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曉卉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2013年以來,國內P2P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飛速發展,尤其是2014年以來P2P網貸平臺規模增速達到歷史之最。據統計,2014年初時,全國P2P網貸平臺880家,到11月底,P2P網貸平臺已有1540家。到2014年底,全國P2P網貸平臺將達1600家。
今年以來,P2P網貸平臺不斷吸引大規模投資,但這也難以掩蓋P2P平臺項目頻發壞賬、逾期的現狀。之前,大多數平臺基本都會采取自行墊付投資者本息的方式來應對項目逾期問題。而就在今年底,貸幫網因為與前海租賃合作的項目發生集體逾期,這100多個項目規模從十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總計1280萬元資金不明去向,項目涉及500多位投資人。這次,貸幫網總裁尹飛公開表示“不兜底”,此言一出,P2P平臺是否有墊付的責任引起了P2P業界熱議。
自今年4月份以來,銀監會明確提出P2P網貸平臺的“四條紅線”,其中包括“不得提供自我擔保”。在“2014年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發展論壇”上,政府進一步提出“P2P平臺監管十大原則”指明P2P行業未來“去擔保化”方向,對當前P2P網貸行業普遍存在的“本息擔保”現狀提出挑戰。
7月初,銀監會創新部主任王巖岫明確披露P2P監管思路:明確P2P的信息中介地位、對其設置準入門檻、明確收費機制、嚴禁P2P匯集資金、同時要對投資者風險進行評估。平臺自身不能為投資者提供擔保。不得承諾貸款本金的收益,不承擔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
8月下旬,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綜合處處長蔣則沈表示,“去擔保化”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要從內在邏輯上思考P2P行業為何需要擔保,擔保是不是P2P行業必須提供的金融服務功能。
10月份,央行支付清算協會官員透露,P2P行業監管政策已報送國務院審查,其中核心點就是平臺應建立健全風險控制體系,嚴禁對金融項目進行擔保“兜底”。
可以看出,今年監管機構多番表態P2P要做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主要是保證在這個中介平臺上,投資人和借款人信息透明。
健全的風險控制體系是健康的金融產品的核心,風控體系包括極端風險的應對。科學的風控手段可以在產品發生逾期或壞賬前去覆蓋與處理。如果已經到了平臺出面“兜底”這一步,其實已說明平臺無法通過風控體系來覆蓋風險,在風險管理中出現重大失責。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該平臺尚未暴露的風險其實可能存在更大的隱患。
依靠成熟的風控措施去處理金融產品逾期或壞賬問題不是難事,目前行業內主流平臺基本已經樹立起各具特色的風險控制體系,致力于打造“去擔保”平臺。靠擔保來吸引投資者的平臺會逐步淘汰,監管的政策也是提高了網貸平臺的門檻。“去擔保化”會促使平臺注重風險預警與處理能力的提升,不斷強化自身風控體系,加速平臺優勝劣汰。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完全能消化掉一定程度內的壞賬,并且能降低不良貸款再次出現率,促進行業更為健康地發展。
“去擔保化”的目標是培育平臺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力,讓金融服務機構與它所承擔的風險更為匹配,在此基礎上普及普惠金融。“去擔保化”要求平臺將風控環節前置,主要在于發揮平臺實力與優勢,利用全民征信及大數據測算,對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個人信用進行充分盡調。
國家在P2P監管政策中提出“去擔保化”也是為了保障投資人的長期利益,讓投資人資金流向風控體系成熟健全的平臺,才是從根本上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安全。
雖然P2P平臺要“去擔保化”,在未來不自擔保,但由于目前普遍投資人的風控意識尚且薄弱,平臺目前在不斷升級自身風控水平的基礎上,還將與第三方擔保公司保持合作。
P2P平臺擔保的核心是對沖風險。現在有些平臺采取的方式是會和很多擔保公司合作,也就是P2N模式,“N”代表網貸平臺合作的多家機構,包括小貸公司或擔保公司,這些機構提供擔保,平臺不參與前期借款人開發及后期本金墊付。這樣風險分散到多個點上,而不是集中在平臺的一個點上。
許多P2P平臺正在測試更復雜的風險對沖手段,用更靈活、多樣化措施破解P2P行業目前面臨的擔保困境,用更合理的方式對沖風險。未來P2P平臺還會通過與保險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利用他們的風控手段設計差異化產品,并引入小微企業融資當中,真正有助于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當下,中國P2P網貸平臺邁入洗牌期,即將迎來了兌付高峰,逾期及壞賬出現頻率增加,投資人也正好可以以此為參考,風控體系缺失的平臺無奈堅持“兜底”,具備成熟健全風控體系的平臺由于可以表態“不兜底”,用其真實應對風險的能力說話,平臺優劣由此顯現。
對于P2P平臺,作為一個信息中介,對接投資人和借款人的平臺,沒有墊付兜底的責任,國際規則也是這樣。但鑒于國情,P2P市場仍不成熟,投資人群體習慣剛性兌付的承諾保證,短期全面去除墊付是不可行的,因為盲目撤銷墊付反而會讓某些不負責任的平臺乘虛而入,給投資人帶來更大的損失,對行業也是揠苗助長。但從長期來看,平臺去擔保是必然的趨勢。未來平臺的好壞的評判標準,不在于其是否提供擔保,而在于平臺是否能做好各項風控環節。
對于廣大投資人,必須要明確投資有風險,培養風險自擔的意識。當“去擔保化”成為現實,剛性兌付就不復存在了。這也是市場對投資人的教育。如今,商業銀行都允許破產,雖然還有“存款保險制度”,但是分散投資,別把雞蛋都裝到一個籃子里的觀念必須深入人心。對于P2P,投資人該如何判斷風險?謹慎投資永遠不會錯,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率,在篩選平臺時,關注信息透明度、投資標的、投資產業發展趨勢等信息。
如今,貸幫網千萬元項目逾期事件仍在發酵,這事件開創了P2P行業打破潛在剛性兌付規則的先河。這件事對貸幫網來說是一個坎,是其理想狀態與行業現狀存在差異沖突的一道坎。貸幫網將以何種方式邁過這個坎都將在中國P2P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
[1]郭建航.貸幫網曝千萬壞賬P2P不兜底或致出局[N].中國經營報,2014-11-17(B07).
[2]李冰.P2P網貸的2014監管空白下的繁榮與泡沫[N].證券日報,2014-12-13(B1).
[3]崔呂萍.“去擔保化”:P2P風控面臨新挑戰[N].人民政協報,2014-9-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