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聞
2015年10月8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期)成功上線運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為境內外金融機構人民幣跨境和離岸業務提供資金清算、結算服務,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自2009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正式啟動后,我國邁出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至今6年多的時間里,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進展順利,無論是貿易結算還是直接投資規模均取得爆發式增長,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89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使用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和投資的貨幣,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累計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1~8月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7.99萬億元,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上線則再次預示人民幣國際化提速,人民幣跨境清算的高速公路開啟。
現行的人民幣跨境清算模式主要包括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人民銀行2012年決定開發獨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 ),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幣跨境清算的效率,滿足各主要時區的業務需要,保證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的安全、穩定。但缺乏跨境支付系統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無疑是如鯁在喉,已經起步的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因此受到影響。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使用發展較快,隨著人民幣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人民幣跨境收支占本外幣跨境收支的比重不斷上升。在全面改革的進程中,我國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需求將進一步上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提速,而現有人民幣支付渠道的跨境銜接功能已難以滿足跨境人民幣業務規模擴大,人民幣跨境支付需求的迅速增長。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上線解決了這一問題,人民幣國際化之路實現了與世界接軌。
貨幣是國家主權的象征,貨幣國際化是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國際貿易地位、國際金融競爭力以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影響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重要標志。在當前和平發展與全面改革的布局中,如何讓全世界看見中國的新姿態,用人民幣說話是最好的選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壯大,GDP躍居全球第二位,綜合國力不斷攀升,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區域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在“一帶一路”、亞投行、金磚銀行等國家戰略的支撐下,中國已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多極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人民幣國際化已有堅實的物質基礎。雖然,國際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和美聯儲加息時點的不確定性對中國金融改革的整體格局造成了一定影響,以美國為主導的TPP協定更是有意或無意地將中國作為針對目標,一場中國崛起力量與老牌全球霸主的博弈再次顯形。如果人民幣作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支付貨幣和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的排名能夠百尺桿頭更進一步,那么中國將會更有力量應對挑戰,而人民幣將會更有影響力,真正實現“大且強”的發展目標。
人民幣國際化“三步走”進程提速:第一是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和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使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第二是全面推進國際資本的雙向流動,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完全可兌換,使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第三是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推進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市場化,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周邊化——亞洲化——國際化”和“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的進程在提速。人民幣國際化除了能夠為中國帶來適度的國際鑄幣稅收入、促進對外貿易和投資、改善當前人民銀行在貨幣政策制定與國際收支調節方面的被動局勢等,更能夠讓全世界從全新的角度認識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不可偏移、不會偏移、不被偏移的果敢決心與意志,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責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