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堅++黃國成
摘 要 回顧分析了近年來福建熱區經濟發展現狀及主要特點,探討該省熱帶農業發展潛力及存在問題,并針對性提出福建熱區做大做強熱帶農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熱區經濟 ;熱帶農業 ;福建 ;對策
分類號 F327
福建省熱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東南沿海35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3.74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30.81%[1]。地貌以低山丘陵平原、內陸谷地為主,常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9℃,最低溫-4℃,全年≥10℃積溫達6 500~7 800℃,年降雨量1 500~1 750 mm,無霜期307~365 d,冬期光照和太陽輻射較充足,且優于同緯度地區,有利于熱帶作物越冬,適宜發展各種熱帶、南亞熱帶作物。該區域自然資源和熱帶植物品種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2-3]。自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及2010年國務院加大對熱作產業扶持力度以來,福建熱區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年提升,已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熱帶作物產業也成為該區的支柱產業之一。
福建熱區經濟發展狀況及其熱帶作物產業發展現狀如何將直接影響福建省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并直接決定了更大區域空間的經濟發展,影響到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由于福建熱區發展基礎薄弱,熱區經濟尤其是熱帶農業無論從規模,還是整體競爭力,都與廣東等發達地區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回顧總結“十二五”期間福建熱區經濟現狀,分析熱帶農業發展潛力與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加快福建熱帶農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1 福建熱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與特點
福建省南亞熱帶地區自然和品種資源豐富,種植熱帶、亞熱帶作物歷史悠久,是我國發展熱帶作物的主要省份之一。
1.1 福建熱區經濟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十二五”期間,福建熱區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保持在89%左右。據統計,福建熱區2013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 828.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占全省GDP的81.93%。其中,第一產業地區生產總值1 221.47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地區生產總值9 410.41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7 196.70億元,增長8.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 372元,比上年增長14.03%,較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高出6.08%(福建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7 856元,比上年增長23.17%)[4-5]。與此同時,熱帶地區還為福建全省提供了種類繁多的熱帶農產品。福建省發展熱帶作物始于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末,仍致力于橡膠、劍麻等軍工產品生產。福建橡膠北移成功,為國家提供戰略物資,促進熱區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6年,國務院發出“加快南亞熱區農業資源開發”號召,福建省立足資源優勢,加快熱作產業和品種結構調整,實行膠麻業與果茶花菜菌多種經營并舉,為福建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熱帶地區已成為福建擴大內需和就業的重要經濟要地[6-9]。
1.2 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
在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和幫助下,福建熱區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均快速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 095.81億元,占全省比重的63.86%;同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等規劃指導下,福建省熱區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201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3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79%,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較全省的更加合理(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8.1%)[4-5]。
1.3 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
