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書院
馬來西亞合作社農民和貧民的好幫手(下)
葛書院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合作指導部組織指導處處長
2013年8月26日——2014年8月27日,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安排,赴馬來西亞參加亞太地區合作社聯盟商務辦公室的籌建工作。在此期間,他對馬來西亞合作經濟組織進行了深入考察了解,并形成此文。本刊現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合作社真正的政府管理機構——馬來西亞合作社委員會
在馬來西亞,盡管政府有合作社部——MDCCT,但其只是制定合作社發展長期規劃。合作社管理部門很小、人員很少,對合作社業務真正負責的政府部門是合作社委員會。
馬來西亞合作社委員會(SKM或MCSC)于2008年成立,是馬來西亞最具權威的合作社運動指導、監管和執法機構。在內閣政府管理體系中,接受馬來西亞國內貿易、合作社和消費者保護部(MDCCT)的業務指導,但其相對獨立,委員會領導成員來自政府各個相關部門。其負責合作社注冊、合并和注銷,統計合作社發展情況,制定相關扶持政策、管理合作社各類基金會,監督合作社經營管理,執行對合作社的相關法律等,可以說代表政府負責合作社所有業務的管理。
具體業務
1.研究制定合作社發展計劃和促進政策:調查研究合作社發展情況、制定合作社發展計劃和相關的促進政策,特別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規劃,針對合作社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支持和鼓勵政策,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業務規范等。
2.合作社注冊和統計:負責全國所有合作社的注冊登記工作,所有合作社成立都必須在合作社委員會注冊才能成為合法的經濟組織。合作社成立之后必須每年召開年度大會,審議經營情況,選舉合作社主席、副主席,并將有關情況報告給合作社委員會。合作社委員會對全國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統計,并向中央政府報告和對外公布年度發展情況報告,針對有關情況提出政策建議。
3.合作社開辦和管理幫助:指導幫助人們了解如何成立一個合作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合作社成立之后如何進行經營管理,有哪些方面的制度要求;哪些地方你可以申請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和幫助,以及違反有關法律規定需要承擔的責任等等,可以說是手把手地教會人們如何開辦、如何管理、如何獲取政府支持、利益如何分配、如何注銷等合作社涉及的一切業務。
4.合作社基金管理:代表中央政府組織和運營合作社的發展基金、教育基金、求助基金等。每個基金相應成立一個委員會,有政府和地方相關人員參加。其辦公室就設在合作社委員會,負責對基金的籌措、管理發放、日常投資和運營;受理和審查合作社的基金申請,隨時調查了解合作社的實際運營情況和基金的使用情況,與相關銀行一起監管合作社資金賬戶等等。
5.合作社的監管:根據合作社法律要求,對合作社運營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管,特別是對合作社遵守相關制度情況、財務執行情況、年度大會情況進行監督管理;規范合作社的運行,審查其年度報告和領導人誠信情況。
6.合作社法律執行:檢查合作社對合作社法律的執行情況。此外,還根據法律規定,成立了合作社仲裁法庭,對合作社管理人員違法情況、內部經營中出現的違法情況進行審查,并進行經濟仲裁和刑事判決。
馬來西亞合作社委員會作用
合作社委員會是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它在各個邦設有辦公室,體現了中央政府對合作社的管理和政策支持。
1.規范了合作社運作。合作社委員會對合作社的成立、運營、內部管理、財務制度等都做了詳細的規定,規范了合作社運營混亂的情況,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的、有獨立能力的、合格的市場經營主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作社的信譽、賦予合作社一定的地位,為合作社運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2.促進了合作社發展。合作社委員會通過政策(法律)和經濟(基金)兩種手段,管理和促進合作社業務發展。發展初期有起步資金支持、發展中期有項目資金支持、發展危機中有救濟資金支持,發展中出了問題還可以進行政策協調。可以說,合作社委員會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保障體系。
3.使合作社發展進入法制化軌道。不僅使人們了上世紀20年代,馬來西亞從英國殖民當局引進了合作社制度,并開始在半島發展。1922年6月28日,殖民當局頒布了《合作社法令》,并于1922年7月在殖民地當局成立了合作社發展部門,任命英國人凱文迪斯為第一位合作社注冊官。
1924年,諾·哈希姆被殖民當局任命為第一位馬來人合作社注冊官。
1948年頒布新的《合作社法令》,同時廢除1922年的合作社法令。
1949年,沙撈越殖民當局頒布《合作社法令》。
1958年,沙巴殖民當局頒布《合作社法令》。
1975年,農業組織管理局(FOA)成立,將所有農業合作社置于其管理和監督之下。
1976年,漁業發展局(FDA)成立,所有漁業合作社置于其管理和監督之下。
1982年,修訂1948年的《合作社法令》,引入新的合作社原則和定義。
1990年,馬來西亞政府將合作社發展部(JPK)置于馬來西亞土地和合作社部(MLC)直接管理之下。
1993年,在原來馬來半島、沙巴、沙撈越3部合作社法令的基礎上,馬來西亞重新對其進行了修訂,制定并頒布了適應全國的《合作社法案》。
2008年,改革合作社發展部,更名為馬來西亞合作社委員會(SKM或MCSC),將農業組織管理局(FOA)和漁業組織管理局(FDA)對合作社的指導、管理、監督權力授予馬來西亞合作社委員。此外,還將合作社委員會置于馬來西亞國內貿易、合作社和消費者權益保護部(MDTTC)之下,接受其政策指導。解了如何發展合作社、如何管理合作社,而且幫助人們了解到國家在合作社發展方面的態度和政策。特別是違犯合作社法之后嚴厲和獨特的懲罰手段,使人們不敢拿違反合作社法律事件當兒戲,也使人們對發展合作社感覺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馬來西亞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
在馬來西亞,你問任何一個普通人,基本上每一個人都知道有一個機構叫ANGKASA。為什么呢?因為每個有正當工作的人,工資單上有一條是交給ANGKASA的工資代扣稅。但如果問他們知道ANGKASA是干什么的呢?并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到底ANGKASA是怎么一問事呢?
