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呈
公訴釋法說理,是指公訴人根據訴訟參與人訴求,結合法理、事理和情理,向訴訟參與人解疑釋惑、解決紛爭、化解矛盾的過程。目的是運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易于接受的方法,闡明案件事實證據、法律依據和處理意見,讓當事人理性地接受處理決定,切實保障群眾對公訴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我省公訴部門深化工作內涵,在執法辦案中注重公訴職能向修復社會關系職能延伸,積極探索構建公訴環節釋法說理新機制,有效促進了社會矛盾化解,取得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一、明確重點,完善方式,確立釋法說理的基本規則
將釋法說理貫穿到公訴工作的全過程,就是將釋法說理從告知、訊問逐步推進到追訴、不起訴、改變定性、抗訴、糾正違法、發出檢察建議等各個執法辦案環節,為此,我們確立了“三個五”重點說理的原則。
(1)重點對五類案件說理。對公訴環節不起訴、不抗訴、建議公安機關撤回移送起訴、民事賠償不到位以及不支持當事人要求提請上一級檢察機關審查起訴請求等易產生分歧、易發生矛盾的五類案件等進行重點說理。避免不分主次、對所有案件均繁瑣說理,切實提高司法效率。這幾類案件的處理結果都會影響到被害方的權益,被害方最為關注,所以處理好民事賠償問題、做好被害方的思想工作至關重要。
(2)重點對五種訴求說理。總結多年辦案實踐發現,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在公訴環節提出訴求最多的有五種情形:要求改變案件定性;要求改變案件事實認定;被害人要求追加犯罪嫌疑人;被害方對量刑不服申請抗訴;要求對偵查或審判違法行為進行監督。這些訴求,有來自于被害方的,也有來自于犯罪嫌疑人方的;有客觀理性的,也有理由不充分要求不盡合理的。我們針對訴訟參與人的不同訴求,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展開釋法說理工作。
(3)重點在五個環節說理。我們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在以下幾個關鍵環節訴訟參與人最易出現矛盾糾紛,最易對公訴部門產生質疑:案件受理環節、刑事和解環節、作出決定環節、開庭審理環節、回訪救助環節。案件受理環節要明確告知權利義務,全面了解雙方訴求但要注意遵守保密制度;刑事和解環節要讓對方平等自愿協商,幫助分析各種利弊但決不以勢壓人;作出決定環節要依照法律程序嚴格進行、謹慎權衡各種利益關系但決不違反廉政紀律;開庭審理環節要全面深入說服教育,客觀公正地區分雙方的對錯和責任但決不偏袒任何一方;回訪救助環節要促使雙方關系修復,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決不再揭舊傷疤。在每一個關鍵環節,訴訟參與人關注的內容和行為的表現各不相同,公訴人應履行的職責也不同,但都必須堅持原則、客觀冷靜、理性平和、耐心細致,與訴訟參與人之間加強溝通、增進信任、消除誤解,通過釋法說理達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二、規范程序,化解風險,構建完善釋法說理新機制
為了將釋法說理制度落到實處,實現效果最大化,我們在執法辦案中進一步規范了程序、豐富了措施、化解了辦案風險。
(1)推行“審、聽、說”三步走的說理程序。“審”,就是全面掌握事實證據、深刻理解法律規定,審查處理決定所依據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處理決定是否合法。“聽”,就是針對審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偵查人員了解情況,耐心傾聽訴訟參與人的意見和訴求,洞悉隱含在案件內外的種種矛盾,摸清弄透可能誘發矛盾的癥結。“說”,就是承辦人針對處理決定所依據的事實、證據和法律,從“法、理、情”三方面進行分析論證、解釋說明,進行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導。
(2)建立“溝通—普法—監督—救助”四位一體的配套措施。把加強溝通作為釋法說理的必要前提。健全群眾訴求表達機制,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要求接訪的公訴人首先認真耐心地聽其傾訴,轉而把握談話的主動權,對希望了解的情況進行詢問,向其傳達檢察機關的立場和觀點。把普法用法作為釋法說理的核心內容。對來訪的訴訟參與人公訴人要深入淺出地向其講解涉案法律知識,必要時出示相關規定予以解釋,使其明白自己的權益如何維護,最終使群眾理解法律的規定和檢察機關的決定。把依法監督作為釋法說理的必要手段。公訴工作承擔著偵查監督和審判監督職能,當事人不服公檢法任何一家的決定,都有可能找到檢察院尋求救濟。對于偵查、審判活動中的執法不當、違法違紀、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必須予以監督糾正,向訴訟參與人兌現維護公平正義的承諾。把實施救助作為釋法說理的有益補充。對因受犯罪侵害生活困難的當事人實施救助,盡自身的力量或協調有關部門予以解決,既體現人文關懷,又起到預防矛盾、化解矛盾的作用。
