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理
擁抱移動醫療
◎ 艾 理
移動醫療,簡單來說就是依托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智能設備的醫療服務,是目前大數據時代的一個新興的健康、醫療服務形式。
今年1月28日發布的《2014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我國移動醫療APP發展迅速,現階段已有兩千多款。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達30.1億元,比2013年增長26.8%。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125.3億元。
目前,市場上流行的移動醫療應用模式有:
1.線上預約看病,線下問診開藥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
例如好大夫在線,患者可在網站上根據病情、專家、科室預約醫生,預約范圍遍及海內外。
2.移動醫療APP,有關健康、醫療信息的微博、微信公眾號
如“春雨掌上醫生”APP。它是專業的手機醫生問答軟件,通過專家收費問診,藥店搜索、比價等功能向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生、藥企信息,讓患者能在眾多的醫療資源中“優中選優”。
3.可穿戴健康設備
這一類設備的代表是監視健康、疾病動態的智能手環,治療頸椎的頸環等。例如Apple Watch。最近才在美國上市的Apple Watch內置了“活動”與“體能訓練”兩個軟件。“活動”軟件用來統計用戶一天的活動、運動、站立的時間,并各自以紅、藍、綠三種圓圈來進行統計;“體能訓練”軟件則可以設定訓練目標,如時間、距離與卡路里等。
4.遠程醫療
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中的社交媒體應用平臺,遠程醫療可令患者在家進行異地問診,達成優勢醫療、健康資源的互補。
如景聯科技制定的遠程醫療服務方案。它以用戶為中心,提供遠程問診線上平臺,為患者提供“上門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家庭病床服務”“慢病隨訪”“移動診療工作站”等服務,可全方位地讓用戶在家中享受問診和健康管理。
5.健康大數據云端
這個云端包括所有醫生的職業數據和病人的健康數據,更包括所有人的醫保狀態。它的數據經過嚴格加密,但可由本人隨時調取。目前,這項技術仍處于建設階段,但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例如國家正在籌劃建立的“公民個人健康檔案”。
它是公民個人檔案信息的一部分,未來可實現全國聯網,以方便公民隨時調取查詢,也可由專業醫師進行更新。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后,公民就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健康信息。
早晨,公司職員王女士從家中的床上醒來,她的智能移動健康設備提醒:“今天是主人例行健康體檢的日子……”
接著,在移動設備的幫助下,王女士選擇了一家綜合醫院的體檢中心。
體檢結果顯示,王女士需要針對某個身體部位進行進一步檢查。
這時,移動設備根據社會機構發布的醫療大數據提醒——A醫院的設備較為先進,而B醫院的某醫生對某項疾病有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建議女士在A醫院進行深度檢查后前往B醫院治療。
在王女士選定A醫院后,A醫院的大數據云端與王女士的移動醫療設備進行了信息交換——不僅發來A醫院的導診地圖,還提醒王女士需要注意的事項。
檢查完畢,王女士前往B醫院診斷、治療。領到處方單子后,王女士將之掃描進移動醫療設備,設備立即制定了“康復日程”,每日需要日服、夜服的藥品以及劑量一清二楚。
移動醫療設備不僅設置了“服藥鬧鐘”,還用每日的情景模式和“康復日程”來顯示王女士的治療進度。
另外,根據醫生的處方和治療建議,王女士使用移動醫療設備和家中的生活云端進行了對接,生活云端在讀取移動醫療的信息后,為王女士制定了運動、飲食和休息的修養方案。
遵照方案修養一段時間后,王女士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她還表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她已經離不開移動醫療設備了。
每天清晨,智能手環的震動都會將我從睡眠中喚醒,它除了記錄每天的運動情況,還可以監測睡眠質量。如果發生低血糖昏迷,它還會在第一時間通知我的家人,并發出定位信息
通知我的醫生。
(一)早餐數據化
昨天,根據營養師通過手機APP給我“量身”推薦的食譜,老媽給我準備了豐盛的營養餐。
過去,餐前總要扎手指測個血糖,自從用上了動態血糖儀(CGM),就省去了每天扎手指的痛苦。并且,CGM還有個好處:由糖尿病專科醫生、全科醫生、營養師組成的“共同照護”小組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掌握我的血糖狀況。
(二)隨時提醒
到了辦公室,我開始一天的工作。每隔一段時間,智能手環總會提醒我喝水,對于每天喝水的次數和總量,手機APP也會自動進行記錄。這些智能化的小設備都會自動連接、自動交換數據。
(三)方便買藥
下午,我的手機APP提醒:降糖藥快用完了。
以前,我需要到醫院掛號、看醫生、開藥,很麻煩,現在,只要通過手機APP聯系到糖尿病專科醫生,他便會參考我最近的用藥、血糖、飲食和運動等動態數據以及其他指標的檢查結果,開出電子處方。
在我進行聯網醫保支付以后,下午降糖藥就能送到我的手里。醫生還給我點了個贊,說最近血糖控制得非常棒!