原來ANGKASA是馬來語的全國合作社聯盟的簡稱,它的產生是馬來西亞合作社運動發展的結果。1967年馬來西亞獨立之后,對馬來人占優勢的農業和漁業的激勵政策逐步出臺,各類合作社迅速發展。為了幫助和保護合作社經濟發展,1971年5月馬來西亞第一屆合作社代表大會召開,決定于1972年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成立全國合作社聯合組織,這就是現在馬來西亞合作社聯盟——ANGKASA。它代表全國各類合作社參加國際合作社聯盟的活動;宣傳合作社價值理念和原則;反映合作社訴求,為各類合作社提供交流、教育、合作的平臺;為城鄉社區合作社各種服務設施,推動成員合作社的發展。
合作社聯盟基本情況
馬來西亞全國合作社聯盟(ANGKASA)是一個民間組織,在民間組織注冊局注冊成立,是成員合作社在自愿基礎上成立的聯合組織。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有成員合作社5623個,約占全國合作社的50%。成員合作社產值約占全國合作社產值的80%以上,可以說大部分成規模的合作社都是它的成員。在合作社部和合作社委員會相關基金的支持下,ANGKASA在吉隆坡的衛星城八打靈再也(PATLING JAYA)建立了其全國總部。在全國16個州和直轄區及東巴的京達巴魯、古晉設有辦公室。2014年,全國共有職員714人。
組織結構:馬來西亞全國合作社聯盟設立全國委員會,由主席、常務副主席、副主席、9名邦主席和2位特別代表(一位來自國內貿易、合作社和消費者權益保障部,一位來自財政部)組成,委員會內部設有主席辦公室、內部審計委員會和各專門辦公室。全國委員會下設執行委員會,具體負責日常運作。執行委員會下設6個職能部門和CEO。其中,CEO類似于秘書長,秘書長對執行委員會負責,根據執行委員會決定,組織各類會議、協調各部門之間的業務、后期保障等。秘書長下設一個副秘書長以及勞務人事、教育合作金融、外事等各個辦公室,組織對內、對外各種活動。
具體業務活動:一是指導會員合作社經濟貿易發展,幫助其開展業務經營,參與地方社區特別是政府相關項目建設。二是促進信用合作社和合作社銀行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其服務范圍和領域。三是開展合作社教育和內部管理培訓,指導合作社按照合作經濟的基本原則加強建設,強化內部管理。四是幫助合作社開拓業務和發展創新,引導合作社采取現代的經營模式和服務形式,增強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五是指導合作社按照伊斯蘭教及相關經濟法律制度。六是開展合作社人力資源培訓,一方面指導合作社按照有關法律制度選好領導人,另一方面幫助合作社招攬經營管理人才,為合作社發展服務。
資金來源
馬來西亞全國合作社聯盟初期經費來源于國家合作社發展基金和成員社會費,后來隨著合作社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變化,合作社聯盟的經費來源發生了變化。主要有三項:
一是全國工資代扣代繳服務收費。目前這項收入占到ANGKASA收入的81%。上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幫助支持合作社聯盟特別是支持其開展服務項目,中央政府將工資代扣代繳業務交給了ANGKASA。根據規定,全國各類發薪機構先將職員工資打到ANGKASA審查,幫助個人進行債務清算,償還貸款及有關款項后再返還給個人賬戶。在這個過程中,ANGKASA收取0.6%—2%的代扣代繳費用(合作社員工0.6%,國家公務員、軍人和國有企業員工1%,私人企業和外資企業員工2%)。這一項收入為ANGKASA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財務支持。1977年通過這一項,ANGKASA每年的收入不到100萬馬幣。發展到2012年,每年的代扣代繳費用收入就到9000多萬馬幣。
二是投資企業回報和其他利潤收入。ANGKASA作為全國合作社聯盟,在兩個合作社銀行——BANK RKYAT和COPYSA有一定的股份,并投資一些貿易服務性企業。每年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7%。
三是政府合作社發展基金(CDTF)。這項主要根據合作社聯盟項目申請,每年占其經費來源的12%,用來支持合作社聯盟成員項目發展、員工培訓、社區服務、對外交流等項目開支。2012年,ANGKASA的全年費用大約為1.1億馬幣。除自身收入外,其余10%—20%來自合作社發展基金。每年ANGKASA提出項目資金要求,提交合作社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馬來西亞合作社聯盟(ANGKASA)的特點
ANGKASA有以下特點:
1.代表全國各類合作社組織,屬于民間團體。ANGKASA在馬來西亞代表全國各類合作社組織,但它又有成員合作社和非成員合作社。全國大部分中等以上的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它的成員,非成員合作社基本上是一些經營規模很小或者剛剛成立,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經營實力。

