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逸倫
(長郡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2)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逐漸成為我國金融領域的熱點話題。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模式,其業務主要集中于支付、融資和理財等方面。互聯網金融發展可謂風馳電掣,勢不可擋,極大豐富和拓展了現有金融服務體系。然而,隨著互聯網金融案件的頻發,業界和學界也關注到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因此,如何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成為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機構或金融組織以網絡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支撐,利用互聯網作為金融產品、服務和信息的業務媒介,對金融業務相關流程進行重組,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一種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通過對市場、用戶、產品、價值鏈的逐步重構,正在改變傳統金融經營模式。余額寶、支付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已經打破了只有傳統金融才能吸收存款的界限。可見,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既具有互聯網高度開放性及兼容性特點,又具有金融業的特點。首先,互聯網金融具有開放、平等、互動、合作的網絡特點,網絡效應顯著。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開放、互動平臺,通過標準化的服務和合同,形成互聯網金融產品效用隨用戶數量增加而非線性增加的消費者規模經濟。其次,互聯網金融具有金融業的特點。互聯網金融業務雖已經營信息化,但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核心仍然是提供金融功能,包括支付清算、再分配資源和風險分散等。最后,互聯網金融具有“去中介、去中心”、“扁平化、輕資產”的特點,互聯網金融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具有雙重性,既要面臨傳統金融的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又要面臨由于對信息技術的過度依賴、金融的跨界經營、業務活動的“虛擬性”以及法律與監管的缺失等所帶來的隱性風險。大致看來,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主要有:網絡技術風險、操作性風險和虛擬性風險。
1.網絡技術風險。互聯網金融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運作,互聯網金融活動的交易信息完全通過網絡傳輸,然而,由于網絡及計算機自身缺陷或技術不成熟,病毒、黑客等可能導致網絡軟硬件癱瘓、信息泄露或被篡改,這嚴重威脅到互聯網支付密鑰的技術管理以及TCP/IP協議的安全性,致使互聯網金融活動中的信息或資金被非法盜取、篡改以及個人信息泄露風險。金融、傳媒、支付類網站成為仿冒重點目標。
2.操作性風險。互聯網金融活動的高技術性帶來操作性風險。大數據經營、操作主體變換、互聯網金融賬戶授權使用、操作流程設計對網絡系統依賴、真假電子貨幣識別,以及黑客入侵互聯網金融機構放置邏輯炸彈、修改服務程序等致使互聯網金融業務操作性風險無處不在。而且由于缺乏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金融設備,互聯網金融機構使用外部技術支持來降低營運成本,從而使金融機構無法提供高質量虛擬服務,也可能引發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操作風險。
3.虛擬性風險。互聯網的“虛擬性”使互聯網金融業務交易者身份、傳遞信息的真偽難以辨別、互聯網金融活動信息不對稱,這一方面可能會使互聯網金融業務中交易者利用虛假身份信息進行網絡洗錢、網絡欺詐等犯罪行為;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互聯網金融平臺難以對在資金周轉過程中的沉淀資金實施有效的監管,引發支付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新時代金融創新的方向,它不僅使傳統金融模式和運行結構發生巨大的變革,也使當代金融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這需要健全完善與互聯網金融相適應的配套技術、操作流程、監管準則和政策措施,以提高其防范風險的能力。
互聯網技術是互聯網金融運行安全的基礎。加強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技術,不斷完善操作系統安全技術、防火墻技術、虛擬專用網技術、入侵檢測技術以及金融信息、數據的安全防范技術等,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安全防護體系。
規避互聯網金融業務操作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需要嚴格規范互聯網金融操作流程,不僅要建立互聯網信息技術風險評估、管理、預警機制,還要從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兩個層面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操作進行標準化管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操作流程的規范管理,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操作風險的防范機制。
建立健全統一標準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監管體系,營造權責分明、法理明確的互聯網金融環境。在互聯網金融機構中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立完善的網絡融資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并嚴格新業務開展報備和審查制度;改造業務開展流程,優化信息管理手段,不斷規范和改進互聯網金融平臺企業的風險管理操作,推行基于大數據全程追蹤和預警的業務管理風險控制方法。
完善《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章程》、《互聯網金融自律公約》等互聯網金融公約準則,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企業自律機制。同時,還應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明確風險分配和責任承擔,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
[1]郭紋廷,王文峰.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防范——基于相關利益主體的視角.當代經濟研究,2015年第2期.
[2]張晶.互聯網金融:新興業態、潛在風險與應對之策.《經濟問題探索》,2014年第4期.
[3]孫杰,賀晨.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及傳統銀行轉型.《財經科學》,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