(3)建立矛盾預警機制,將釋法說理與風險化解相結合。結合辦案實際,對可能引發個人極端行為、群體性事件以及群訪、纏訪案件,按照《貴州省檢察機關公訴辦案風險評估預警工作實施辦法》迅速啟動公訴案件風險評估預警機制,從案前預警防范、案中處置化解、案后修復警示三個環節入手化解訴訟風險。一方面,在辦案過程中發現涉案人員有不穩定苗頭或案件有可能引發上訪的,及時向控申部門通報情況,共同做好風險的預警、化解工作。另一方面,對于存在較大信訪風險的案件,將釋法說理工作落實到案件審查、補充偵查、庭審等各個階段。
三、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推進,增強釋法說理成效
充分利用處于刑事訴訟中心環節、與各刑事訴訟主體交流頻繁的有利條件,多方協調溝通,發揮其他訴訟環節和其他訴訟主體的職能作用,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釋放說理網絡,形成化解矛盾糾紛的合力。
(1)自覺接受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監督,以公開贏公信。首先,把釋法說理與人民監督員制度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對由人民監督員監督評議的“七種情形”案件,邀請其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參與說理,對社會影響較大或當事人反映強烈的案件也嘗試引入人民監督員、人大代表參與說理,緩解執法機關和案件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消除社會對公訴工作可能產生的偏見。其次,對于重大信訪案件公開通報,由檢察機關邀請人民監督員和有關部門派員參加,通報案件的基本情況,并將處理結論告知有關各方,征求反饋意見。第三,辦案公開聽證。由人民監督員、人大代表組成聽證評議團,辦案檢察官介紹案件經過、當事人態度等有關情況,提出個人看法,請評議團提出意見,最后由本院檢委會作出決定。
(2)暢通與公安、法院的會商通道,力求協調一致。為充分利用司法資源,增強釋法說理實效,在堅持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的基礎上,公訴部門加大了與公安、法院之間的溝通協調力度,力求協調一致,共同應對,不互相推諉,不“踢皮球”。對于擬做不起訴決定、建議移送單位撤回起訴的案件,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的方式,與偵查人員共同審查事實證據,分析論證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形成一致意見后,統一口徑,共同答復訴訟參與人。對于擬撤回起訴、與法院分歧較大等疑難復雜案件,通過列席審委會等方式,與審判人員一起分析案情,研究事實認定、法律適(下轉第263頁)(上接第260頁)用等問題,對能夠形成共識的問題以相同的口徑答復訴訟參與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釋法說理的合力。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除了到政法部門繼續申訴外,還通常會到人大、政法委、信訪局、上級檢察機關等相關部門申訴上訪。為取得理解和支持,有效息訴罷訪,對于當事人多頭信訪的案件,在向當事人說明處理決定及其理由的同時,向相關部門說明處理決定的根據和理由,共同應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4)通過律師向當事人釋法說理,增強說理效果。在司法實踐中,部分當事人不了解法律的具體規定,不明白司法程序,往往對辦案人員產生抵觸心理,給公訴釋法說理帶來難度。對此,我省公訴部門拓寬思路,借助律師具有法律專業知識、易于溝通及當事人對律師信任度較高的特點,通過代理律師向當事人進行解釋、說理。對于聘請了代理律師的當事人,在向當事人進行口頭、書面說理的同時,約請其代理律師面談,將不起訴、不抗訴等處理決定的理由向代理律師詳細說明,請代理律師向當事人分析、解釋,確保做到案結事了。
(5)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贏得理解支持。為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我省三級公訴部門經常到發案單位、學校講授法制課,并多次參與電視節目、舉辦法律宣傳周,開展以案釋法活動,不僅起到了很好的警示、預防效果,贏得了各方的理解、支持,也拉近了檢察機關同社會民眾的距離,提升了執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