法學家就該原則在法學中的適用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并提出了有啟發性的論述。他們傾向于認為:法律要達到的平衡是,先滿足最重要的需要優先考慮的利益,然后是其他的利益,特別是司法實踐中的利益沖突。利益平衡的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價值,美國史上著名的法官本杰明·卡多佐主張,法官必須經常對相互沖突的利益加以權衡,并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可供選擇或者邏輯上可以接受的判決中做出抉擇。
二、利益平衡與知識產權法的平等與正義
法律是立法者對社會現存利益加以平衡的結果,其本身就包含對社會整體對平等和正義的理解。知識產權法也不例外,以條文形式體現的知識產權專門法律無一不體現對平等與正義價值的追求。
(一)法律中的平等與正義
在古代羅馬法中,平等是一項很古老的民法原則。后來的資本主義時期,法律的平等原則逐漸在法律文件和私法中得到體現和確認。在私法中平等原則可以具體表現為: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即享有權利又依法承擔義務,民事主體平等的受到法律的保護。在知識產權法中,平等原則與一般私法意義上的本質上雖然是一樣的,但是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法律中的平等和正義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法律包括知識產權法律的平等與正義價值,法的價值有復雜豐富的涵義:人們普遍認可的發的價值有平等、自由、安全、正義、效益、秩序和民主等,其中平等和正義是法價值的重要方面。對于任何法律制度而言,規則正義是首要的,如果離開規則正義或者制度正義,就不可能實現更大層面的社會正義。是故在考察平衡在知識產權法中的合理性時,實現法律的平等與正義價值是一個重要的依據。例如,博登海默就將法的正義看成是法的價值之一,他從秩序與正義兩個基本概念分析法制制度,將法的價值概括為創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
(二)利益平衡鼓勵智力創造自由體現知識產權法的平等正義
機會均等并不是實際中的均等,現行民法奉行的是一種程序意義上的平等,即只向人們提供同等的機會。至于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結果如何,那是由人們的天賦、才能、機遇來決定的事情。知識產權也是這樣,從機會平等和權利的角度看,知識產權法對知識創造給予了充分平等考慮,并且,這種知識創造行為是一種事實行為,而不是一般的民事法律行為。因為只要進行了智力創造活動,就可以成為知識產權的權利主體。
(三)利益平衡確保公平、合理體現知識產權法的平等正義
知識產權法中的平等和正義,意味著知識產權法中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對等以及權利義務的分配符合正義的原則。在平等與正義的范圍內,可以使多元化的知識產權利益格局實現有序化,也即使得利益的分配實現各方都能夠接受的程度。
1.利益平衡原則是當事人權利、義務合理分配的正義標準
利益平衡既反映知識產權立法的政策目標,也是激勵創新,促進知識生產、擴散和使用的重要保障。知識產權法的權利配置和權利義務關系的設定,本質上是一種對知識資源的合理配置,反映了知識產權制度的利益平衡思想。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通過協調知識獨占和知識共享的沖突,實現了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平衡或者兩者趨于平衡。從兩者的分配和分享知識財富目的的角度看,知識產權法就實現了公平正義的目的。
2.利益平衡原則是知識產權專有、公有領域劃分的基本依據
專有權利領域是指知識產權人的專有權利所能直接控制的范圍。在這個領域內專有權利人能夠充分的行使自己的權利,而他人未經許可或者沒有法律的特別規定而直接進入該范圍,則構成對專有權利的侵犯,專有領域是有效保障知識產權人利益的防線。
與此相對的是,知識產權法中還存在著公共領域。公共領域的設定,可以說在很早的知識產權立法中即已經存在。這種公共領域可以理解為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可以自由利用的領域。如保護期屆滿后對知識產品的利用,就可以屬于公共領域的范疇。但在嚴格意義上,知識產權的公共領域限于受保護的知識產權中的不受保護的、可以被自由使用的方面。總之,知識產權制度中公有領域的確立是均衡知識產品和其他利用、傳播知識產品的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實現精神財富有效、公正分配的重要體現。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在不斷擴張的同時,對知識產權權利的限制也在發展。其實,這正是知識產權法維持平衡和協調知識產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舉措。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原有的平衡會被不斷的打破,只有重新對新環境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分配才能使得知識產權法趨向正義。所以在當前,為應對隨著社會發展利用知識產權形式急劇增加的形勢,擴張知識產權勢所必然。具體的表現可以是對知識產權限制的反限制和一些新的、更合理的權利限制可能會出現,以維持在整體上知識產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平衡,在知識產權法中的發展中始終體現對平等和正義的追求精神。
四、小結
知識產權法是以利益平衡為基礎的法,利益平衡構成知識產權法的基石。利益平衡原則要求知識產權制度應該從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要求出發,不僅應當維護企業間的競爭秩序,而且還應該進一步考慮到消費者的選擇商品的權利,使得知識產權的各項制度之間實現內在的協調和兩者的平衡。知識產權法通過授予智力創造者和其合法的受讓者專有權利限制、保護期限限制的一系列法律機制,確保社會公眾對知識產品的合理需求,在總體上實現知識產權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公眾獲得的新的、創造性思想與發明的利益,以及作者、發明者通過有限的壟斷權的形式提供激勵或者從其思想與發明中獲得的收益。利益平衡原則堪稱現代知識產權法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是現代知識產權法追求的重要目標,它貫徹于知識產權法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知識產權法能否有效貫徹利益平衡原則,能否維持激勵知識創造和知識傳播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專有權利人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將決定著知識產權法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劉茂林.《知識產權法的經濟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黃偉.《知識產權權利限制的法理分析》.《知識經濟》2007年第3期.
[3]童之偉.《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對立統一關系論綱》.《中國法學》1995年第6期.
[4]馮曉青.《論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識產權法中的適用》.《江海學刊》2007年第1期.
[5]汪太賢.《權利的代價——權利限制的根據、方式和原則》.《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4期.
[6]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版.
[7]馮潔涵.《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法學評論》2003年第3期.
[8]吳漢東.《知識產權的私權與人權屬性——以<知識產權協議>和<世界人權公約>為對象》.《法學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