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
摘 要:公民的參與程度反映著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選擇范圍,體現著公民對于國家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關系。而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民主政治時代是主權在民的時代,此時的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僅有服從的義務,而且有參與的權利,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是公民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公民參與;聽證制度;行政建設
一、我們不僅強調要保證公民的參與權,而且還要保證公民的有效參與,即公民參與后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其參與的作用
有時候,看起來是請了人參與討論,但問題并不能有效解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重大事務,當然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集思廣益,擇善而從總是好事情。但是,管理事務是需要分層次性的,分專業性的。好多事情并不是憑人多士氣高就能辦好的。如關于衛星上天、西部開發、南水北調等這樣的事情恐怕只能依靠各方面的專家反復研究比較,政府才能最終拍板。而對老百姓熟悉的類似就業、醫療、住房、物業管理、養老保險、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認真聽聽他們的意見,或許更有成效。我國1996年頒布的《行政處罰法》首次設立了行政聽證制度,1997年頒布的《價格法》對行政機關如何組織好聽證會,從內容到程序均做了明確規定,特別是我國的《立法法》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聽證程序也引入其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許可法》,以專節對聽證問題做出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行政程序重要性的認識。
二、在行政工作中,充分利用聽證程序,有其積極的意義
因為聽證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依法行政的公正性,有利于保障行政工作的科學性、可操作性,降低行政工作成本。而目前我市在落實行政工作中的聽證制度上尚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在行政工作中是否要組織聽證會,聽證程序在什么工作環節中切入,如何組織聽證會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行政局的主管領導及相關科室工作人員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規章掌握的不清楚或不詳實,所以在工作中無法運用聽證會這一行政手段,不能做到依法行政。
(2)在依法行政工作過程中,對必須聽證的許可范圍辯晰不清。有的行政機關對于《行政許可法》和相關部門規定的“對于許可聽證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許可事項”和“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重大利益關系”兩個關鍵性概念不清楚,所以有的行政機關在應組織聽證會時,不能有效有序的組織聽證會,往往造成工作被動,擴大依法行政成本。
(3)聽證人選代表確定缺乏層面性。有的聽證會可就單項事宜,組織聽證人選代表時可單一化,但有的聽證會就不能,如價格聽證會、城區拆遷、改造聽證會,在確定聽證人選代表時就要注意到各個層面的人選,因為有的行政許可行為,面對著各種社會成員,涉及到各個利益群體,這些成員或是基于個人重大利益或是基于社會公共利益來進行發表意見,只有這樣,才能傾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各種不同的意見。這樣,行政行為被許可后,容易被重大利益者所接受,有利于它的推行,對創造和諧霸州、穩定社會秩序有著重大意義。
三、結論
市政府相關部門組織、落實好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樹立起依法行政的觀念,完善各行政機關的聽證制度,使聽證制度在構建和諧霸州依法行政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為做好此項工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抓好行政機關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使其提高對做好聽證工作意義的認識,提高做好聽證工作的素質。②依法落實國家有關行政聽證方面的規定,明確界定并適當擴大實施行政聽證的范圍。③做好行政聽證工作的程序化與規范化工作。④落實好行政聽證當事人的意見,真正發揮行政聽證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