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木



臨沂鐘靈毓秀,地靈人杰,素有“魯南古城秀,瑯琊名士多”之美譽。春秋時期思想家曾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況、東漢時期珠算發明家劉洪、三國時期諸葛亮、東晉書圣王羲之、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清代民族英雄左寶貴等,都出生或生活在這里。
臨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劉少奇、陳毅、羅榮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經在這里戰斗過。當時沂蒙山根據地人口420萬人,有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0多萬人擁軍支前,可以說是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有10萬多革命烈士在這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涌現出聞名全國的“抗日楷模村”淵子崖,還有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典型。
臨沂過去一度經濟發展緩慢,到改革開放前,全地區13個縣市中仍有7個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如今的臨沂,橫跨沂河的多條大橋氣勢宏偉,濱河大道有如一個花草繁茂的大廣場,已然成為一個干凈、漂亮的現代化海濱城市。
臨沂農村村民生活的新變化同樣讓人欣喜。
“從沒想到我這七十多歲的老頭兒,還能住上這樣好的房子,生活比城里人過得還舒服。”村里的王大爺笑得合不攏嘴。王大爺是沂南縣蒲汪鎮某村的村民。前幾年,這個村子還是成排破舊的小瓦房。新農村建設的這一惠民政策實施以后,這個村開始籌劃建設新社區。新社區基礎設施完善,獨家獨棟的住宅樓也成為一大特色。
村民張阿姨出門坐上公交車直奔縣城,在縣城里轉了一圈,提著大包小包順路坐上公交車,一票開到家門口,非常方便。她說,“要是放在以前,去縣城很不方便,更別說是買這么多的東西了。現在好了,國家政策好了,老百姓享受的實惠也多了。”
新農村建設改變了村民的住宅,也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先前“村村通”建設已經讓村民走南闖北不犯愁,這次新農村建設在之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公交車變得更寬敞,站點和班次也增加了。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下,村民住進沿街樓房,公交車直接開到家門口,出行變得很方便。
當年的貧困城縣,如今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排到山東省的第六位。
國家在變化,老區也在變化。近年來,臨沂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迅猛,臨沂人正內強外拓、發力趕超,加快建設“大美新”臨沂,努力創造老區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