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
未來學諸定律

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被科幻迷廣為傳誦,但他在1974年創造的“未來學三定律”卻鮮為人知,這個三定律規定了科幻預言的方法,具體如下:
1.正在發生的事情仍將繼續發生;
2.對顯而易見的事物需慎重對待,因為沒有幾個人會注意到它;
3.考慮后果。
科幻作家在考慮新科技造成的后果時,不僅要看到第一層影響,還要看到第二層乃至第三層影響。比如說,誰都有可能預言汽車的發明,但只有科幻作家會預言交通堵塞;誰都有可能預言飛機的發明,但只有科幻作家會預言到劫機、里程積分和時差病。
這種對科技第二層和第三層后果的預測,可以一直追溯到科幻文學的開端——1818年問世的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從科學角度探討了合成生命的概念: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博士研究人類死亡之后的化學分解和腐敗,然后逆轉這一過程,就可以讓無生命的物質活起來。瑪麗·雪萊筆下的這個故事和隨后的很多其他科幻作品一樣是一個警世故事,它提出了一些深刻的問題:究竟誰有權利創造生命?創造者對他們的造物和對社會負有什么樣的責任?想一想,瑪麗·雪萊是在將近兩百年前提出了這些問題,要等到四十一年后達爾文才會發表《物種起源》,一百三十五年后克里克和沃森才發現DNA的結構。難怪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閱讀科幻小說是預防未來沖擊的良藥。
曾被《展望》雜志列為英國頂尖的100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的未來學家齊亞烏丁·薩達爾提出過四條未來學定律:

未來學第一定律:未來學是詭異的。
未來學之所以詭異,首先因為它要處理的問題是詭異的、復雜的;其次,它是開放無定論的、邊界模糊的;第三,它不僅僅是多學科、跨學科的,而且可以說是無學科的,并且不以此為恥。它有意識地拒絕一個學科應有的地位和狀態,而始終處于非常系統性的、批評性探究的模式。
未來學第二定律:未來學是瘋狂的。它具有互相保障的多樣性。
未來學第三定律:未來學是懷疑性的。它對于用一維的簡單化解決方案去應對未來問題的所有思路均持懷疑態度。
未來學第四定律:未來學是沒有未來的。既然我們并不擁有關于未來的真正知識,那么,所有未來學探究所發生的影響,只能于當下進行評價。
1982?年,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曾預言信息社會將取代工業社會,這本書銷售了900萬冊,預言也變成了現實。如今,他的新書《定見》傳授了用常識預測的“絕招”。所謂“定見”,是一種可以推進創造性思維的心態。在這本書中,奈斯比特整理出自己多年的趨勢觀察經驗,告訴讀者如何建立十一個“定見”,如何將這十一個定見運用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斷與預測未來趨勢等方面。
奈氏“定見”如下:

1.變化中大部分事物都有章可循;2.未來隱藏于現實之中;3.要關注統計數據;4.盡情想象,錯又何妨;5.未來不過是一幅拼圖;6.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時代;7.要變革,先讓人們看到好處;8.改變是需要時間的;9.成功靠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利用機會;10.舊的不去,新的不來;11.科技始終來源于人性。
通過科幻設計未來

以“技術奇點”論聞名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認為,我們之所以不擅長展望未來,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的思維遺傳自祖先的線性思維模式——在草原游蕩偶然撞上一只羚羊,估算著儲備的食物還能撐多久——但是由于摩爾定律的作用,人類正面臨指數增長的變化,線性思維已經捉襟見肘,我們無法從過去一段時間的變化速度來推測近未來會發生什么。
好在人類發展出了兩種有力的工具來預測未來。講故事和科學看似平常,但是二者結合起來卻潛力無窮?!犊苹眯≌f原型研究:通過科幻小說設計未來》一書描述了利用科幻小說的共同要素去推想、檢驗新技術潛在后果的方法。正如故事是人類經驗的映照一樣,科幻小說的原型用小說去探索新技術的潛在影響。研究者使用基于科學事實的科幻去創造科幻原型,探討科技對人、對文化、對道德以及對法律的影響。企業使用這些原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既是用作探討這些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的手段,也作為一種內部溝通的媒介,以便使理念觸及更廣泛的受眾??苹迷褪潜绒k公室備忘錄或產品說明書有趣得多的溝通工具。它還能表現出科技當中的人的體驗,這可是備忘錄或說明書很難做到的。

