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對飾演揚劇老旦的感悟
■李云
本人于1985年進入江都市揚劇團學藝,拜師董秀珍老師為師,專攻老旦一角。揚劇老旦,其表演風格既有中國傳統程式,又有揚劇自身的特征。作為一名主攻老旦的演員,從事揚劇表演事業幾十年來,我先后飾演了眾多揚劇老旦的角色,如《骨肉怨》中張宋氏、《玉蜻蜓》中的佛婆、朱三姐,現代揚劇《傳孫樓》中的婆婆和《孔繁森》中的孔母等,還演過眾多現代小品,如《奶奶不要哭》中飾演媳婦一角,受到過眾多好評。在這幾十年的舞臺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運。下面我就如何在新時代的揚劇戲曲舞臺上更好地塑造老旦角色,與大家交流一下。
我認為當代揚劇老旦應該重神似、輕形似。在古裝戲的老旦表演中,往往拘束于“手、眼、身、法、步”,更多地追求形似,這種刻板的表現在部分劇目部分角色中,也可以得到一些體現,但人物的個性、性格的缺乏、演繹的人物情感不主動不飽滿,新時代的戲曲藝術應該是演個性鮮明、內心情感豐富的人物,而不是教條地演角色。在江都揚劇團拜師學藝過程中,我每天反復研讀劇本、查閱資料、觀看錄像,一個人在排練場反復琢磨、練習,因為我知道要演好人物必須要先走到一人物的內心深處。在戲劇“規定情境“中,唱和道白完全是要從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出發,更不能缺少表演的技巧,也就是戲劇中的常用術語”手、眼、身、法、步“。不管演繹什么角色,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名戲曲演員,必須具備以下方面:
一、必須要有堅實的藝術功力,一名戲曲演員要使自己的藝術作品美中求美,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沒有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創造優美動人的舞臺形象藝術。因為演員既是生活的,又是夸張的、變化的,是按照戲曲的一般程式去完成的。只有把它們作為整體配合運用適當,才能在演員創造人物形象時需要什么,就可以拿出什么,才有可能把藝術作品創造地完美無缺。
二、入情入理的情感是戲曲演員對藝術作品創造藝術感染力的又一源泉。戲曲演員要演好一場戲,扮演好一個角色,沒有藝術的真摯情感是不行的。演員要做好從心靈上打動觀眾,就必須先讓藝術打動自己,從情感上感染自己。要想創造好的藝術作品,不管是哪一場演出,都要以情來貫穿,準確無誤地去表現劇情,表現人物。
三、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戲曲演員在提高自己的藝術表演力的同時,也應該使自身的文學修養不能成為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話。為了讓自己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并把它用好的形式呈獻給觀眾,還要有足夠的文學修養來方便自己去準確深刻地理解人物,這樣,藝術形象才能使鮮活,打動觀眾。
四、藝術創新。戲曲發展的關鍵是創新,也是戲曲自身發展的需要。因為一部好的藝術作品,不能貼近現實生活,遠離了時代,難免會衰落。戲
曲演員也只有不斷地注入新的現實生活內容,創新人物的表現手法乃至樣式,才能夠換發出新的生命力,才能現實出自己創造藝術人物的功力。
五、持之以恒的藝術實踐。演出實踐能幫助戲曲演員找準“舞臺感覺“,能夠激發演員藝術創造的動力,能夠幫助演員在實踐中實踐。真正達到演員與角色和劇情三者融為一體的境界,更好地創造完美的藝術形象。
綜上,我認為在今后的舞臺之路上,我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腳踏實地、刻苦鍛煉基本功,舉一反三,努力塑造出更多地舞臺藝術人物形象,爭做一名德藝雙馨的演員,愿以此與業內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