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曉河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文/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曉河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有一個新亮點就是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件指出,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
根據國內外的發展實踐經驗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指的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很顯然,以農業為基本依托,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農民分享三次產業“融合”中帶來的紅利,有利于吸引現代要素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有利于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有利于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新農村建設。
在國際上,日本今村奈良臣較早地提出了產業鏈整合、融合的發展理念。他認為,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采取產業鏈整合的方式。1994年,他提出了農業的“六次產業”概念,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六次產業”。后來他又提出,“六次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日本政府吸收了“六次產業”的發展思想,2008年制定《農工商促進法》,支持農工商開展合作。2010年3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新的《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計劃》,提出要通過發展“六次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新商業模式,還要將六次產業化與環境和低碳經濟結合在一起,在農村創造新產業。當年,日本農林省還相繼頒布了《六次產業化:地產地消法》和相關綱要文件,提出了多項推進“六次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推進委員會、實施融資優惠政策、設立投資基金、完備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支持中小企業與農業生產者合作,支持農民自己開發新產品、新產業、新市場,支持農業技術創新。日本推行六次產業化之后,農業活力得到增強,農民收入也得到明顯增加。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信息化技術快速應用,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傾向。例如,在城鎮郊區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都市農業等;在發達地區發展信息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在農產品主產區發展高端增值農業,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設立農產品直銷地等。概括起來,目前我國各地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四種形式:
一是農業內部產業整合型融合,比如種植與養殖相結合。

二是農業產業鏈延伸型融合,即以農業為中心向前后鏈條延伸。將種子、農藥、肥料供應與農業生產連接起來或將農產品加工、銷售與農產品生產連接起來,或者組建農業產、供、銷一條龍。
三是農業與其他產業交叉型融合,比如農業與文化、旅游業的融合。
四是先進要素技術對農業的滲透型融合,比如信息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既模糊了農業與二三產業間的邊界,也大大縮短了供求雙方之間的距離,這就使得網絡營銷、在線租賃托管等成為可能。
從近幾年的國內發展實踐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效果,農業產業鏈延長了、農村產業范圍拓寬了、農業附加值提高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
但是,當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為此:
一是必須深化農業農村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對農業實施一體化的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重點推動土地三權分離和集體資產權能改革。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確保政策性金融供給的同時,積極開展金融制度創新,提高村鎮銀行的覆蓋面。拓展商業銀行對農村信貸業務范圍,支持新型農村金融合作組織健康發展。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協會、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工商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協調機制,保障農民和經營組織能夠公平分享一二三產業融合中的“紅利”。四是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政策框架,制定產業融合的標準化建設體系,開展對涉農企業家和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產業融合能力。五是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金,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并對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援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