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仕洋
(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013年無疑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革命性的一年,“寶寶”類理財產品的發展帶動了整個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瘋長。如今的互聯網金融,不管是對于投資者還是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都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它的出現,既是對傳統業務的補充與支撐,又是對現有的規則和利益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內涵以及發展概況進行論述,進而分析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以及傳統金融部門應該如何應對。
何謂互聯網金融?目前學術界并未給予統一定義。本文認為,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電商企業的“淘金”,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提供新的金融服務模式,也包括傳統金融機構的“觸電”,吸納互聯網技術來更好地為金融服務。不論是電商“淘金”,還是金融機構“觸電”,都是利用互聯網這一現代科學技術來實現資金的融通。兩邊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共同發展的。
1.注重小微業務,發展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立足于小微金融,其市場特征是“海量交易筆數,小微單筆金融”。因為抵押品和財務報表的缺乏而導致信用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并且由于對所貸款項要求規模小、需求急、周期短而導致服務成本增加,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滿足這部分的小微金融服務。而互聯網金融卻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先進技術,解決了傳統金融所面對的這些問題。以阿里金融為例,阿里小貸將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平臺打通,利用交易數據、貨運數據以及評價數據等判斷客戶的風險狀況,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和信用風險;支付寶、淘寶平臺所產生的數據庫也降低了交易成本,無需建立大量分支機構、雇傭大量人員也極大降低了經營成本。互聯網金融使原本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服務的企業和人群得到了金融服務,既滿足了普通民眾的碎片化理財的訴求,更填補了傳統金融無法覆蓋的空白,促進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
2.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互聯網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要求互聯網企業要更注重用戶體驗,通過體驗來留住客戶,因而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核心便是“用戶極致體驗”。在借款方面,傳統的貸款方式是借款人咨詢各家銀行,比較各種貸款材料,最后選定某家銀行,開始貸款申請之后,也可能是經歷漫長的審批過程或者批復的額度不夠。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智能搜索引擎能夠通過對信息的組織、分類和檢索,有針對性地滿足需求,效率大幅提高。在支付方面,移動支付的普及,使得支付手段變的方便、快捷。在大多數銀行在進行網上支付時仍同時需要U盾、登錄密碼、手機驗證碼、支付密碼等一系列繁瑣手續的時候,互聯網企業的快捷支付已經贏得大家青睞,支付寶手機客戶端的手勢密碼快速登錄、微信的掃描二維碼快速付款,正在使得支付變得愈加便捷。
根據劉士余(2013)的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2004年;第二階段是2005年至2011年;第三階段是2012年至今。
1.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把互聯網作為技術支持,將銀行業務從營業網點搬到了網上,還沒有出現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形態。自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網上銀行在美國誕生,隨后,世界各大銀行緊隨腳步,開展網上銀行業務。1996年,中國銀行開通中行網站并構建網上銀行系統,這開啟了中國網上銀行發展的先河。1997年,招商銀行推出了“一網通”業務,全面開展網上銀行服務。隨后,各家銀行爭先推出網銀服務,至2002年底,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全部建立了網上銀行。金融業的互聯網程度不斷加深,我國金融業的互聯網時代隨之開啟。
2.第二階段。2005年之后,得益于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逐漸成長,網絡借貸也開始萌芽,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開始從技術領域慢慢深入到金融業務領域。
1999年成立的首信易支付平臺是我國的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2005年我國第三方支付開始快速發展,規模達到152億人民幣。這一年,《電子簽名法》的實施使得支付有法可依。隨著淘寶、拍拍等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等第三方支付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進入了規范發展的軌道。
2007年6月成立的拍拍貸是我國第一家P2P網絡借貸的網站,它的成立開啟了我國網絡借貸的先河。在這個階段,全國先后共成立了25家網貸平臺,網絡借貸開始在中國萌芽。
3.第三階段。2012年以后,互聯網金融快速成長,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革命性的一年,這一年也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在這一階段的互聯網金融出現了以下方面的飛躍式發展。
(1)P2P網絡借貸平臺迅猛成長。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國P2P網貸平臺成交額規模達到897.1億元,同比增長292.4%。由此可見,我國P2P網貸平臺在數量和金額上都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由于現階段P2P網貸無準入門檻、無機構監管、無行業標準,P2P平臺增長速度飛快,平均每天新增三四家機構,這也造成了網貸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因而在其急速發展的同時,危機也如影相隨——老板跑路、公司倒閉,一系列問題頻頻出現,這些問題也說明了當前P2P網貸平臺的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
(2)眾籌融資模式開始起步。2011年,眾籌網站——點名時間網正式成立,這是中國首家眾籌網站。緊隨其后,包括追夢網、眾籌網、淘夢網等一系列國內知名眾籌網站開始崛起。這些網站都旨在利用互聯網的特性讓藝術家、小企業家來向公眾展示自己創意和產品,從而達到獲得資金的目的。2014年,由中申聯合控股集團運營的國內首家第三方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眾籌匯上線,它收錄了眾籌網、點名時間、追夢網等一系列國內知名的眾籌網站。眾籌模式在我國迅速發展,作為一種新的融資模式備受關注,逐漸成為我國的小微企業和創業者融資的重要途徑。
(3)電商企業開始涉足金融領域,電商金融異軍突起。以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為代表的電商企業,利用其大數據、信息和客戶優勢,依托其自身的電商平臺構建異于傳統金融模式的新業務模式,這主要包括余額理財和小微信貸兩個方面。一方面,作為金融創新的新事物,以阿里支付寶旗下的余額寶、騰訊微信的理財通以及百度百賺為代表的余額理財產品,通過內嵌基金的方式提供余額理財服務。另一方面,電商企業也積極打造小微貸款,依托自身的網絡購物平臺,為小額消費和小微企業融資難提供解決方案,其特點是債務人僅憑自己的信譽就能取得貸款而不用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擔保,如,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等。
