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殷蕊++張潔++李紹海

摘 要: 采用反季節養殖廢水排入豐年蟲養殖池的養殖模式進行凡納濱對蝦工廠化養殖試驗。結果表明,這種養殖模式下能夠取得較高的養殖成活率和養殖效益,同時能夠實現C、N內部循環;這種養殖模式的最佳放養密度為500尾/m2。
關鍵詞: 凡納濱對蝦;零污染;反季節;工廠化養殖
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自1988年引入我國以來,其養殖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2001年以來,其養殖面積和產量一直居于我國對蝦養殖的首位,養殖量已達到我國對蝦總養殖量的70%以上。在凡納濱對蝦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多種養殖模式被開發出來,包括我國常見的傳統粗養模式、高位池精養模式、江蘇如東的小棚養殖模式、生態養殖模式等;國外在循環水養殖凡納濱對蝦方面做了大量嘗試,開發出了環道式養蝦模式、三階段養蝦模式以及基于微藻的循環水對蝦養殖模式等。
我國北方凡納濱對蝦的養殖主要以傳統土池粗養模式為主,這種養殖模式有三個明顯缺點:即養殖環境不可控而難以高產穩產,養殖廢水排放對自然水體污染嚴重,集中上市難以取得高收益。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項目組利用本次試驗場地的特殊環境條件,進行零污染、反季節凡納濱對蝦工廠化養殖技術研究,力求開發高效可控、高收益、環保型的凡納濱對蝦養殖模式,以推動對蝦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及地點
本次試驗于2015年3月2日開始,至5月20日結束,歷時79 d。試驗在唐山曹妃甸惠通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進行。
1.2 試驗設施及設備
1.2.1 試驗設施 工廠化養殖車間整體為磚混結構,屋頂以玻璃鋼瓦覆蓋,透光,車間保溫良好,日溫差低于2 ℃;養殖池為7 m×7 m的方形池,四角斜切,有效養殖面積46 m2,池深1.0 m,總計34個。本試驗使用了其中10口池。地熱井一個,出水溫度70 ℃;養殖用海水取自鹽場一級沉淀池,養殖廢水通過排水溝排入豐年蟲養殖池(面積2 667 hm2)。
1.2.2 試驗設備 常用設備包括:熱交換器(交換量45 m3/h),潛水泵(2.2 kW二臺、),羅茨鼓風機(7.5 kW),大盆、水桶、水鞋、叉褲、刷子、換水網箱、濾水網袋、水舀子、氣管、氣石以及水質檢測盒等若干。
1.3 蝦苗
試驗蝦苗為進口一代苗,購于深圳,3月2日運到場,仔蝦到場的初始體長平均0.5 cm,規格為78萬尾/kg。
1.4 餌料
豐年蟲成蟲,來自唐山曹妃甸惠通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自有豐年蟲養殖池,包括活蟲和冰鮮蟲;配合餌料(國內某大品牌)。
1.5 試驗設計
1.5.1 標粗 到場蝦苗規格較小,直接進行工廠化養殖試驗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為保證試驗的順利進行,到場蝦苗先進行標粗。將其以1萬尾/m3密度放入養殖池中,每日換水30 %,餌料是蝦片和豐年蟲。經過25 d的養殖,到3月27日仔蝦平均體長達到1.8 cm,規格為1.2萬尾/kg,而后進行工廠化養殖試驗。
1.5.2 養殖密度 為尋找這種養殖模式下的最佳養殖密度,本次試驗將養殖密度分別設計為300尾/m2、400尾/m2、500尾/m2、600尾/m2、700尾/m2,2個平行,具體情況見表1。
