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
(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區分行國際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互聯網時代,孕育出了許多創新模式和創新思維,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雖然商業銀行具有難以被替代的優勢,但傳統銀行的運作模式在互聯網思維下已經落伍,倒逼著商業銀行進一步轉型升級。顧名思義,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是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和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理財產品在線銷售、網絡借貸、金融中介等模式,具有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等特征。
傳統商業銀行由于缺乏外部系統性競爭者,創新動力不夠,服務能力有限。在這種格局下,普通民眾快速產生的消費信貸及理財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而在互聯網金融服務中,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從支付寶的孕育而生到低門檻的眾籌,再到余額寶的橫空出世,互聯網金融彰顯便捷、高效的優越性。互聯網金融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產品創新,改變了傳統的金融模式,為金融和理財提供了新的突破點,使普通民眾能夠享受到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余額寶、京東“小金庫”、蘇寧“零錢寶”等一大批互聯網理財產品進入大眾視野,直指商業銀行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一是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亟須完善。依靠傳統業務粗放式增量擴張的路徑已行不通。要以移動金融、互聯網金融和智能網點為方向,拓展服務客戶渠道,提升服務水平;二是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模式尚待創新。近幾年,融資難、融資貴是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商業銀行需通過持續創新產品、創新服務流程、創新擔保方式、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降低小企業融資門檻,解決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近幾年,第三方支付公司、金融中介公司、網絡貸款平臺等互聯網公司強勢發展,逐步弱化了商業銀行的傳統服務角色。一方面,移動互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金融活動更為便捷,大大降低了普通民眾對商業銀行融資中介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金融支付模式,移動支付已成未來支付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互聯網金融技術的不斷滲透嚴重沖擊了商業銀行支付中介地位。2014年,“雙12”支付寶大規模進軍線下收單市場,為用戶提供了良好的支付體驗,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支付產生了明顯的替代作用。
截至2014年12月,四大行中有兩家銀行存款都較上月出現下滑,剔除監管政策變化的因素,銀行存款增加乏力也將成為常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崛起已成為商業銀行存款有力競爭者。同時,網絡借貸也影響著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以信和大金融為代表的P2P網貸發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我國P2P網貸運營平臺達1575家。中小企業通過低門檻的網貸滿足融資需求,造成商業銀行利息收入進一步收窄。第三方支付服務內容的不斷增加也影響了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
商業銀行亟須突破現有傳統的經營模式,通過互聯網渠道服務客戶,推出個性化、專業化的個人銀行、電視銀行、微銀行等產品,與遍布城鄉的ATM共同打造方便快捷、種類齊全、縱橫交錯的銀行服務網絡。通過專屬產品、便捷服務及資費優惠等方式,優化客戶體驗,加速客戶服務升級。優化移動金融產品流程,提升服務易用性,創新移動理財、近場支付、網絡貸款等方式,貼近客戶生活,推動移動金融的不斷普及,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金融服務模式。
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商業銀行需依托先進技術深挖潛在市場,打造出產品創新平臺。一是推出具有特色的平臺經濟模式,促使服務更加多樣化,增強客戶黏性。二是在移動支付領域,推出先進的移動支付服務,通過移動終端為客戶辦理業務;三是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積極探索理財在線簽約和互聯網理財等金融產品創新;四是在智能網點方面,通過研發新產品,提升網點智能化服務能力及綜合營銷能力;五是與互聯網企業加深合作,服務內容從支付結算向理財、信貸等方面延伸,逐步走出一條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現代化銀行發展道路。
商業銀行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求新求變,須具備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高標準的公司治理水平和優秀的人才等優勢。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有利于商業銀行推進國際化戰略,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就會更加快捷;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才能持續有效地推出創新產品和新型服務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團隊,掌握移動互聯等各項新技術手段,通過新型網點、微銀行等各種新渠道和新媒體,為客戶提供優越的綜合金融服務,有機組合跨行業、跨領域的創新業務,突顯競爭優勢。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依然是金融,只不過是借助互聯網這一新興渠道,這為商業銀行的轉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利率市場化推進的背景下,通過借助互聯網技術,設計新的機制和產品,大力發展有特色的“平臺金融”。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聯合小額貸款、擔保、租賃等金融服務商,形成金融服務聯盟,實現資源共享、交叉銷售;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應主動與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為其上下游和周邊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同時,在科技金融領域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開發更加人性化的金融產品與支付工具,運用互聯網進行金融創新和市場拓展勢在必行。
[1] 卓尚進.互聯網金融:在創新中蓬勃發展[N].金融時報,2013(06).
[2] 李麟、馮軍政、徐寶林.互聯網金融:為商業銀行發展帶來“鯰魚效應”[J].上海證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