2014年,福建熱區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具備了比較完善的通訊、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設施。福建熱區郵路單程長度達190 781 km,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60 126 km,公路通車里程51 513 km,分占全省的91.89%、65.58%、51.75%;專任教師數共221 895人,其中高中、初中、小學專任教師數分別為38 111、70 752、113 032人,分別占全省的73.86%、72.97%、73.16%;衛生機構數、衛生機構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為5 726個、114 015張、146 005人,分別占全省的74.64%、73.02%、77.17%;期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期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期末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期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分別為532.98萬、1 000.53萬、1 051.86萬、1 737.2萬人,分別占全省的78.42%、77.94%、71.69%、69.71%[4-5]。
福建熱區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為該省熱帶農業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和活躍的經濟環境。
2 福建熱帶農業發展潛力與不利因素分析
2.1 發展潛力
2.1.1 地理環境多變,農業資源豐富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資源環境多樣性特點突出,有利于發展熱帶立體農業,與省外不同區位產地相比,熱帶農產品具有一定的品質特色和不可替代性。該熱帶地區土地總面積達3.74萬km2,2013年耕地面積45.23萬hm2,尚有“四荒”(荒山、荒地、荒灘、荒水)面積約27萬hm2,占全省30%左右,土地開發利用潛力仍較大。人多地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1人,在熱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86人,是全省人口最密集地區[1-3]。由于勞動力充足,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加上優越的自然、經濟、技術條件,有利于各產業尤其是熱帶農業的集約化經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該地區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endprint
2.1.2 交通便捷,商品經濟發達
福建省熱區地處祖國東南沿海,依山面海,與臺灣隔海相望,毗鄰港澳,與粵、浙、贛接壤,是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和太平洋距離最近的省份之一,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重要門戶。熱區交通便捷,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創匯農業,天時地利人和。福建與臺灣的農業地理和氣候條件相似,臺灣有80%的人口祖籍在福建,兩地語言相通,文化習俗相似,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為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開展閩臺農業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2.1.3 產業基礎較好,種植者經驗豐富
福建熱區歷來都有種植南亞熱帶水果、花卉、南藥等的傳統,農民種植熱帶作物的經驗豐富。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經后,隨著農村各項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該區域“四低”(低產田、園、林、水面,面積仍有60.18萬hm2,占全省24.95%)改造不斷加快,熱帶作物單產和產品質量提高的潛力很大。同時,熱帶作物品種改良和各類農副產品加工的發展也較快,每個市、縣(區)都辦有國營或私營的加工水果、蔬菜的罐頭廠、蜜餞廠,每年加工大量名貴果蔬產品,隨著產品保鮮、深度加工等系列配套產業的發展,必將進一步熱帶亞熱帶作物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并形成拳頭產品。
2.2 不利因素
2.2.1 熱帶作物品種單一,生產無序
熱帶農作物品種較為單一,尤其主要是熱帶農產品龍眼、香蕉、琯溪蜜柚等品種單一,面積大、產量多、上市時間集中,市場銷售壓力較大;同時,農民的生產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前期收益頗豐的品種,很快出現了一哄而上的現象,致使市場供求大起大落,生產效益十分低下[2,9-11]。
2.2.2 采后商品化處理有待改進,貯藏加工水平偏低
福建省熱作產品采后商品化處理、貯藏加工仍以傳統方法為主,加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加工能力不足生產總量的10%。加工種類單一,精包裝上市率僅2%左右,產后產值與采收時自然產值比偏低[12-14]。
2.2.3 國內外市場競爭激烈,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國內農產品市場出現了結構性的過剩,以及國外“洋食品”的不斷涌入,農產品及加工品的暢銷期越來越短,市場需求處于不穩定的狀態。福建有較多的熱帶農產品出口日本,由福建省出產的40萬個烏龍茶茶包在2012年被日本檢出農藥成分大量超標,日本2012年12月10日宣布,停止出售并回收,損失和產生的后果十分嚴重。加上相對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生產方式,致使應對國外“綠色技術壁壘”的措施不足,農殘、重金屬等有害有毒物質的殘留,已經成為影響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制約福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15-17]。
2.2.4 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仍待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大多數種植戶小農經濟觀念沒有轉變,導致土地長期流轉困難、流轉面積少,制約熱帶農業企業規模經營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服務組織不健全:二是服務功能不強,服務手段落后:三是服務部門不協調[18]。
3 福建熱帶農業發展對策
3.1 進一步優化熱帶作物優勢產業布局與品種結構,發展特色種植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種植用地日趨緊張,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優化熱帶作物優勢產業帶,提高產業效益與土地利用率;針對品種結構單一、生產無序等問題,應根據優勢產業規劃,加快農作物優新品種引進,建立農作物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圃,豐富品種來源,優化作物品種布局,選擇適宜品種或有發展潛力的特色品種有序生產,錯開采收上市時期,提高價格,增加農民收入。