(4)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風起云涌,一些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觸網,一些銀行、券商以互聯網為平臺,對業務模式進行改造,加快線上創新平臺建設。例如,招商銀行提出了“手機錢包”理念,設立了“移動金融生活一站式開放平臺”;中國平安創立了互聯網投融資平臺陸金所,推出個人投融資服務“穩盈安e貸”。
1.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二者的融合,勢不可擋。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使得原本并無太大關聯的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站在了同一個戰場上,而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目的是誰能融合對方。正當互聯網企業的“淘金”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觸網,在產品設計、銷售方式以及服務體驗等方面進行互聯網改造,甚至有些傳統機構已經開始主動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目前,已有18家基金公司在淘寶理財開設了直營店,中國平安聯手阿里巴巴、騰訊共同設立眾安在線財產保險,等等。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相互融合,能夠在各自專長的領域給予互補,共同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及金融業的改革。
2.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將會逐步代替傳統的支付方式成為主流的支付手段。隨著通信技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支付和網上支付發展勢頭猛增。根據央行《2013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可知,2013年全國發生的257.83億筆電子支付業務,金額1075.16萬億元,同比增長27.40%和29.46%。其中,移動支付業務16.74億筆,金額9.64萬億元,同比增長212.86%和317.56%。可見移動支付的發展嘆為驚人。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4年一季度的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5328.8億元,環比增長112.7%。可見,未來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將會逐步發展為主要的支付手段。
3.傳統存貸款將被人人貸等融資模式取代,“自金融”模式逐步興起。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出于對信貸資金的安全考慮,傳統銀行業忽視了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因而小微企業貸款成本較高、配額較少,這就造成傳統銀行業無法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而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使得傳統貸款中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從而為政府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找到了一條有效的出路。
4.用戶體驗和客戶口碑成為金融機構勝敗的決定性因素,有的金融企業會因此受到嚴重挫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靠客戶進行自主選擇,通過良好的體驗、滿意度以及口碑來留住用戶,越優良的客戶體驗越能夠吸引更多的客戶。如今的消費者更加愿意自主選擇,根據自身的體驗來決定對于產品的取舍,給用戶帶來更優質體驗的金融機構將會更受用戶的歡迎。操作更簡便、界面更整潔明晰的產品將會越來越吸引客戶的眼球,因而,始終堅持“用戶極致體驗”,將會是互聯網金融機構贏得客戶群、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傳統金融業與之競爭加劇,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已從最初的僅提供支付轉賬業務向提供囊括現金管理、余額理財、基金和保險代銷、小微信貸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在內的一體化模式發展。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在業務模式、產品創新模式、運營模式以及風控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向傳統金融業發起挑戰,并且在傳統金融業較為薄弱的小微信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尚處于發展初期的互聯網金融,由于在整個金融行業中的占比還較低,尚不足以威脅傳統金融業的主流地位。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有效降低了金融業務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傳統金融中介在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優勢將逐漸喪失。傳統金融機構在作為交易媒介時處于壟斷地位,在進行融資活動中,條件苛刻、手續繁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活動效率較低。由于互聯網技術具有大數據的優勢,極大降低了金融活動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風險,從而簡化了交易手續,提高了融資效率,削弱了傳統金融中介的作用,促進了金融脫媒的發展。
就在傳統的金融機構強調“以產品為中心”而忽略客戶實際感受時,互聯網金融以更加注重用戶體驗的方式先聲奪人,并且在金融領域分得一杯羹。傳統金融機構在接觸客戶的效率上相對較低,接觸客戶大多數還是靠在城市最豪華的鬧市區設立擁有敞亮的大廳和專業的工作人員的網點。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多數用戶已經用網絡代替去銀行網點辦理業務,傳統金融機構本來的這些優勢也將逐步喪失,所以,互聯網比傳統金融體系更容易獲得客戶,成本也低很多。傳統金融機構應該摒棄原有的營銷理念,更加注重客戶需求,有針對性的為客戶提供服務,最大化客戶體驗,從而留住客戶。
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傳統金融業務中去,積極拓寬服務渠道。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具有在資金、風控、基礎設施、認可度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互聯網金融這個新生事物所不具備的,因而傳統金融機構還應繼承并發揚原有的物理營銷渠道。傳統金融機構若將互聯網營銷和物理營銷有效結合起來,以這種新的營銷方式,實現“1+1>2”將指日可待。
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眾多互聯網企業擁有海量的客戶信息,他們能夠在金融領域分得一杯羹更是得益于大數據的優勢。傳統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到各自的優勢與不足,積極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有效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聯網企業在大數據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自身風險調控的優勢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積極合作,揚長避短,實現共贏,而不是惡意競爭,這將會使傳統金融機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推動著金融業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