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程
(煙臺市芝罘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山東 煙臺 264000)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政治體制的不斷改革,我國政府會計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而且國際間的頻繁交往和政府職能的轉變,都迫切地需要政府披露會計信息。
政府會計信息向社會公眾披露,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便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會計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方便他們據此做出正確的決策和正確定位自身。國家的權力是由人民賦予的,人民將自身的一部分權利讓給政府,希望政府能維護好整體的國家秩序和幫助實現全體人們的共同富裕。因此,人民群眾必然具有監督權和知情權。政府披露會計信息是其義務,也是實現公民知情權和監督權的基礎,政府應將每一位社會公民納入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我國當前現行的會計規范制度并沒有清晰地界定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但從已有的規定來看,公民的權利并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和足夠重視。參考1997年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政府會計信息主要提供給國家機關,普通民眾并不是政府會計信息的首要使用者。在當今信息社會,廣大普通民眾由于被信息邊緣化而失去了對政府會計信息的知情權和對政府經濟財務的監督權。不難看出,在政府會計信息的使用上,民眾和國家機關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我國預算會計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強調資金的收入和支出,而其他非現金交易,不計入收入和支出,比如政府為企業做擔保而發生的債務等。這些隱性債務在收付實現制中不體現,因此政府會計信息就存在著不完整的情況。會計信息缺乏完整性,會使國家機關不能準確了解當前的財務狀況,不利于國家和民眾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我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目前還沒有統一規范,政府披露會計信息主要是通過公布預決算報告的方式。預算報告反映的是政府的財務預算計劃,決算報告反映的則是政府執行預算的進程。預決算報表并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財務狀況的全貌,不能全面反映收益、負債、凈資產等。這種不完整、不全面的政府會計信息不利于國家機關正確分析政府的財務績效,不利于社會民眾據此做出正常的投資判斷,也不利于社會對政府的監督。
法律在會計改革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政府會計信息的披露首先需要從法律法規的制定上進行完善,可以從行政法規入手,制定類似《政府會計信息公開條例》等,明確政府披露會計信息的方式、內容、違法責任等。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應規定公民和國家機關具有平等的權利,真正落實公民的知情權,將政府披露會計信息定義成為其義務。
目前,我國僅有預算會計制度,沒有相應的政府會計體系,改革預算會計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會計體系,是我國政府會計管理改革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預算會計注重的是預算的規劃,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真實經濟狀況。為了能更全面、更完整地了解國家的經濟狀況,掌握資產和負債方面的信息,需要建立政府會計體系,把預算會計納入其中,并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政府會計的職能,使政府會計信息更加透明,披露的信息更加完整。
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會計核算,有其自身的優點,它以應收和應付來計算收入和支出,能夠真實地反映政府在某個會計時段的財務狀況,但參照其他國家會計改革的經驗,應在自身實際情況下,根據需要,適當地采用權責發生制,很少有國家完全采用權責發生制或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各有其特點,可以并存使用,兩者的結合能夠真實反映政府的財務信息。政府應根據不同的業務活動,靈活選擇會計核算的基礎,充分發揮兩種核算制度的優點,達到全面反映政府會計信息的目的。
政府在建立健全會計體系和采用適當的權責發生制條件下,應嘗試建立并逐步完善財務報告制度。政府當前披露會計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公布預決算報告,這并不能滿足國家機關和民眾了解政府整體財務狀況的需求。雖然《政府工作報告》中提交政府的財務信息,但對于缺乏財務知識的人來說,很難將其與政府的財務活動聯系起來。政府只有建立完善的財務報告制度,公布當前真實的整體財務信息,才能讓人民真正擁有財務知情權,落實政府的財務義務,從而增強政府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加強監督政府會計信息,保證披露的會計信息真實有效。改變我國審計機關的審計方式,借鑒國外會計改革的成功經驗,由獨立的審計部門審計政府會計信息。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審計部門的行為。加強社會公眾輿論和監督,真正落實民眾對政府財務活動的監督權。
我國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導致國家機關和民眾不能了解政府真實的財務現狀,這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只有不斷解決這些問題,及時采取對策,不斷完善財務報告系統,加強監督力度,才能逐漸使我國政府會計信息的披露走上正軌。
[1] 李靠隊,周夢蕾,勞雪淼,徐秋嫻.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的動力、行為與路徑[J].中國集體經濟.2015(03).
[2] 寇蔭蔭.對完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法規的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