去年,我被確診患上了癌癥。醫生對我說:“現在得癌癥的人很多,你也不用太恐慌。我推薦你用幾款APP,上面有各種各樣關于癌癥的信息,你慢慢學習,肯定對你的病有幫助。”
(一)開啟線上問診旅程
通過一款癌癥問診APP,我結識了遠在北京的一位中醫。這款APP提供線上文字交流和視頻通話雙重功能,還支持上傳文件,也可與電腦進行無縫對接。在與醫生進行了診療文件的傳輸和信息的互換之后,醫生迅速了解了我的病況,并通過APP的系統進行了反饋。
醫生說,在中醫學里,治療癌癥主要靠“養”,在前期的病情控制住后,接下來主要就是中藥調理和健身鍛煉。
首先,他通過APP給我開了“電子抓藥方”,并在每味中草藥后附上了照片,讓我“按圖索驥”選擇品質、成色較好的品種。
此外,他還發來了一整套經絡圖,并重點標出幾個穴位,讓我時常按摩。
過了一段時間后,他又發來一套健身鍛煉的視頻,囑咐我按部就班地練習,說是對康復有好處。
另外,這款APP還有預約問診功能,一旦預約了問診時間,我和他都能在問診的前幾天收到提醒,所以,我總能及時地找到他。
(二)癌癥面前人人平等
通過一款癌癥病友社交APP,我還結識了很多癌癥病友,大家來自各行各業,地位階層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在癌癥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在線上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抗癌心得,一年以來,我收獲頗豐。
這款APP能自動總結我的“抗癌生活”并提供繪制“魔方日志”(一款貼圖日志)的功能,點擊量高、跟帖率高的精品“抗癌生活”日志還能得到入駐該APP的專家的指點。
鏈接
移動醫療里的醫患雙方
作者: 張 征
醫生學習的好幫手
我是一名青年醫生。我的手機里安裝了好幾個醫學專業APP,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我隨時檢索最新指南、查閱藥品信息、瀏覽專業文獻,讓我在第一時間了解行業動態并參與討論交流。
另外,乘車前、等人時、睡前等大量碎片化時間得以高效利用,這讓學習很容易變成一種習慣和消遣。
以前,我常為病例收集、患者隨訪、資料整理等瑣碎麻煩的事情犯愁,而移動醫療的普及使我的很多工作簡化為“拍照”“上傳后臺”“云端操作”“PC共享”,一切變得簡單、高效。
患者就診的好渠道
從患者角度來說,大量“輕問診”“重復配藥”等簡單需求在手指輕劃間即可獲得滿足,避免了冗長排隊、無效就診等不必要的麻煩。
借助移動醫療的平臺展示和評價體系,患者想要找到靠譜、滿意的醫生以及與他們建立起長期聯系,也不再可望不可及。
讓醫生成為品牌
在我看來,依托醫患服務平臺,醫生可以實現并擴大個人的品牌影響力。有報道稱,某醫患平臺上已出現一批月入過萬的醫生,我的這些同事們不拿紅包、不吃回扣,僅僅通過自己的“名片”就能獲得可觀的線上收入。
這必將對現有醫療模式產生顛覆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