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治
摘 要:新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刑事和解的效率,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進程,然而其在適用范圍、主體和時限的規定、配套機制以及監督機制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引起有關立法機關的高度重視,調動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力量來爭取刑事和解制度的不斷完善發展。
關鍵詞:新刑事訴訟法;刑事和解制度
一、引言
“刑事和解”指的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案件被害當事人以及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方式達成諒解以后,國家有關機關不再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責任,或對其從輕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方式。刑事和解的充分利用,能夠保障當事人雙方的權益,促進社會關系修復,維護社會秩序。
二、新刑事訴訟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不足
1.適用范圍有限
在新刑事訴訟法中,一方面民間糾紛的范圍很模糊,這不僅不利于司法界定,也不利于當事人的準確把握,例如涉及到盜竊和詐騙的案件,在案發前當事人之間通常不存在任何糾紛,甚至是素不相識,因此在案發后如果他們私下進行和解,就可能處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范圍之外,然而如果將這些案件排除在外,又似乎存在違反立法的意圖,這就大大削弱了刑事和解的效用;另一方面新刑事訴訟法中的刑事和解制度并沒有納入對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的犯罪行為,例如危險駕駛罪,它既不能劃分為民間糾紛所引起的犯罪,又不屬于刑事訴訟法分則中第四、五章所規定的罪名,但它是立法者為預防道路犯罪而制定的,屬于輕型的交通肇事罪,其法定刑罰僅為拘役,然而依據舉重以明輕的法律原則,通常交通肇事罪都可以進行刑事和解,所以危險駕駛罪也不應排除在刑事和解制度外;此外,新刑事訴訟法中將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罰列為刑事和解的禁止條件,不利于當事人雙方權益的保障和社會關系的修復,因為案件當事人之間很可能達成諒解,進而通過和解使得被害人獲取一定的賠償撫慰,也促進犯罪者認罪懺悔。
2.主體和時限不明確
新刑事訴訟法僅以三個條文對刑事和解制度進行了概括規定,沒有明確具體的刑事和解主體和時限,不利于有關案件當事人依據法律行使權力并保護自身權益。具體而言,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刑事和解的主體參與者是當事人還是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又或者是近親屬,刑事和解的主持者是否僅限于公、檢、法機關,這些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很可能引起司法實踐過程中出現混亂現象,而且關于刑事和解的時限也沒有詳細規定,很可能在刑事和解過程中影響到公平效率,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
3.配套機制不健全
新刑事訴訟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配套機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對不同意刑事和解的被害當事人的權益保障機制,因此難以避免被害人受經濟威脅而被迫和解的現象出現,這就增加了社會上因貧富差距而引起的司法不平等現象,不利于穩定社會秩序。而且,公民作為納稅人,如果被害人無法獲取和解賠償,國家應該承擔一定的救助義務。然而,當前我國與刑事和解制度相配套的回訪制度以及國家補償制度缺失,因此完善刑事和制的配套機制任重而道遠。
4.監督機制不完善
從某種程度而言,刑事和解是以犧牲司法公正性為代價的,一旦刑事和解過程中相關的監督機制不完善,就很可能導致檢查機關任意擴大不起訴范圍、審判機關任意擴大自由裁量權以及偵查機關濫用職權等不良現象。然而,當前我國刑事和解制中的監督機制尚未建立,檢察監督缺位,且社會監督不健全,這很可能引起“同案不同罪”等司法不公現象,進而導致當事人產生“花錢買刑”的誤解,違背了立法的初衷。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優化措施建議
1.拓展適用范圍
在刑事和解制度中,關于“民間糾紛”應當予以廣泛定義,對于不是侵犯不特定的被害當事人的公權力犯罪,可以適當納入刑事和解范疇。同時,要適當地規定一下能夠達成和解的犯罪,例如由經濟糾紛引起的犯罪、激情犯罪以及交通安全犯罪等,當然對于很多抽象的危險犯,即使其具有侵害的不特定性或多數行為人的可能性,事實上其導致的刑事危害仍然具有特定性、明確性,因此可以通過刑事和解進行社會關系修復。此外,無論哪種類型的反正,其實只要加害人自愿認罪,并采取多種方式來彌補過錯以獲取被害人的諒解,最終都可以通過刑事和解進行從寬處理。
2.明確主體和時限
在刑事和解主體方面,因為刑事和解涉及到當事人雙方的權益,所以參與主體應包括雙方的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以及近親屬,而且刑事和解的在公、檢、法的主持下,也可以適當建立由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的或者是由律師參與的混合型調解模式,鼓勵人民陪審員以及當事人的律師參與刑事和解,一方面可以優化司法資源,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加快和解進程,提高刑事和解效率。
在刑事和解時限方面,應當將時限的截止點限定在宣判之前,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刑事訴訟各階段時限設置引起的司法混亂現象,因為刑事和解案件通常屬于輕型案件,審判期限短且流轉快,如果按照原訴訟階段的時限來禁止當事人提出刑事和解,有失妥當。因此,將時限設定在宣判前能夠充分發揮刑事和解功效,矯正犯罪行為,化解社會矛盾。
3.健全配套機制
一方面建立刑事和解的定期回訪制度,以便全面考察刑事和解中賠償金的履行情況、加害人的社會表現、社會公眾評價以及案件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等,從而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鑒依據;另一方面,建立刑事和解的國家補償制度,例如被害當事人受請而喪失行為能力或者是被害人思維而導致其家庭成員面臨經濟困境,國家應對被害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避免出現被害人受經濟威脅而被迫和解的現象,確保司法的公平、公眾性,同時也體現社會人文關懷。
4.完善監督機制
首先,強化對刑事和解全過程的監督,確保刑事和解的自愿性、公平性、合法性,尤其是對于不起訴的案件,要審查其不起訴的合理性,避免存在被迫和解情形,同時對于審判階段的形勢和解案件,需要對具體的量刑情況、裁判文書以及和解程序進行全面監督;其次,建立刑事和解的備案制度,確保有關的法律文書能夠及時報送有關檢查機關備案,以便對刑事和解中的違反情形予以糾正。此外,還需要廣泛調動社會、媒體輿論監督,確保刑事和解的公平、正義。
四、結語
總之,新刑事訴訟法對刑事和解制度的進一步規范,提升了被害人的訴訟地位,明確了司法審查內容,促進了刑事司法實踐發展,有利于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訴訟效率,然而沒有盡善盡美的法律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法律效率以及社會效益的充分大會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完善相關的制度體系、法律以及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陳雷.淺析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檢察機關適用刑事和解制度相關問題[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09:22+25.
[2]彭曉健.《刑事訴訟法》修改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淺析[J].法制與經濟,2014,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