科幻描繪未來,科學家把它變成現實。這種事在一個又一個領域一再發生,部分原因在于科幻作家可以比科學家更加暢所欲言??苹米骷也皇鼙C軈f議的限制,而很多為企業和政府工作的科學家則被這樣的限制所約束。因此,科幻作家是率先指出核電站的潛在風險的人(萊斯特·德爾·雷伊創作于1948年的短篇《神經》);也是他們開始公開揭露核武器的實際影響(朱迪斯·梅麗爾創作于1948年的短篇故事《僅僅是位母親》中提到了輻射對基因的損害)??苹镁褪强茖W界的維基解密,它讓公眾了解前沿研究的真正意義。
科幻作家承擔這項工作也是有根據的。很多科幻作家都是科學家,比如格里高利·本福德、大衛·布林;還有很多人在科學領域獲得了高等學位,比如喬·霍爾德曼;還有些人有科技新聞背景。近年來的科幻小說涉及了全球氣候變化管理(如金·史丹利·羅賓遜的《雨水的四十個跡象》系列)、生物恐怖主義(如保羅·巴奇加盧皮的《發條女孩》)等熱點問題。雖然誰也無法想象有人請喬治·盧卡斯為太空計劃做顧問,但在傳統媒介發表過作品的科幻作家卻的確經常受政府機構之邀做顧問,比如一個名叫SIGMA的科幻作家團體經常為美國國土安全部提供技術問題方面的咨詢,斯蒂芬·巴克斯特、亞倫·斯蒂爾經常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供未來宇宙飛船設計的咨詢意見。

科幻小說中采用的把單一技術跟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結合考察的方法,最終也形成了一種未來學方法,稱為scenario,即劇本法、腳本法或情景規劃法。
蘭德公司的著名學者赫爾曼·卡恩對世界經濟進行預測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未來場景法,同時輔以趨勢外推法和類推法。所謂未來場景法,就是用豐富的想象力,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場景進行設想,并分析可能形成這種場景的各種因素。當然這種設想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他對經濟不是孤立地進行研究,而是從歷史的角度,聯系各國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綜合分析。
法國學者皮格尼奧說過,未來研究的公式是“現在—未來—現在”。也就是說,從現在出發,揭示當前各種現象的內在聯系和發生原因,確定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而預測將會發生什么情況和如何發生;然后,再回到對現在的關注,決定現在應采取的各種措施,以應付、選擇、影響和控制未來的發展。

有人正在把科幻原型推進為更為嚴密的方法。其結果便是,科學和科幻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如今,每一天都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發現、技術進步或者一直被視為幻想的發明出現。創造出純粹的未來想象圖景,推演出極速變化的新技術的潛在影響,這種能力已經不再僅限于小說家——要想創造出可能的未來,這將成為一項關鍵能力。
曾有人利用科幻小說構筑的未來場景阻止了美國政府對于胚胎干細胞的研究。內閣成員杰·萊夫科維茨給當時的布什總統念了一段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一書中描寫人類在孵化場中出生和培育的文字,按照萊夫科維茨的說法,布什“被嚇到了”。而當他念完這段的時候,布什直接回應道:“我們就站在懸崖邊,一旦跌入深谷,就沒有回頭的余地了。我們應當慢慢來?!?/p>
理解科技進步的坐標
現在的科技新聞欄目中充斥著這樣的題目:《盜夢成真:美科學家為小鼠植入虛假記憶》《這不是科幻:你的汽車將被黑客入侵》《沒錯,牽引光束成為現實》《科幻大殺器成現實?美國激光炮已升空測試》《破譯大腦工作密碼?<黑客帝國>將成為現實》……


