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競業限制制度概念的歸納總結,對我國相關領域現行法律制度以及司法實踐進行分析提出探討的問題,即對超過法律規定期限的競業限制協議的效力、現行的競業限制期限是否合理以及影響競業限制期限的因素分析。最終通過對國外經驗以及我國現實對提出的探討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總結。
關鍵詞:競業限制;協議期限;經驗借鑒;法律探討
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商業活動中,商業秘密(或商業機密)對于一個企業公司而言至關重要,甚至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因此,用人單位通常會采用與掌握商業秘密的員工簽署競業限制協議來保護商業秘密。雖然我國《勞動合同法》構建了勞動者競業限制制度的基本框架,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立法不足,但是由于缺乏具體實施細則,使得競業限制制度仍有待完善。
一、競業限制的基本理論與法律基礎
1.競業限制制度的基本理論
伴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高端的勞動力市場也同樣競爭激烈,人才尤其是核心技術人才的爭奪也越來越激。近年來,接連發生的公司企業高級人才辭職跳槽到競爭對手的事件和訴訟、愈演愈烈的獵頭行為,使得“競業限制”頻繁的出現在公眾視野。
競業限制制度起源于公司管理制度中的董事、經理競業禁止制度,其旨在防止董事、經理等公司高層人員利用其特殊地位損害公司的利益。目前,大多數國家都建立起了相關的競業限制規定,明確規定董事、經理等高層管理人員的競業禁止業務。
競業限制所保護的主體即商業秘密,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且不為其他競爭者所掌握、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技術信息或者經營信息。由于商業秘密本身存在巨大的經濟價值,同時商業秘密具有特殊性即一旦公開或者被知悉便將遭受巨大損失。
競業限制,或者稱競業禁止,通常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勞動者在勞動合同履行期間和終止后一定期限內,出于保護本公司的商業秘密的目的,不得自營或為他人經營與本單位同類相競爭的業務。也就是為避免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被侵犯,員工依法定或約定,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或勞動關系結束后的一定時期內,不得到與本單位生產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且具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兼職或任職,也不得自己生產與原單位有競爭關系的同類產品或經營同類業務。在競業限制關系中,競業限制是有期限的,涉及商業秘密的競業限制一般是以商業秘密的存續期間為競業限制的時間,但是從理論上講,競業限制的期限越長對勞動者利益的損害越大。
2.競業限制制度的法律規定
我國的競業限制制度并不是單獨存在某一部門法中,而是分散在法律、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及地方政府規章之中。
(1)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22條規定保守商業秘密事項可以作為勞動合同的約定條款,第102條規定勞動者違反保密事項對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這些規定給競業限制的約定提供了法律依據以及初期理論依據。此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49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第3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20條第1款第6項分別規定了對董事和高管、合伙人、受委托或者聘用的個人和獨資企業的管理人員的競業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構建了競業限制制度的基本框架。第23條規定了用人單位的義務與勞動者的違約責任。第24條規定了競業限制制度的范圍、地域、期限等,特別明確規定了競業期限不超過2年。第90條規定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義務應承擔賠償責任。
(2)部門規章。勞動部《關于企業勞動者流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2條規定了用人單位可以同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競業限制的有關事項,不得超過3年,并給予勞動者一定的經濟補償。國家科委《關于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第8條規定企事業單位可以與有關行政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約定競業限制,該意見明確了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3年。
(3)地方立法。以勞動力市場較為完善的長三角地區為例,上海市的《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第15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密條款或者單獨簽訂保密協議。第16條規定競業限制的期限由勞動合同當事人約定,最長不得超過3年。
江蘇省的《江蘇省勞動合同條例》第16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密條款或者單獨簽訂保密協議。第17條規定競業限制的期限由當事人約定,最長不得超過三年。
(4)小結。通過對競業限制制度的基本理論進行歸納與總結以及對我國現行競業限制制度進行分析,我國的競業限制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構建。雖然目前該制度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新法與舊法對于競業期限存在沖突,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沖突,但是通過法理學可以解決這些沖突與問題。簡單說就是目前我國司法界大多對競業限制的協議期限以《勞動合同法》規定的不超過2年為法律依據。即便存在著種種問題,但是不能否定其在應對勞動者權利與保護商業利益方面的貢獻。
二、我國競業限制協議期限規定的不足
雖然我國競業限制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經構建,但是不得不說我國對競業限制的法律條款過于簡單與寬泛。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才與企業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企業秘密保護與人才流動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簡單寬泛的法律規定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的現實。通過對我國現行競業限制制度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我國現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對競業限制協議期限的規定有著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對于超過2年期限的競業限制協議的料理,相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對于超過2年期限的協議是全部無效,還是超過部分無效。因此明確超過2年期限的協議效力對實際司法操作有利。
