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艷
【摘 要】將中職數學與專業教學有效的融合,有利于數學教學學有所用,更大程度的發揮數學的作用,同時,也將豐富專業教學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恰當應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職數學;專業教學;融合
在中職教學中,很多專業的課程安排中都包含了數學在內的多門基礎課程,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將基礎課程教學與專業教學相分離,尤其是數學課程的教學,與專業課程幾乎沒有交融。這種相互分離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認為數學的學習與專業學習沒有很大的關系,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了數學教學效率。所以,探索出數學教學與專業教學相互融合的有效方式非常必要。
一、中職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中職學校的教學中對于基礎文化課的教學遠沒有專業課的重視程度高,尤其是在數學教學中,存在很大的問題,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忽視數學教學
在大部分中職學校中,將專業課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對于數學教學相當不重視。專業課設置的課時很長,而數學教學的課時卻很短;專業課找最好的教師任教,而數學課聘用教師卻要求不夠嚴格;專業課程教師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非常重視,而數學教學對此卻不夠重視。
2.數學教學缺乏與專業課的融合
數學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中職學校中,數學的教學重視度不夠,更不會將數學教學與專業知識的教學相互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很多教師,無論是數學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都不能在教學中將兩者有機結合,不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減弱了數學學習的動力,學習積極性逐漸降低,最終導致數學學習效率低下。
3.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
中職學校由于對數學的不重視,致使數學教學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單一。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致使數學課堂缺乏互動,課堂氛圍沉靜,加之數學教師本身的嚴肅教學態度,使得數學課堂的學習以及教學氛圍相當嚴肅,進而使學生感覺數學學習枯燥無味,降低了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中職數學教學與專業教學融合的有效方式
1.在中職學校強化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中職學校要人指導數學教學的重要性,將數學教學與專業教學同等對待,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專業知識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作用。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與嚴謹性思維,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此外,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相互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所以,中職學校要重視數學教學,對于數學課時的安排要逐步增加,數學教學要求要逐漸提高,在數學教師的聘用方面,不僅要要求有專業的數學教學能力,還要能靈活教學,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讓學生全面發展。
2.改革數學教師教學觀念,聯系專業知識教學
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改變教學觀念,認識到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弊端,學習并實踐新的教學方法,主動將數學教學與專業教學相聯系,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多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多思考,學習自己解答問題,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指導。同時,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融入一些專業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在專業知識中應用數學。
3.開展多種實踐活動,提升知識融合的有效性
在數學教學與專業知識的融合過程中,開展必要的實踐活動,能夠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能夠提升學生專業知識與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比如學習電子專業、建筑專業、會計專業等的學生,在學習有些數學知識的時候,如學習立體幾何、平面向量等就可以將其與這兩種專業知識相互結合,讓學生根據數學知識畫建筑圖、或者進行電腦制圖等,學會計專業的就可以多應用一些算法進行大數據的運算等。
4.創新中職數學教學評價機制
將傳統的試卷決定學生成績改為數學基礎和其在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的雙向評價。在進行評價的實際工作中,對于數學基礎知識的評價可以占比例稍微小一些,數學知識在專業中的應用能力的評價多一些;數學基礎的評價包括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平時課堂任務、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數學知識在專業知識的應用主要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適當結合兩種知識的能力。這樣的評價機制,既可以促進數學教師及時改革教學方式,將專業教學與數學教學很好地結合,又可以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結語
將中職數學教學與專業教學相互融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讓數學在中職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金漲.淺談中職數學教學如何有效地為專業課程服務[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04:124-125
[2]關春波.關于中職數學教學與專業課進行結合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33:121
[3]黃國棟.中職數學教學與專業結合探究[J].職業,2014.12:82-83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