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金星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全國各地的網吧數量呈爆發勢增長,網吧的管理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一些網吧對未成年人大開綠燈,造成由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在近幾年大幅度上漲。本文以恩施市人民檢察院近年來辦理的網吧誘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入手,分析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特地,并試著提出應對的對策及建議。
一、網吧誘發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四個特點
2013年以來,恩施市人民檢察院共辦理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4件70人。經深入調查分析,筆者發現該類案件呈現四個顯著特點需引起重視。
一是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漲趨勢明顯。2013年,恩施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未成年人案件49件60人,其中由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件8人,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13%;2014年,恩施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未成年人案件131件252人,其中由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1件45人,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17%;2015年上半年,恩施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未成年人案件38件50人,其中由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件17人,占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34%,上漲趨勢明顯。
二是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類型較為固定。一是盜竊案件比例大,占90%以上。一方面,未成年人因為缺乏經濟來源,無錢上網之后往往會選擇“就地取材”,偷盜其他上網人員的手機或少量現金。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李某某與堂哥長期沉溺于網吧,因無錢上網便趁通宵上網人員打盹之機,竊走他人手機或??吭诰W吧周邊的摩托車;另一方面,網吧由于人流量大且管理不善,未成年人偷盜往往容易得手。如未成年嫌疑人王某某與他人選定網吧為盜竊作案地點,先后在恩施城區兩個網吧內,趁通宵上網人員打盹之機,竊走他人手機。二是容易引發故意傷害案件。網絡的匿名性以及未成年人易沖動的性格特點,使得未成年人容易因為聊天時的言語不當引發矛盾,并將網絡上的沖突發展為實際的爭斗。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張某某與程某某在網上聊天時發生口角,隨即張某某便前去程某某所在網吧找其“討說法”,雙方互不相讓,張某某持水果刀將程某某刺成輕傷。
三是網吧誘發的未成年人犯罪多為共同犯罪。一是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因素容易使其走向群體性犯罪。未成年人心理發育尚不成熟,易急躁、沖動,好感情用事,并且具有強烈的求同歸屬感,這些個體特點容易使未成年人走向群體性犯罪道路。長期在網吧上網的未成年人,無錢上網時會邀約在網吧結交的朋友一起作案,本無犯意的其他未成年人因講哥們兒義氣或逞一時之勇,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如未成年人李某某在網吧上網時認識姚某某等二人,三人經常邀約一起上網,當無力支付上網費用時,便一起商量作案計劃,后三人在恩施城區及附近鄉鎮多次共同盜竊作案。二是網吧內人員集聚,同齡群體易交叉感染。長期在網吧上網的未成年人多為社會閑散人員,他們在作案之后無所事事,仍會選擇在網吧繼續上網消磨時間。網吧內其他未成年人與其交往后,容易受到影響,加速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形成和惡化。
四是涉案未成年人群體特征明顯。一是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村家庭因經濟原因以及家長對教育重視度不夠,許多未成年人過早中斷學業。這些無固定工作,混跡于社會的閑散未成年人往往成為網吧???。同時,由于偏遠村鎮網吧缺乏監管,也為未成年人進入網吧提供了條件。二是留守家庭子女占比重大。留守家庭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及管教,享有高度“自主權”,易因缺乏自我約束而長期混跡于網吧,容易誘發犯罪。
二、網吧誘發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一是學校、家庭教育監管缺位。一是校方疏于管理。學校尤其是職業技術類學校,管理相對松散,除開正常上課時間,其余時間均屬學生自由支配,為學生在網吧上網提供了條件。并且,如果在校未成年學生在校期間偷跑出去上網,學校對此并無有效的防范措施。二是家庭教育理念存在誤區。一方面,部分家長認為未成年學生在校讀書,習慣于將教育的責任全部交給學校,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另一方面,家長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簡單粗暴地以“堵”的方式禁止孩子接觸網絡,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二是對網吧管理乏力導致“黑網吧”有機可乘。一些“黑網吧”經營者為了賺取最大利潤,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管理條例》等限制未成年人上網的有關規定視而不見。如對于進網吧消費的人并不認真核實身份,存在“認證不認人”的情況,甚至為未成年人提供身份證號碼方便其上網。另外,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漏洞也為“黑網吧”提供了可乘之機。文體局作為主管部門,對網吧的日常監管不夠,并且未對網吧是否通宵營業進行檢查,導致未成年人進入網吧成為常態,網吧通宵營業成為模式。
三是未成年人的不成熟性以及法律意識淡薄。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接觸到網絡中暴力、色情內容后,更容易產生犯罪沖動。并且,這些涉案未成年人往往法律意識淡薄,直到被司法機關追究責任時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
三、如何做好預防工作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一是強化行政干預,加強對網吧的管理。文體局作為主管部門,應該轉變以往的網吧監管方式,變“間歇式”抽查為日常監管,凈化青少年上網環境。另一方面,文體局還可定期組織網吧經營者學習《互聯網上網服務管理條例》,增強他們依法經營的意識。
二是突出家庭與學校責任。家庭應承擔起教育孩子安全上網的首要職責,合理控制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和方式,引導和幫助孩子正確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學校則應加強對未成年人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的教育,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并開展普法課堂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識。
三是強化普法宣傳教育。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有針對性的普法教育,為未成年人講解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法律條例,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