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樊秉義(副主任醫師)
第十二講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特點及臨床特點淺析
主講: 樊秉義(副主任醫師)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臨床上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逐漸增多,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表現常不典型且具有多變性,梗死面積廣泛,伴隨疾病多,死亡率高。老年性心肌梗死后許多軀體不適長期被誤認為心肌缺血所致,所以忽略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特點是:
期待轉歸型 對醫護人員非常信任和尊重,能積極配合治療,疾病的轉歸也往往比較好。
眷戀欲望型 對親人的眷戀和求生欲望很強烈,有較強的與疾病拼搏的勇氣和毅力,服從治療。
恐懼焦慮型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合并多種其他慢性病,病情復雜,加之對自身疾病及治療缺乏認識,住院后普遍存在焦慮心理,少數患者甚至出現過度焦慮狀態。
過多執拗型 在疾病狀態下,仍不愿意放棄病前一切行為,難以接受醫院的治療安排和相關制度,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己見,自尊心強,易激惹。此類患者大多數有一定文化知識,有的退休前處于領導地位。
要求過度型 對醫療環境、醫療技術及護理服務要求過高如要求護士不時巡視自己,要求醫生花費過多時間解釋,病情穩定后拒絕撤出監護等。
住院依賴型 患者把住院作為生命安全的唯一保障,認為這樣就可以得到及時的救治和全方位的照顧,樂于長期滯留于醫院,拒絕出院勸告,常在被動勸告出院后自感疾病復發。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是:
癥狀不典型,敘述不準確,合并癥多,臨床極易誤診,延誤早期的診斷和治療。
以無痛或胸痛不典型者多見,為什么老年人急性心梗會沒有典型的心前區或胸骨后疼痛,其原因主要有:
①老年人反應遲鈍,對疼痛刺激不敏感。
②老年人大多存在腦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或存在腦萎縮,引起疼痛感覺下降。
③心肌梗死發生緩慢,致使血管疼痛感覺神經慢慢遭到破壞,對疼痛變得不敏感。
④其他方面的病情如慢支、腦血栓、心衰等癥狀較重,掩蓋了胸痛癥狀。
⑤上腹痛,惡心,嘔吐,食管燒灼感,呃逆等,常誤診為食管炎,胃炎,膽囊炎,胰腺炎等。
典型癥狀:
①疼痛典型者為胸骨后壓榨性,窒息性,瀕死感,持續時間可長達1~2小時,甚至10余小時,硝酸甘油無緩解。
②全身癥狀發熱多于起病2~3天開始,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過39℃,持續1周左右。
③胃腸道癥狀劇痛時常有頻繁惡心,嘔吐,上腹脹痛。緩解后1周內常有食欲不振,腹脹,個別發生呃逆。
④嚴重者可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