馬來西亞ANGKASA總部。
2.接受政府委托,得到財政大力支持。ANGKASA自有經營業務很少,成員社的年費也很少,所以在財力上基本上依靠政府支持。主要是接受政府委托管理工資代扣代繳業務收費和合作社發展基金支撐。
3.領導層基本上兼職,經營管理層是專業人員。受英國文官制度影響,ANGKASA的領導決策層(主席、副主席)和監督委員會(監事、副監事)都是兼職人員,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大部分是政府聯邦有關部門退休領導和有關部門指定的工作人員,他們不在ANGKASA領取工資,只是有事就來,領取事務補貼。除主席由于需要經常過來參加活動配有專車外,其他領導沒有配備車輛。日常業務由CEO負責管理運轉。目前ANGKASA理事會共有1名主席、一名常務副主席、4名副主席和11名理事。主席、常務副主席任期2年,可連續任職無限制。副主席任期2年,副主席和理事每年可更換1/3。因此,每年代表大會都可以看到有的理事會成員組織一個小班子散發個人宣傳材料,幫其競選。
4.支持合作社項目繁多,得到廣大合作社支持。盡管ANGKASA自身實力不強,沒有什么經營業務和收入,但它每年制定一個很大的對合作社的項目規劃,爭取政府合作社基金支持,幫助合作社開展業務、培訓、展示、加工。可以說每個合作社項目都可以向ANGKASA申請支持,ANGKASA根據情況或多或少地都會給予支持。因此,其在合作社中影響也很大。

馬來西亞合作社領辦的幼兒園。
馬來西亞合作社聯盟(ANGKASA)的作用
1.領導和促進馬來西亞各類合作社發展。自從英殖民當局把合作社理念傳入馬來西亞以來,合作社發展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但是,馬來西亞合作社發展分散,缺乏一個統一的機構。自從合作社聯盟成立之后,馬來西亞合作社發展才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馬來西亞合作社作為一個全國性的組織開始進入聯邦事務范疇,納入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規劃之中。自此,國家對合作社的發展政策也進入常規化的渠道;分布在各個邦、各個行業的合作社也有了個反映政治經濟訴求、爭取政策支持的渠道。
2.為合作社發展提供教育和培訓服務。基于成人合作社、校園合作社、婦女合作社、高校合作社等不同需求,培訓內容廣泛:包含合作社特征、合作社理事會議、合作社經營管理、合作社財務管理、合作社的社會責任和作用以及合作社內部監管、婦女領導人、如何編寫合作社會議紀要等等。此外,還為這些合作社企業提供研討交流會。
3.鼓勵和支持各種合作社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激勵現有合作社開展國內外各類業務合作與交流。一是通過培訓、展示、項目支持等各種形式,ANGKASA幫助合作社積極開拓業務,開展農產品加工、出口,支持合作社建設商店、服務旅游設施等等。二是建設合作社產品促進展示中心,積極為農業加工廠合作社“走出去”創造條件。三是發展幼兒保育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為合作社社員和雇員提供服務,并積極支持穆斯林女性參加工作,爭取經濟自主權。四是支持合作社開展伊斯蘭金融,支持穆斯林經濟體和弱勢群體發展。基于在金融市場上穆斯林經濟體和個人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為了鼓勵穆斯林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商業和加工業,馬來西亞政府和ANGKASA一起積極支持穆斯林群眾發展伊斯蘭信用合作社和小額信貸業務。
4.利用清真寺,拓展社區服務。充分發揮清真寺在穆斯林群眾中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將合作社理念與穆斯林經濟理念結合起來。ANGKASA與清真寺工作人員一起設立社區服務合作社,為當地教民提供各種適合伊斯蘭教原則的服務項目和活動:如穆斯林合作社商店、醫療服務、旅游服務、農業教育和經營管理、電子商務和項目培訓等等。
5.參與國內外各種活動,宣傳合作社理念和價值、原則。作為國際合作社聯盟在馬來西亞的代表,ANGKASA積極在全國宣傳合作社理念,普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價值觀。此外,按照國際勞工組織要求,保護勞動者權益,爭取社區幫助和貧困家庭就業機會;開展扶貧活動,保護弱者權益,促進公平交易和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代表全國合作社選派人員參加國內外交流活動,并為其參加活動提供財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