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木

80年前,8.6萬中央紅軍渡過于都河,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盛名,鑄就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地位。
長征精神成為于都兒女新時期汲取前行動力的源泉。今天的于都,正以長征精神奔跑在改革振興路上,努力謀劃發展新篇章。
紅色于都:長征品牌響徹全國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出發而建立的專題性紀念館,始建于1986年,并于2004年新建搬遷至于都縣城東門渡口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東側。紀念館陳列采用文字、圖表、照片、沙盤、油畫、實物、模型及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展現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集結于都,開始長征的歷史。
近年來,于都縣把“長征”品牌作為優勢資源進行保護開發,先后建設了長征大橋、長征公園、紅軍大橋、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長征出發地陳列館、中央紅軍出發紀念館、中央紅軍長征人物園等建筑設施,并將毛澤東故居、革命烈士紀念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蘇區中央后方保管處等47處重要的革命遺址修葺一新。
于都在貢江鎮新地村、水南村規劃土地610畝,投資3億元人民幣建設“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區”。2012年,中央紅軍出發地紀念館被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命名為第二批國建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并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
于都河畔:奏響“發展升級”新樂章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等8.6萬人,分別從八大渡口渡過于都河,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今日,烈士鮮血浸染過的地方,于都河畔,一座新城從荒嶺灘涂夢幻般升起,鱗次櫛比的高樓展示著現代氣息,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潮流涌動。十里渡江大道,十里綠草鮮花。
在當年紅軍渡河的東門渡口南岸,11.2平方公里的貢江新區建設正在火熱推進,使之成為于都縣中央商務、總部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配套、紅色文化體驗、綠色生態居住區,向大城市邁進。
長征渡口:建起“小康提速”大橋
1934年10月,紅軍集結于都準備長征。當時于都河600多米寬,水流湍急,大部隊要過河只有用船或架設浮橋。為保證紅軍順利渡河,匯集了800多條大小船只,在8個主要渡口上架起了5座浮橋。
當年的渡口和浮橋已不在,替代的是渡江大橋、長征大橋、紅軍大橋等一座座大橋。大橋無聲地向人們講述著“長征第一渡”的光陰故事,見證著于都河畔振興發展的浪潮。
“長征精神”在這里生根開花,每一項改革之舉都能看到“長征精神”在閃光。正在建設中的工業新區—上歐工業小區,機器轟鳴,起重機、運輸車、挖掘機、推土機來來往往,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兩年來,于都2萬余戶農戶告別了危舊土坯房,25萬農村人口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近20萬戶農戶完成低電壓改造……如今,長征的號角依然激蕩在耳,8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已化作永恒的精神動力,不斷激勵這里的人們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