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朱熹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使學生樂學。可見,學習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內驅力,是學好語文的誘因。語文作為一門主科,在學生的心目中,應有不可輕視的分量??梢寣W生重視語文,首先就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經過探索,我發現通過以下途徑,可以較為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學生發疑質疑,積極思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一、設問激趣,培養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從疑問引起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最常用的導入方法就是用提問來設置懸念。借鑒說書人“且聽下回分解”的奧妙術,其奧妙就在于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時候,有意避而不談,抓住吸引聽眾非聽不完不能滿足的心愿的這個要害處。說穿了,就是善于設置懸念,緊緊吸引聽者的注意力。這種技巧運用于新課的導入中,以懸念作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的觸發點,也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而一經產生這種欲望,就非要追根究底搞清楚不可。
例如:我在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采用了設問的激趣方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對這種感情有的體會到了,有的體會不到;有的當時就體會到了,有的過后體會到了。老一輩們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同學們想一想,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你是通過什么事體會到的?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隱含在父母的神情語氣里?是通過某個動作流露的,還是通過某個身形體態表現的?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問,不僅讓學生集中了注意力,而且還使他們的思維進入到一個回憶的狀態,進而再導入到本課之中——父親的背影,并讓學生搞清楚:這是父親做什么時候的背影?這“背影”體現了父親對“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寫這“背影”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當一一弄清楚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僅使學生深深的體會到朱自清先生筆下父親高大的形象,而且也會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從而就會更加的深愛自己的父母。
二、故事激趣,創設情境
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剛上課,學生思維還沒有轉換過來,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句幽默的話語或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既可緩解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也可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在講《在聯邦德國海姆佗市市長接見儀式上的答詞》時,我首先講述一則德國的民間故事: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日,忽有一個身著花衣的流浪漢來到這里,聲稱他有一支魔笛,可除禍患。當地貴族應許事成之后,重金酬謝。果然,花衣吹笛人奏響魔笛,將眾鼠引入河中,盡數淹死。但此時貴族卻拒不履行諾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響魔笛,該城130名兒童聞其聲自動跟他出走。這篇演講詞就是用作者和民間故事中花衣吹笛人的對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情的。
再如,講《七顆鉆石》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浩瀚的宇宙,總是充滿神秘,讓我們對它產生許多美妙的遐想。當我們看見那皎潔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樣的神話故事?(學生: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那夜空中美麗的銀河,又讓你聯想到什么呢?(學生:牛郎織女)雖然我們知道這些都不存在,但我們依然為這些美麗的傳說著迷。今天,我們就走進耀眼的大熊星座,聽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給我們講一講它的動人故事吧!
三、實驗激趣,鞏固知識
許多課文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需要做實驗,但單純的實驗也會很枯燥,這時就需要老師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調節。如《撈鐵?!芬徽n中,聽說有這樣一教學實例。老師利用學生校卡上的一根細繩,一頭栓在自己兩個食指上作為船上的木架,身體作為大船(裝了沙,身體下沉)另一頭則讓一學生咬住,蹲下身子(做鐵牛)然后發動全班學生大喊“鏟沙!”“鏟沙!”自己的身體(船身)就慢慢上升,然后再發動學生大喊“劃船!”“劃船!”“加油!”“加油!”那蹲下的學生就跟著船身(老師)慢慢起來(上岸)整個課堂氣氛高漲,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在熱烈的氣氛中實驗結束,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這就要求教師能很好的找到教學的一個點,從而掀起了課堂的氣氛。
四、多媒體教學,直觀激趣
隨著對媒體技術愈來愈廣泛地進入語文教學課堂,形象、生動、千變萬化的畫面;美妙悅耳、動聽的音樂;聲情并茂、入耳動心的誦讀,不僅觸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也開啟了他們的靈感之窗。如若再加上一些習見習聞的謎語,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優美詩文,與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激趣的魅力定可大增。
例如:我在上《七律 長征》時,借助多媒體,先播放紅軍長征的錄像,再向學生介紹長征的歷史事實,把學生的情感帶入到那個戰爭的歷史畫面當中。接著,讓學生欣賞歌曲《七律 長征》,使學生在悲壯的歌聲中得以熏陶,使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以至再講《七律 長征》這首詩時,學生對詩中的語句就不難理解了。
又如:在上《阿里山紀行》時,借助多媒體,播放《大海?。」枢l》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資料,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其次,展示有關阿里山的圖片,包括阿里山的全貌,阿里山樹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讓學生充分飽覽阿里山全貌。再次,配景朗讀,把學生引入到一種優美的意境中,使學生不僅有直觀感受,還使學生的心靈經歷一次美的旅程,使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強烈的熱愛之情。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身的語文學習,而且還能更好的推動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俄國教育家馬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愿意學習語文,才能讓學生學好語文,讓知之者成為好之者,好之者成為樂之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西宋集鎮湯集九年制學校)