1903年,還叫周樹人的魯迅就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指出,科學讀物常常使讀者厭倦,唯有科幻故事,才讓人興奮和喜歡閱讀。因此,科幻可以讓中國人在快樂的狀態下接受科學。而一百年后,受眾仍在借助科幻來理解各種媒體中出現的高科技。
包括科學家在內,很多人在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科學爭議時,往往會受到科幻小說表述的影響??苹眯≌f的一種潛在作用是,為“科學以及揭示的真理”提供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并使其廣為人知。在通過科幻普及科學方面,凡爾納是一個典范。在科學方面,凡爾納基本上是自學成才,而所有自學成才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總是急切地想把新學到的知識與別人分享。雨果·根斯巴克繼承了凡爾納的衣缽。他在《驚異故事》創刊號的編輯按語中宣稱:“這些驚異故事……為讀者提供別處得不到的知識,而且是使讀者以一種相當愜意的方式受益,因為我們最好的科幻小說作家有將知識甚至靈感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讀者的竅門,絲毫不讓讀者有被教導的感覺?!?/p>
隨著影視的普及,科幻也成為科學普及與傳播的有效媒介。一些科技概念借助科幻的形式可以傳遞給更廣的受眾,達到更高的探討熱度。比如,《侏羅紀公園》上映后,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對基因工程技術和克隆技術的討論;《黑客帝國》激發起公眾對虛擬現實、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探討;《星際穿越》促進了公眾對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興趣。在科幻片《10.5級大地震》播出之后,美國加州地理調查學會網站的訪問量翻了一番。由此可見,即使科幻影視節目有瑕疵,依然能引起公眾對科學本身的興趣。有科學家提出,在影視中塑造科學家的正面形象并傳達正確的科學知識,將有助于引導青少年投身科學研究。近幾年,美國科技界更加重視與影視界的合作,從而擴展影視科普的社會效用。美國國家科學院甚至啟動了“科學與娛樂交流”項目,在科學界和影視娛樂界之間展開跨界合作。
普通公眾可以將科幻作為一個應對未來的有效對策??苹米髌肥刮覀兺ㄟ^想象,提前適應現實世界中的變化,因為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變化有時異常劇烈,令人措手不及,所以看科幻其實相當于一種思維試驗。讀過科幻小說、看過科幻電影之后,我們就不會對新科技帶來的變化感到那么大驚小怪了。

但科幻畢竟不是科普。喜歡中國當代科幻文學的法國人西里爾·杜布樂依在碩士論文《中國21世紀科幻文學簡介》中研究了王晉康、劉慈欣和鄭軍三位科幻作家在2000年至2010年間出版的作品。西里爾發現,教育屬性是中國科幻文學的特點之一。這些作品都是硬科幻,里面大部分科學是真的科學,而不是幻想的科學,其優點是讀者可以順便學到科學,但缺點則是缺少豐富的想象力和對復雜未來的推測。
20世紀50年代,移居美國的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曾與迪士尼合作,拍攝了《征服太空》等科幻片;他還與著名太空美術畫家切斯利·邦尼斯泰爾合作,為《科利爾》雜志撰寫圖文并茂的文章,宣傳未來的火星探索。這種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讓航天技術更容易被外行的讀者理解和接受,也通過選民影響了美國的航天政策。這堪稱是通過科幻普及科學,并達到科幻與科技良性互動的典范。
但隨著科技發展的步伐加快,技術的負面效應日益凸顯。反映在科幻領域中,就是對未來世界的負面看法日益增多。學者江曉原曾提出“科幻的三重境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科幻創作中反思科學技術的思潮為何一枝獨秀,并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江曉原認為,科幻的第一重境界是科學。有人喜歡將科幻分成“硬”和“軟”,那種有較多科學技術細節和較多當下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依據的作品,被稱為“硬”;而幻想成分越大、技術細節越少,通常就越被稱為“軟”。通常越是傾向于唯科學主義立場的人,就越欣賞“硬”。第一重境界的極致,是預言了某些具體的科學進展或成就。這與先前將科幻視為科普一部分的觀念也是相通的。
科幻的第二重境界是文學。追求的目標是要讓科幻小說廁身于文學之林,得到文學界的承認。這種追求在中國作者中也非常強烈。在一些關于科幻的老生常談中,也一直想當然地將科幻的這第二重境界當作創作中的最高境界,卻不知它其實并不值得科幻作品去汲汲追求。

科幻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是哲學。是對未來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無限發展和應用進行深刻思考。科幻作品的故事情節能夠構成虛擬語境,由此引發不同尋常的新思考?;孟胱髌纺軌蜃屇承┘傧氲墓适鲁闪?,這些故事框架就提供了一個虛擬的思考空間(這方面,小說往往能做得比電影更好)。因為有許多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語境中是不會被思考的,或者是無法展開思考的。
然而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科幻作品在另一方面的貢獻更為獨特,是其他各種作品通常無法提供的。這就是對技術濫用的深切擔憂。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至少可以理解為對科學技術的一種人文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科幻作品無疑是當代科學文化傳播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現在看來,至少在文學藝術領域中,似乎只有科幻在一力承擔著這方面的社會責任。
“20世紀30年代、40年代以及50年代的作品都很有科學‘抱負’。人們以為未來不論如何都會比當下更美好,但現在他們不這樣想了。”美國科幻暢銷書“火星”三部曲的作者金·斯坦利·羅賓森說。但也有人認為,對科幻的未來樂觀還是悲觀,常常取決于作者是否對未來抱有希望,“至少可以選擇善待世界。”
【責任編輯:楊?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