充分利用福建地理環境多變的特點,發展高收益作物小環境特色種植。
3.2 重視和支持勞動力節約型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產業效益
福建熱帶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低成本技術農業發展階段,技術進步偏向于降低成本或勞動使用型的,同時目前勞動力成本日益高漲。因此,必須重視和支持勞動力節約型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在既定產出水平下,降低生產性投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產業效益。
3.3 加強海峽兩岸及國際間合作交流,推動產業發展
利用福建區域優勢,加強福建與臺灣及其他國家的熱帶農業生產、加工和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提高福建省熱帶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及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加強政策引導和科技支撐,通過多邊或雙邊合作,按互惠共贏原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福建建立熱帶農產品優良品種培育基地和在國外開拓熱帶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帶動福建省熱帶農產品品種結構優化并走出國門,同時滿足國家及市場對熱帶農產品的需求及戰略物資安全。
3.4 借鑒臺灣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利用與臺灣往來便利條件,借鑒臺灣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在國家與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將各市縣的熱帶農業科研、推廣、生產和加工等部門和企業聯合起來,按協商機制進行總體協調和統籌規劃,解決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重大難題,為熱帶農業產業化提供長期可靠的組織與管理保障。在政府支持和協調下,由企業間協商,強調行業自律,圍繞相應的熱帶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熱帶農產品原料基地,對分散種植農戶統一管理,統一組織扶持,做好基地建設。鼓勵兼并聯合與重組,培育一批農工貿一體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大企業帶動銷售、加工和種植,推進熱帶農業產業化、組織化進程
3.5 建立健全農業風險保障體系,提高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由于福建臺風、寒流等自然災害頻繁,有必要建立熱帶農產品政策性保險制度。建議省市縣各級政府研究和制定熱帶農業保險政策,根據福建熱帶農業生產實際和政府的財力狀況,逐步擴大熱帶農業保險范圍。同時,改變落后的管理方式和生產方式,完善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熱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endprint
參考文獻
[1] 黃國成,鄭益智,魏飛鵬,等. 福建省熱帶南亞熱帶作物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J]. 中國熱帶農業, 2014(1):11-17.
[2] 福建省熱帶作物學會. 福建省熱帶南亞熱帶作物學科發展研究報告[C]. 海峽科學,2014(1):80-86.
[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kS_lL3dUjf4BxEJHBhEFPwfeD2CHIm12pHD9lCYHNhx2SUv6yILRV2E58jGUlhT.
[4] 福建省統計局. 福建統計年鑒(2013)[M]. 年鑒出版社,2014.
[5] 福建省統計局. 2013年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福建省統計局網站,2014-02-24.
[6] 林文俊. 閩臺種子植物區系比較研究[EB/OL].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3.
[7] 黃國成. 福建熱區特色熱帶果樹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中國熱帶農業,2007(4):13-15.
[8] 鄭益智,黃國成. 淺析福建熱作業發展態勢,商討熱帶作物產業帶建設[J]. 福建熱作科技,2007,32(1):45-47,31.
[9] 陳 光. 促進福建南亞熱作產業持續發展的對策與措施[J]. 中國熱帶農業,2010(1):22-24.
[10] 巫麗云. 福建沿海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EB/OL]. 中國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2002.
[11] 劉燕群,李玉萍,梁偉紅,等. 福建熱作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 中國熱帶農業,2008(1):20-21.
[12] 紀旺盛. 漳州墾區園藝熱作產業淺析[EB/OL]. 中國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2003:277-281.
[13] 薛秋華. 福建藥用果樹產業形成發展路徑研究[EB/OL]. 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
[14] 林河通,陳 蓮,陳藝暉,等. 福建南方水果貯藏保鮮與加工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2007(4):14-21.
[15] 魏飛鵬,林 澍,陳志堅,等. 對福建南亞熱區優勢農產品提升競爭力的思考[J]. 福建熱作科技,2003,28(3):42-45.
[16] 天寶峰茶葉. 中國產烏龍茶茶包日本檢出農殘超標[EB/OL]. [2012-12-16-20]. http://www.tbfcy.com/Article/Article.aspx?Id=143&menuId=3.
[17] 劉亞圣. 提質量,保安全. 創品牌,打市場—福建“三品一標”事業迅速發展[J].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10(45): 4-7.
[18] 李偉國,彭 艷,陳明文. 關于福建農墾經濟社會發展的調研報告[J]. 中國熱帶農業,2013(3):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