1.5.2 水質管理 標粗好的蝦苗初入養殖池時水深60 cm,前3 d保持水位不變,第4 d、第5 d分別每天加水10 cm,此后養殖水深一直保持在80 cm。從養殖第7 d開始換水,養殖密度500尾/m2的養殖池,第7-11 d每日換水50%;第11~23 d每日換水62%,24 d至試驗結束,每日換水75%;養殖密度小的養殖池適當減少換水量,養殖密度大的養殖池適當增加換水量,但增減幅度不高于10%。每天水位排低之后,將池中殘存的糞便、殘餌、死蝦及蝦殼撈出。試驗第30 d后,適量使用EM菌、芽孢桿菌調節水質,使用活性鈣、VC等增強對蝦體質。試驗期間每天檢測水質,使水溫保持在(28±1) ℃,比重1.013,pH 8.4,溶氧>6 mg/L,氨氮<0.2 mg/L,亞硝酸鹽<0.05 mg/L。
1.5.3 飼料管理 養殖期間每天投喂5次,分別為6:00、10:00、14:00、18:00和22:00。蝦苗入池到第5 d只投喂豐年蟲;第6 d開始逐步增加配合餌料投喂量,其中每天投喂2次豐年蟲,分別為6:00和18:00,投喂3次配合餌料。每天投喂量根據蝦苗的攝食情況適當調整,以蝦苗30 min內吃完餌料為標準。
2 結果與分析
2.1 試驗結果
除去蝦苗標粗時間,工廠化養殖凡納濱對蝦用時55 d,到5月20日養成出池。具體試驗結果見表2。
注:1、由于除餌料成本可以單池核算,其他成本只能均攤到單池上,設定為恒值N。單池成本=單池餌料成本+N
2、單池利潤=單池產值-單池餌料成本-N
2.2 分析
2.2.1 養殖密度 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5個組別的養殖密度中,A組~D組均順利完成了養殖試驗,而E組即養殖密度700尾/m2這一組則未能完成試驗,E組中的2個養殖池均在養殖11 d時排池,排池時蝦苗攝食遲緩、生長緩慢,未見明顯疾病癥狀,推測可能是由于密度過大引起蝦苗脅迫反應。為保證車間內其他池蝦苗安全,采取排池措施終止試驗。因此,根據本次試驗結果可以認為,在現有條件下工廠化養殖凡納濱對蝦放養密度不宜超過600尾/m2。
所有試驗組別中,放養密度最低的A組(300尾/m2),其單池產量和產值均最低,但該組的餌料用量最少,同時出池對蝦的售價最高,達到81元/kg,其原因是該組出池對蝦的規格最大,達到56.8尾/kg。對價格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對蝦的規格,因此,如果市場上缺少大規格對蝦或者養殖時間比較短時,可以考慮在工廠化養殖時適當降低養殖密度。
所有試驗組別中,除去養殖失敗的E組外,從養殖利潤角度看,最佳組別為C組,其平均每池單產為272 kg,出池規格為71.8尾/kg,單價為77元/kg,平均每池的產值達到20 944元,最終單池最終利潤達到17 250-N元。D組(600尾/m2)的單池產量和產值均最高,分別達到了291 kg和21 534元,但該組出池對蝦的售價最低,只有74元/kg,其原因是該組出池對蝦的規格最小,只有79.6尾/kg,該組的單池最終利潤僅為17 404-N元,與C組單池利潤相當。因此,通過本次試驗可以看出,工廠化養殖凡納濱對蝦的最適宜放養密度為500尾/m2左右。
2.2.2 本養殖模式的優點 一是零污染,本次養殖試驗的養殖廢水全部排到試驗場所屬公司的豐年蟲養殖池內,沒有對自然水體造成任何污染。該公司的豐年蟲養殖池有2 667 hm2,能夠容納足夠多的養殖廢水排放,而養殖廢水中所含有的殘餌、糞便又恰好能夠在豐年蟲池起到肥水作用,從而培養單細胞藻類喂食豐年蟲。這是一個對外界零污染的C、N內部循環體系;二是養殖環境可控性,養殖過程中每天將殘餌、糞便排出養殖池,將病蝦、死蝦撈除,再加上每天保持足夠的換水量,因此養殖池總體環境良好,池底清潔,水質穩定,對蝦達到了較高養殖成活率;三是反季節養殖,北方對蝦一般在9-10月上市,大量對蝦集中上市往往導致售價較低,基本在40元/kg以下,而本次試驗對蝦上市的時間是5月20日,售價達到了74~81元/kg,從而獲得了較高利潤。反季節養殖的另一個優點是養殖期間自然水溫較低,水中有害病原較少,對防控蝦病非常有利,這也是本次試驗取得較高成活率的原因之一。
綜上,如果擁有地熱資源,同時室外能夠配備豐年蟲或輪蟲養殖池,則采用這種凡納濱對蝦養殖模式是適宜的。本次試驗采用SPF一代苗,目的在于防控蝦病。使用二代苗或土苗進行這種模式的養殖,其效果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試驗。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