其次,對于現行競業期限的合理性,有很多人提出質疑。《勞動合同法》自2007年頒布規定競業期限不得超過2年,其面對競爭激烈的商業活動是不夠的。
最后,對于一個合理有效可行的競業期限應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只有通過具體分析影響競業期限的主要因素,才能確定一個合理可行的期限。
三、試論競業限制期限問題的法律探討
1.超過2年期限的競業限制意義是否合法有效
我國現行競業限制制度規定對勞動者的競業限制協議期限不得超過2年。但通過調查和尋訪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競業限制協議期限超過2年甚至有15年,同時并行的部門規章以及地方立法對競業限制協議的期限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實踐中如果超過競業限制2年期限的協議是否有效,如果無效是全部協議無效還是超出的部分無效,現行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說明。
對于超過2年的競業限制的協議,有的學者認為超過2年的部分當然無效,原因是《勞動合同法》明文規定的期限為2年,因此超過2年的部分無效。同樣有的學者不同意超出2年的協議無效,他們認為雖然《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競業限制期限為2年,對于不同行業來說2年的規定過于死板,而且從合同法角度講只有違反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再是無效的,因此不能根據超過2年的期限就認定此種協議當然的無效。
綜上結合我國現實實際,對勞動者競業限制協議期限超過2年的,如果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可以按照雙方約定,如果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超過2年的協議超過的部分無效不否定其合理部分的效力,但本人認為2年的競業限制協議期限是不合理的,在下一部分進行探討。
2.現行競業限制的期限是否合理
我國當前的勞動法律對于競業限制期限的規定過于死板,沒有能夠考慮到行業類別、行業習慣等特殊情況。競業限制期限的長短要受到行業習慣、員工掌握商業秘密的程度與技術水平的高低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競業限制期限不能過短,否則對原企業不利;也不宜過長,否則會構成對勞動者權利的侵犯。
經營信息等于財富。尤其是那些技術信息、銷售網絡信息等,更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在勞動合同中與掌握“商業秘密”的人員約定“競業限制”條款,明確違約責任,把“競業限制”當作使員工“守口如瓶”的主要手段。一個合理期限的競業限制協議有利于保護勞動者權益,還有利于保護企業的商業權益,對于構建穩定的勞動市場秩序有利。
在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同時,也應當保障勞動者離職后的自由擇業權利,離職者競業限制的期限應當充分考慮到商業秘密可存續期限。一方面,筆者認為應當根據不同的行業性質和商業秘密的存續狀態具體來確定,不應單一概而論,打破部分行業統一確定為不超過2年期限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夠彌補我國競業限制制度過于寬泛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對于高新科技技術領域,技術和產品更新換代迅速,競業限制期限就應當適當的縮短。對于較為傳統的銷售等商業領域,由于其對商業企業內部秘密的依靠性更大,期限就應當適當的延長。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商業秘密進入公共領域現行法律也沒有給予規定。筆者認為一旦競業限制協議所明確的商業秘密被泄密(前提不是由于協議當事人的原因)或者進入公共領域,則不管協議里所確定的年限是否期滿,該協議就應自動終止,因為可保護利益的喪失使合同失去了繼續履行的必要性。
3.競業限制協議期限的影響因素
上面已經提及本人的觀點認為統一規定競業限制期限不超過2年是不合理的,那么在這一部分就探討如何分析或者歸納出一個合理的期限。時間限制是必不可少,但限制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因此在這里具體分析競業限制期限的影響因素,以便對競業期限提供一個可靠地參考依據。
筆者認為在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競業限制期限的時候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不同行業的商業秘密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持續時間的長短不同,可以從商業行業的習慣出發。例如食品飲品行業的秘密競爭優勢持續時間較長,風靡世界多年的可口可樂汽水,其配方一直被視為最高機密100多年至今,而高新技術領域的商業秘密競爭優勢持續時間則較短。
(2)應考慮到與應保護的商業利益的大小相適應。根據商業秘密對商業利益影響程度,將商業秘密分級,根據不同級別的秘密劃定不同的期限。
(3)考慮與離職者的原職位的高低成正比。根據員工的原職位的高低涉及到接觸秘密的等級不同,競業限制協議期限也應不同。從常理分析,員工職位越高接觸到的商業秘密的級別越高,因此相應的期限越長。
(4)國家在平衡用人單位商業秘密權與勞動者自主擇業權時的價值傾向。這體現了一國的政策態度,不同法律法規政治政策要適應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對競業限制制度的歸納,將我國現行有關競業限制制度的法律規范進行總結,對比國外發達國家的競業限制制度,找出我國現行的競業限制協議期限的不足。筆者認為為在考慮一個合理的競業限制協議期限的時候在顧及上文所提到的因素的同時,可以進商業秘密進行分類對不同類別的商業秘密設置不同的期限限制。最終需求一套較為合理可行的方案,以便在保護企業合法利益的同時,可以顧及勞動者的生存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人才市場的合理合法流動,維護勞動力市場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河南日報》2003年6月5日《如何保護商業秘密?》,http://www.southcn.com/law/fzzt/symm/jbcsjs/200306060203.htm,2011年11月24日.
[2]李迎春:《職場護身符——勞動合同》[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張銳:《勞動合同法競業限制條款的若干法律問題探討》[J],載《經濟與法》,2009年第12期.
[4]欒婧:《競業限制中的利益平衡問題初探》[J],載《法制與社會》,2010年第3期.
[5]田春苗:《勞動合同法中競業限制規定的缺陷及其完善》[N],載《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26卷第123期.
[6]漆龍強:《勞動者競業限制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7]項艷:《競業禁止:一種人才流動中保護商業秘密的方法》[J],載《法學天地》,1997年第2期.
[8]《可口可樂歷史及記事年表》,食品商務網,http://www.21food.cn/html/news/13/132533.htm,2011年11月25日.
[9]項艷:《競業禁止:一種人才流動中保護商業秘密的方法》[J],載《法學天地》,1997年第2期.
[10]田春苗:《“勞動合同法”中競業限制規定的缺陷及其完善》,載《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26卷.
[11]漆龍強:《勞動者競業限制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12]李國光:《勞動合同法條文釋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簡介:
劉然(1991.1~),男,漢族,北京豐臺人,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檢察院公訴一處助理檢察員,刑法及刑事訴訟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